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在地下2000米流淌
2022年2月22日,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引汉济渭的建设者来说,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大日子:历经10余年,3000多个日夜的施工建设,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终于实现全线贯通。
秦岭深处的早晨寒气逼人,洞口冒出的热蒸汽在空中飘散,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依然感到刺骨的冷。
早7时,记者来到引汉济渭秦岭隧洞4号支洞——亚洲第一长斜井外。
与往日不同,当天项目所有建设者齐聚于此,等待见证秦岭隧道即将全线贯通的历史时刻。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10余名建设者,在齐声呐喊中,带着激动与期盼即将再一次踏入洞中。
负责人员物资协调的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张刘斌是一名90后,孩子马上3岁了,虽然爱人和孩子在西安,但他一年也难得和他们见几回面,“终于要贯通了,不过还得继续坚守。”
8时,进洞。乘坐20分钟的大巴和30多分钟的工程小火车,再走千余步,穿过即将完成使命的机器。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呼吸不像在秦岭山中那样畅快。但到施工收尾阶段,工作量减少,再加上大型风扇送风,当天隧洞内的空气质量已经比往日好了太多。
走近即将贯通处,盾构机掘进产生的粉尘渐渐弥漫整个隧洞,机器的轰鸣声也愈发清晰。
11时17分,随着TBM(隧道硬岩掘进机)刀盘破岩而出,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引汉济渭关键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胜利,年内可先期向西安供水。
当隧洞内烟尘散去,建设者们欢呼着涌向清理现场,大家拥抱在一起,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2时许,工程小火车缓缓驶出隧道,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TBM四公司副经理黄俊阁,坐在车上回望过去,脑海中都是自己挥洒汗水的身影。
从25岁到32岁,7年的引汉济渭岁月,黄俊阁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家庭、事业。如今,他们一家三口齐聚引汉济渭项目部,见证隧道的全线贯通。“两台TBM顺利南北会师,这一刻大家都期盼了太久。能够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并见证隧洞贯通,我感到很荣幸。”黄俊阁说。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山脉。隧洞总长98.3千米、最大埋深2012米,是引汉济渭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相继克服了岩爆、涌水、涌泥、软岩卡机、有害气体、高温高湿等困难,不断刷新人类地下施工的极限。
预计今年内,引汉济渭这项联通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破解陕西全省分配不均的重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即将通水。几年后,15亿立方米的汩汩清流将润泽关中,辐射陕北……
穿上厚厚的棉衣,走出隧洞,太阳照耀在大地上,铺满爆竹燃放后的红色纸屑,就像建设者火热的劳动激情,迎接着秦岭深处的春天。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2022年2月22日,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对引汉济渭的建设者来说,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大日子:历经10余年,3000多个日夜的施工建设,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终于实现全线贯通。
秦岭深处的早晨寒气逼人,洞口冒出的热蒸汽在空中飘散,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依然感到刺骨的冷。
早7时,记者来到引汉济渭秦岭隧洞4号支洞——亚洲第一长斜井外。
与往日不同,当天项目所有建设者齐聚于此,等待见证秦岭隧道即将全线贯通的历史时刻。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的10余名建设者,在齐声呐喊中,带着激动与期盼即将再一次踏入洞中。
负责人员物资协调的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张刘斌是一名90后,孩子马上3岁了,虽然爱人和孩子在西安,但他一年也难得和他们见几回面,“终于要贯通了,不过还得继续坚守。”
8时,进洞。乘坐20分钟的大巴和30多分钟的工程小火车,再走千余步,穿过即将完成使命的机器。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呼吸不像在秦岭山中那样畅快。但到施工收尾阶段,工作量减少,再加上大型风扇送风,当天隧洞内的空气质量已经比往日好了太多。
走近即将贯通处,盾构机掘进产生的粉尘渐渐弥漫整个隧洞,机器的轰鸣声也愈发清晰。
11时17分,随着TBM(隧道硬岩掘进机)刀盘破岩而出,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实现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引汉济渭关键控制性工程取得重大胜利,年内可先期向西安供水。
当隧洞内烟尘散去,建设者们欢呼着涌向清理现场,大家拥抱在一起,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2时许,工程小火车缓缓驶出隧道,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TBM四公司副经理黄俊阁,坐在车上回望过去,脑海中都是自己挥洒汗水的身影。
从25岁到32岁,7年的引汉济渭岁月,黄俊阁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家庭、事业。如今,他们一家三口齐聚引汉济渭项目部,见证隧道的全线贯通。“两台TBM顺利南北会师,这一刻大家都期盼了太久。能够参与这项伟大的工程,并见证隧洞贯通,我感到很荣幸。”黄俊阁说。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山脉。隧洞总长98.3千米、最大埋深2012米,是引汉济渭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相继克服了岩爆、涌水、涌泥、软岩卡机、有害气体、高温高湿等困难,不断刷新人类地下施工的极限。
预计今年内,引汉济渭这项联通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破解陕西全省分配不均的重大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即将通水。几年后,15亿立方米的汩汩清流将润泽关中,辐射陕北……
穿上厚厚的棉衣,走出隧洞,太阳照耀在大地上,铺满爆竹燃放后的红色纸屑,就像建设者火热的劳动激情,迎接着秦岭深处的春天。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