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大如海”王捷三
□朱文杰
王捷三(前排左一)与家人合影。
王捷三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住在西安市青年路156号。陕西省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刘安国的儿子刘念尚回忆:“我家所住的清代四合院旧房,与止园西邻,一墙之隔,朝西再隔张律师家,就是王捷三所居的院子。”刘念尚还记得王捷三家的房子,一进大门有个很深的门道,后面是洋房。
原易俗社副社长姬颖的儿子姬一鸣回忆,他家从1955年到1971年7月在青年路住了十六年之久,先后在王捷三先生、刘安国先生和彭毓泰院长家的院子居住。
王捷三(1898-1966年)又名鼎甲,韩城人。民国八年(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由哲学系毕业。他曾得到杨虎城将军资助赴英、美留学。他是民国年间影响全国的文化名人,他的书房里挂着梁漱溟先生给他写的对联:“纵横百家才大如海,安坐一室意古于天。”
说王捷三先生“才大如海”,此言确实不虚。王捷三从小聪敏好学,被称为“才子少年”。9岁时,他路过油坊看见用棉花籽碾磨榨油,即随口作诗一首曰:“眼眼吃得珍珠颗,口口吐出黄金丝。”一下把邻里乡党震惊住了,众人纷纷夸赞他,小小年纪,才气不小!
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一次,他跟着父亲出门给人看病,谁知上次开的中药方子找不见了,病人很着急。王捷三曾看过这个药方,他凭记忆将各味药名及分量都一一写出,后来家人扫地时又将药方找出来了,两相对照,竟无一丝差错。后来,王捷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哲学系学习。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他曾骄傲地回忆说:“我从小学到大学,身经百考,从未名列第二。”
20世纪50年代王捷三回到西安,应聘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为中文系、教育系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但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精彩篇章都能一一吟诵,且文采飞扬。加上他的历史、地理、哲学诸方面皆闻多识广,听他讲课的学生们总觉得启智开慧,获益良多。
他英语讲得轻松流利,在师生中尽人皆知。一次中文系和外国文学系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外国经验,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系教学中如何学习苏联时,他同一位教外国文学的英语老师用英语争论了起来,他英语娴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对方马上词穷语拙,答不上来,旁边一位老师说:“教外国文学的英语老师用英语还说不过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的鲁迅先生,一生中仅来过一次西安,即1924年来西安讲学。这件意义非凡的事,就是王捷三先生主动推荐联系并促成的。当时他还是在北大求学期间,年仅26岁的青年学子。
事情源于王捷三在北大当学生时,结识了哲学会的王聘青和傅铜,并通过王聘青有幸结识鲁迅先生。1924年暑假前,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与陕西省教育厅商议成立短期暑假学校,聘请学者名流来陕讲学。邀请名单中本没有鲁迅先生,王捷三知道后,敏锐机警的他,认为鲁迅既是北大、女师大的兼职教授和讲师,又在全国文艺界有着巨大影响,因而希望能邀请鲁迅到自己的家乡陕西讲学。于是,他经与王聘青商量后,向傅铜去信表达了希望邀请鲁迅的意见。傅铜一听,马上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给鲁迅发了邀请函。鲁迅先生也欲借此机会到西安为历史小说《杨贵妃》的写作积累材料,欣然接受了邀请。傅铜请王捷三以西北大学驻北平代表身份陪同鲁迅来陕讲学,并担任北京方面的招待员。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捷三的这封推荐信,对鲁迅的西安之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在1924年、1925年的日记中曾8次提到王捷三的名字。还记有:“与孙伏园同邀王品青(王聘青),荆有麟、王捷三在中兴楼午饭。”这是鲁迅返京后为答谢王在西安的一路陪同照顾而宴请他的。
鲁迅先生在西安停留了21天,一是为暑假学校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二是讲课之余,游览了西安名胜古迹。并在南院门阅市,拜访阎甘园,在亮宝楼内的公园里饮茗,碑林三学街购书法拓片等。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鲁迅在西安五次到易俗社观看秦腔,并为易俗社题写了“古调独弹”匾牌,成了留给西安珍贵的文物墨宝。
