襄渝铁路四十载芳华
1978年6月,横贯鄂、陕、川,联络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襄渝铁路投入运营,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襄渝铁路如今已走过40个年头。百万雄兵协同作战,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浇筑了横贯西南的大通道。线路建成后的第一个10年,第一代襄渝铁路人依山傍水而居,默默坚守,护卫深山中穿梭的“铁龙”。第二个10年,线路经济大动脉作用成效初显,人民铁路与地方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为务工旅客开行的专列从大山开出驶向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第三个10年,襄渝二线建成并投入运营,新旧车站实现了舞台上的轮替,“双引擎”带动下运输能力成倍提升,钢铁巨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第四个10年,襄渝铁路安康枢纽完成再次升级改造,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可歌可泣的雄伟工程
襄渝铁路途经之地地势险峻、交通闭塞、物资缺乏,全线915.6公里,桥梁共计700余座、隧道400余座,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自1968年起,川、鄂、陕境内相继开展施工建设,沿线三省分别成立修建指挥部,先后有8个铁道兵师、141个学兵连、2个独立团等参与施工建设,施工高峰期参与的部队、工人、学生达82.5万人,投入各种施工机械1.4万多台,运输车辆8500多辆。
隧道通、桥隧连、笛声鸣、火车见,襄渝通车捷报传。在历经上百万人连续10年艰苦奋战之后,大山里终于鸣响了期盼已久的笛音。
千奇百怪的车站风貌
由于大部分属于山区铁路,襄渝铁路除了各式各样穿越大山、横跨河流的铁路桥外,还有风貌各不相同的车站。
巴山站前临深渊,背靠大山,北连黑水河大桥,南接大巴山隧道,几乎处在襄渝铁路全线海拔的最高点,是当时有名的“空中车站”,在这里诞生了享誉全国的“巴山精神”。
巴山站的“邻居”是松树坡站。车站位于大巴山的最深处,被誉为“地下长廊”。从山下望,车站耸立在绝壁之上;从山头看,它又隐匿于山腹之间。
除此之外,还有几乎找不到一块空地的麻柳站,站房两头是双孔双线隧道,站台修在桥上,行车室前还矗立着几经修缮的“青春无悔”石碑,见证了一批批不断更替、忘我奉献的秦巴铁路人。
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
建成初期的襄渝铁路,日均开行十几趟列车,旅客列车稀少。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效应不断放大、技术设备的逐步更新,襄渝铁路的运输能力也逐年提升。
2004年底,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并列入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的襄渝二线建设开工。
2009年10月31日,襄渝二线开通运营。这条线路开通运营带来的直观变化就是客车增加至50对,北京至成渝两地客运可实现一日到达。如今,这条线路日均开行列车达72.5对。
带动发展的经济纽带
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运输效能的提升,襄渝铁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更加凸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诸多有利政策,燃起了许多老百姓走出大山的热情。
1999年春运,襄渝线上开行了一趟务工专列,被老百姓称为“致富专列”。专列的起点是地处川陕交界的秦巴山区腹地、坐落在距离县城28公里外小镇旁的宣汉站,终点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每年春运,铁路部门都提前积极联系地方就业管理部门,协调在宣汉站始发务工专列,消除了当地百姓外出务工中转换乘等不便。外出务工每年可以为当地百姓带来人均数万元的家庭收入,给地方创造上百亿的劳务收入。
这些年来,务工专列陪伴了川陕地区两代外出务工者“发家致富”的奋斗历程。近20年来,这趟专列也发生了变化。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服务举措更加贴心,专列的车体先后更换了棚车、绿皮车、空调车3代车体,候车专区、WiFi、预约购票等服务举措也更好地满足了老乡们的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这趟专列已连续开行20年,累计开行近600趟,发送务工人员近150万人次,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通了一条外出致富的淘金路,更逐步培育出“政府+企业”“技术+创业”“地方+铁路”等脱贫攻坚、强强联合的脱贫机制。