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958期:第01版 首版

科技创新赋能“引汉济渭”工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有神舟摘星揽月,下有“龙鲤”乘风盾土。今年2月底,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引汉济渭”工程最难啃的骨头被“啃”掉了。

“引汉济渭”工程是破解陕西省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的重大国家水资源战略工程,也是人类首次尝试从底部贯穿世界十大主要山脉——秦岭,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千米地心深处,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汉济渭公司)运用云计算、数据链、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攻克多种突发情况和关键技术难题,以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成就“大国工程”。

牵住“牛鼻子”  攻克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在深入“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TBM施工现场后曾感叹,“‘引汉济渭’工程TBM施工时多种地质灾害叠加,施工难度国内外极其罕见。”

一直以来,岩爆都是阻碍隧洞施工并且威胁施工安全的一大障碍。秦岭输水隧洞4号洞在2018年7月发生过一次特大岩爆,塌方量超过2000立方米。

“秦岭输水隧洞埋深大、地应力高、地质条件复杂,岩爆十分频繁,为现场施工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据引汉济渭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昕介绍。针对该难点,建立BIM智能管理平台,进行风险实时管控、质量管控、进度管理以及TBM数据的采集与利用。平台中运用的秦岭输水隧洞岩爆监测及预测技术,实现了对施工隧道微震活动的24小时连续监测和分析。与此同时,参与完成“引汉济渭隧洞施工岩爆预警与防治”项目,构建秦岭隧洞岩爆灾害分析、监测与预警平台,提升了岩爆震级、位置的预警准确率,有效解决了岩爆预警与防治“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创新技术  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我们邀请多位院士专家,实地踏勘隧洞施工情况,共同会诊施工难题,并与高校进行广泛合作,开展多项科研技术攻关。”该公司总经理董鹏说。

针对秦岭输水隧洞超长施工通风难题,创立完整的超长隧洞TBM法和钻爆法新的施工通风成套技术体系,创造了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通风距离7.2千米、TBM法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16.5千米的世界纪录。

完成首根7.5公里海缆敷设。未来,325公里的海底光缆形成环形结构互联后,可有效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期通讯的可靠性,为工程建设提供高质量网络保障和基础支撑。

人才兴则科技兴。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建设,吸纳高端资源,强力推进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黄金峡水利枢纽混凝土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混凝土从原材料采购至浇筑仓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无线﹢有线”接力的传输方式,成功解决了大埋深、长距离、隧洞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视频和音频传导问题;在秦岭输水隧洞铺设陆地最长大对数通信海缆,确保工程运行管理期通信稳定。

建造“研究室”   贡献技术力量

当险情发生时,基于GPS定位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员定位疏散系统,工程现场人员可及时接到手机短信预警信息,工人可就近快速撤离至安全避险场所。防洪抢险预警系统,可提前三小时预报坝址洪水水位、水量,汛情信息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设备等形式及时传达,提前反应,快速处置。

研发的水下机器人紧盯隧洞安全运行和检修工作,在正常通水情况下,实现水下机器人隧洞内智能安全巡查、故障清理和信息采集,有效替代人工隧洞巡检,为水源安全调度管理提供“千里眼”信息决策服务。

组建朱鹮无人机飞行中队,对秦岭输水隧洞施工现场进行空中巡查,监测施工排水情况和料场、渣场水保情况,能快速跟踪突发水体污染事件,捕捉污染源并及时取证,快速检测。

2021年8月,引汉济渭公司成立秦创原引汉济渭研究中心。未来,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无人机领域优势,融合5G通信技术、氢能源存储技术,打造集合数字孪生、5G通信、智慧建造、氢能源、碳中和、碳达峰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概念的开放式应用场景,让汉水早日润泽三秦大地。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