当时年仅26岁的王捷三与鲁迅的这段亲密交往,以及促成鲁迅先生的西安之行,成为陕西文坛的一段佳话。如今已近百年,人们仍津津乐道。
作为陕西一位热心办学的教育先驱,1926年,韩城拟创办初级中学(即今象山中学前身),王捷三回到韩城,与张勉斋、苏资深、樊厚甫、杨一鹤等共同参与筹办,基本就绪后才离开家乡。抗日战争时期,王捷三受聘担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兼陕西省立高中校长。1939年3月,王捷三被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深感陕西教育落后,先后创办了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前身)等三所专科学校,以及百余所中学,增设小学千余所,扫盲约二百万人,为陕西教育尽心尽力。
抗战初期,王捷三以一片爱国之心,为悼念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写挽联:“昔日孤城独守,援已尽,弹已绝,亡吾身不亡吾国,使天下苟全性命人愧死;际此盖棺论定,重于山,坚于石,有大仁始有大勇,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此联写得慷慨悲壮,读之令人百感交集,热血沸腾。1945年抗战胜利,他接办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华北学院(后改名为华北文法学院)并任院长。
这期间发生一件事,一次有个叫胡达寿的学生上课放凉腔,扰乱从北大来的兼职教授傅铜老先生的课堂秩序,而且对老教授的批评出言顶撞,桀骜不驯。这一下惹怒了院长王捷三。第二天,全院师生员工齐集大礼堂开会,也邀请傅铜老教授参加,待到王捷三登台讲话时,他把拐杖靠在讲桌上,以严肃而洪亮的声音宣布:“学院决定开除胡达寿学籍。”话音一落,全场师生响起一片掌声。
接着他在讲话中说:“如果在图书馆不能安静地看书,教室不能正常上课,这成何体统?傅老教授是我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他受到辱骂,我负有管教不力之责,这里先向傅老师致歉。”边说边转过身去,向傅教授行了九十度鞠躬礼。他继续讲到:“我们学院前身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蔡先生一贯倡导学术自由……我办这个学校,但绝不允许流氓捣乱!”如此严正而凌厉之语气,又赢得一阵如雷的掌声。
王捷三这一生中做的了不得的一件大事,就是北平和平解放时他作为说服傅作义起义的谈判代表之一,为解放新中国出了力。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中共中央为北平能不受战争破坏,派出代表崔月犁负责争取傅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一天,华北文法学院地下党员卫佐臣(韩城人)介绍崔月犁与王捷三认识并会晤,请他出面邀请时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榆林地区国民党军司令的邓宝珊,到他家就和平解放北平问题与崔月犁商谈。崔月犁与邓宝珊在王捷三家会谈了三次,让其促使傅作义快下决心。傅作义由犹豫到下了决心,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傅作义的投诚,让北平免受战火的破坏。王捷三思想开明,敢作敢为,为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了铺路搭桥的重要作用。
王捷三先生于1966年3月1日病故,享年68岁,葬韩城东仪门祖茔。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一副挽联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敬佩——教坛辛勤育栋梁振兴中华,文苑风流润桃李永驻人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朱文杰
王捷三(前排左一)与家人合影。
王捷三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住在西安市青年路156号。陕西省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刘安国的儿子刘念尚回忆:“我家所住的清代四合院旧房,与止园西邻,一墙之隔,朝西再隔张律师家,就是王捷三所居的院子。”刘念尚还记得王捷三家的房子,一进大门有个很深的门道,后面是洋房。
原易俗社副社长姬颖的儿子姬一鸣回忆,他家从1955年到1971年7月在青年路住了十六年之久,先后在王捷三先生、刘安国先生和彭毓泰院长家的院子居住。
王捷三(1898-1966年)又名鼎甲,韩城人。民国八年(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由哲学系毕业。他曾得到杨虎城将军资助赴英、美留学。他是民国年间影响全国的文化名人,他的书房里挂着梁漱溟先生给他写的对联:“纵横百家才大如海,安坐一室意古于天。”
说王捷三先生“才大如海”,此言确实不虚。王捷三从小聪敏好学,被称为“才子少年”。9岁时,他路过油坊看见用棉花籽碾磨榨油,即随口作诗一首曰:“眼眼吃得珍珠颗,口口吐出黄金丝。”一下把邻里乡党震惊住了,众人纷纷夸赞他,小小年纪,才气不小!