□李悦 李银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1978年6月,横贯鄂、陕、川,联络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襄渝铁路投入运营,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襄渝铁路如今已走过40个年头。百万雄兵协同作战,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浇筑了横贯西南的大通道。线路建成后的第一个10年,第一代襄渝铁路人依山傍水而居,默默坚守,护卫深山中穿梭的“铁龙”。第二个10年,线路经济大动脉作用成效初显,人民铁路与地方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为务工旅客开行的专列从大山开出驶向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第三个10年,襄渝二线建成并投入运营,新旧车站实现了舞台上的轮替,“双引擎”带动下运输能力成倍提升,钢铁巨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第四个10年,襄渝铁路安康枢纽完成再次升级改造,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可歌可泣的雄伟工程
襄渝铁路途经之地地势险峻、交通闭塞、物资缺乏,全线915.6公里,桥梁共计700余座、隧道400余座,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自1968年起,川、鄂、陕境内相继开展施工建设,沿线三省分别成立修建指挥部,先后有8个铁道兵师、141个学兵连、2个独立团等参与施工建设,施工高峰期参与的部队、工人、学生达82.5万人,投入各种施工机械1.4万多台,运输车辆8500多辆。
隧道通、桥隧连、笛声鸣、火车见,襄渝通车捷报传。在历经上百万人连续10年艰苦奋战之后,大山里终于鸣响了期盼已久的笛音。
千奇百怪的车站风貌
由于大部分属于山区铁路,襄渝铁路除了各式各样穿越大山、横跨河流的铁路桥外,还有风貌各不相同的车站。
巴山站前临深渊,背靠大山,北连黑水河大桥,南接大巴山隧道,几乎处在襄渝铁路全线海拔的最高点,是当时有名的“空中车站”,在这里诞生了享誉全国的“巴山精神”。
巴山站的“邻居”是松树坡站。车站位于大巴山的最深处,被誉为“地下长廊”。从山下望,车站耸立在绝壁之上;从山头看,它又隐匿于山腹之间。
除此之外,还有几乎找不到一块空地的麻柳站,站房两头是双孔双线隧道,站台修在桥上,行车室前还矗立着几经修缮的“青春无悔”石碑,见证了一批批不断更替、忘我奉献的秦巴铁路人。
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
建成初期的襄渝铁路,日均开行十几趟列车,旅客列车稀少。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效应不断放大、技术设备的逐步更新,襄渝铁路的运输能力也逐年提升。
2004年底,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并列入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的襄渝二线建设开工。
2009年10月31日,襄渝二线开通运营。这条线路开通运营带来的直观变化就是客车增加至50对,北京至成渝两地客运可实现一日到达。如今,这条线路日均开行列车达72.5对。
带动发展的经济纽带
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设备的更新换代和运输效能的提升,襄渝铁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更加凸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诸多有利政策,燃起了许多老百姓走出大山的热情。
1999年春运,襄渝线上开行了一趟务工专列,被老百姓称为“致富专列”。专列的起点是地处川陕交界的秦巴山区腹地、坐落在距离县城28公里外小镇旁的宣汉站,终点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每年春运,铁路部门都提前积极联系地方就业管理部门,协调在宣汉站始发务工专列,消除了当地百姓外出务工中转换乘等不便。外出务工每年可以为当地百姓带来人均数万元的家庭收入,给地方创造上百亿的劳务收入。
这些年来,务工专列陪伴了川陕地区两代外出务工者“发家致富”的奋斗历程。近20年来,这趟专列也发生了变化。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服务举措更加贴心,专列的车体先后更换了棚车、绿皮车、空调车3代车体,候车专区、WiFi、预约购票等服务举措也更好地满足了老乡们的出行需求。
截至目前,这趟专列已连续开行20年,累计开行近600趟,发送务工人员近150万人次,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通了一条外出致富的淘金路,更逐步培育出“政府+企业”“技术+创业”“地方+铁路”等脱贫攻坚、强强联合的脱贫机制。□李悦 李银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