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一次,他跟着父亲出门给人看病,谁知上次开的中药方子找不见了,病人很着急。王捷三曾看过这个药方,他凭记忆将各味药名及分量都一一写出,后来家人扫地时又将药方找出来了,两相对照,竟无一丝差错。后来,王捷三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又转入哲学系学习。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他曾骄傲地回忆说:“我从小学到大学,身经百考,从未名列第二。”
20世纪50年代王捷三回到西安,应聘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为中文系、教育系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但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精彩篇章都能一一吟诵,且文采飞扬。加上他的历史、地理、哲学诸方面皆闻多识广,听他讲课的学生们总觉得启智开慧,获益良多。
他英语讲得轻松流利,在师生中尽人皆知。一次中文系和外国文学系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外国经验,说到中国古典文学系教学中如何学习苏联时,他同一位教外国文学的英语老师用英语争论了起来,他英语娴熟,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对方马上词穷语拙,答不上来,旁边一位老师说:“教外国文学的英语老师用英语还说不过教中国古典文学的老师。”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的鲁迅先生,一生中仅来过一次西安,即1924年来西安讲学。这件意义非凡的事,就是王捷三先生主动推荐联系并促成的。当时他还是在北大求学期间,年仅26岁的青年学子。
事情源于王捷三在北大当学生时,结识了哲学会的王聘青和傅铜,并通过王聘青有幸结识鲁迅先生。1924年暑假前,时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与陕西省教育厅商议成立短期暑假学校,聘请学者名流来陕讲学。邀请名单中本没有鲁迅先生,王捷三知道后,敏锐机警的他,认为鲁迅既是北大、女师大的兼职教授和讲师,又在全国文艺界有着巨大影响,因而希望能邀请鲁迅到自己的家乡陕西讲学。于是,他经与王聘青商量后,向傅铜去信表达了希望邀请鲁迅的意见。傅铜一听,马上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给鲁迅发了邀请函。鲁迅先生也欲借此机会到西安为历史小说《杨贵妃》的写作积累材料,欣然接受了邀请。傅铜请王捷三以西北大学驻北平代表身份陪同鲁迅来陕讲学,并担任北京方面的招待员。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捷三的这封推荐信,对鲁迅的西安之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在1924年、1925年的日记中曾8次提到王捷三的名字。还记有:“与孙伏园同邀王品青(王聘青),荆有麟、王捷三在中兴楼午饭。”这是鲁迅返京后为答谢王在西安的一路陪同照顾而宴请他的。
鲁迅先生在西安停留了21天,一是为暑假学校讲授《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二是讲课之余,游览了西安名胜古迹。并在南院门阅市,拜访阎甘园,在亮宝楼内的公园里饮茗,碑林三学街购书法拓片等。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鲁迅在西安五次到易俗社观看秦腔,并为易俗社题写了“古调独弹”匾牌,成了留给西安珍贵的文物墨宝。
当时年仅26岁的王捷三与鲁迅的这段亲密交往,以及促成鲁迅先生的西安之行,成为陕西文坛的一段佳话。如今已近百年,人们仍津津乐道。
作为陕西一位热心办学的教育先驱,1926年,韩城拟创办初级中学(即今象山中学前身),王捷三回到韩城,与张勉斋、苏资深、樊厚甫、杨一鹤等共同参与筹办,基本就绪后才离开家乡。抗日战争时期,王捷三受聘担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授兼陕西省立高中校长。1939年3月,王捷三被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深感陕西教育落后,先后创办了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前身)等三所专科学校,以及百余所中学,增设小学千余所,扫盲约二百万人,为陕西教育尽心尽力。
抗战初期,王捷三以一片爱国之心,为悼念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写挽联:“昔日孤城独守,援已尽,弹已绝,亡吾身不亡吾国,使天下苟全性命人愧死;际此盖棺论定,重于山,坚于石,有大仁始有大勇,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此联写得慷慨悲壮,读之令人百感交集,热血沸腾。1945年抗战胜利,他接办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华北学院(后改名为华北文法学院)并任院长。
这期间发生一件事,一次有个叫胡达寿的学生上课放凉腔,扰乱从北大来的兼职教授傅铜老先生的课堂秩序,而且对老教授的批评出言顶撞,桀骜不驯。这一下惹怒了院长王捷三。第二天,全院师生员工齐集大礼堂开会,也邀请傅铜老教授参加,待到王捷三登台讲话时,他把拐杖靠在讲桌上,以严肃而洪亮的声音宣布:“学院决定开除胡达寿学籍。”话音一落,全场师生响起一片掌声。
接着他在讲话中说:“如果在图书馆不能安静地看书,教室不能正常上课,这成何体统?傅老教授是我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他受到辱骂,我负有管教不力之责,这里先向傅老师致歉。”边说边转过身去,向傅教授行了九十度鞠躬礼。他继续讲到:“我们学院前身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蔡先生一贯倡导学术自由……我办这个学校,但绝不允许流氓捣乱!”如此严正而凌厉之语气,又赢得一阵如雷的掌声。
王捷三这一生中做的了不得的一件大事,就是北平和平解放时他作为说服傅作义起义的谈判代表之一,为解放新中国出了力。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中共中央为北平能不受战争破坏,派出代表崔月犁负责争取傅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一天,华北文法学院地下党员卫佐臣(韩城人)介绍崔月犁与王捷三认识并会晤,请他出面邀请时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榆林地区国民党军司令的邓宝珊,到他家就和平解放北平问题与崔月犁商谈。崔月犁与邓宝珊在王捷三家会谈了三次,让其促使傅作义快下决心。傅作义由犹豫到下了决心,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傅作义的投诚,让北平免受战火的破坏。王捷三思想开明,敢作敢为,为北平和平解放起到了铺路搭桥的重要作用。
王捷三先生于1966年3月1日病故,享年68岁,葬韩城东仪门祖茔。人们为了纪念他,用一副挽联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敬佩——教坛辛勤育栋梁振兴中华,文苑风流润桃李永驻人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