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干精品的“五姑娘”
——记中国航发西控科技冲焊橡塑分厂锡焊班组
5位组员在交流探讨。
快点把她们喊过来,尤其沈嘉悦,她怕冷。午休时分,品着刚刚熬好的热乎养生茶,聊起了新学到的美食技巧,中国航发西控科技冲焊橡塑分厂锡焊班组的几位姑娘沉浸在短暂的放松中。
作为承担企业无法替代的纯手工工作的锡焊班成员,5位平均年龄30多岁的巾帼女将,以“干就干成精品”和“活就活出精致”的心态,成为新一代西控人的榜样。她们制作的是飞机发动机心脏位置的零件,对精密度的要求极其严格,还要经受高温高压。
独舞
4月15日上午,锡焊班内,班组长惠珊珊左手拿镊子保持180度水平,右手拿烙铁呈90度垂直,认真地盯着眼前不足5毫米直径的滤网。镊子延长了手指,滤网在她的镊下轻巧地随焊而转。
如此“造型”,让惠珊珊更加顺手,加工效率更高。才一分钟时间,就已经挂锡了20多件滤网。她顺手把10个油滤组件放到了秤上,看到结果显示0.219克时,惠珊珊笑得很轻松:“挂锡均匀,OK!”
这不是检查滤件质量的常规办法,却是她这个锡焊班班组长长久以来的自信和经验。
锡焊班组所制作的零件都属于极小型微零件,长不过十来厘米,短仅三五毫米,必须放在掌心和指尖进行加工,制作工艺难度极高。稍有不慎,轻则零件报废,重则伤到自己,堪称指尖上的独舞。
由于手工作业的特殊性和零件精度要求的高标准,班组成员很多时候必须脱掉防护手套进行加工。“长期接触丙酮、酒精等液体,让她们手上的皮肤变得粗糙无光,有的甚至连指纹都变得模糊不清。”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勇博说。
李青是班组的老人手,她的双手已经“千疮百孔”,指尖的蜕皮和龟裂已是常态。
完美
油滤组件的焊接任务一个月有上万件,每个组员要完成上千件。但每人手中的滤网终将进入飞机发动机的“心脏”,容不得任何瑕疵。
新的滤件加工来了,时间紧、任务重。情急之下,惠珊珊与胡林梅分工协作,一个焊第一、三道工序和滤网,另一个焊第二道工序和盖帽盖,搭配着交叉干。一个人得干四天的活,两个人搭伙干,一天搞定,而且互检穿插到了操作过程中,不仅舒缓了个人的紧张情绪、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质量更加有保证。
“质量就是‘1’,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都是徒劳!”组员胡林梅说。
锡焊班内虽然都是“纯手工”,但“高精度”依然是“硬标准”。去年夏季某天,来了一种特殊的微小滤件加工任务。“工序复杂,尺寸繁多,是个难啃的硬骨头!”惠珊珊说。
那天,惠珊珊带着徒弟借了一堆模具,一件一件地试探摸索。虽然临下班时加工出了几件试制品,但总觉得没有把握。求证已经退休的师傅,“抽丝很关键,12根左右才能保证它的尺寸。”刘文师傅的话让惠珊珊醍醐灌顶,她赶紧按照师傅的指点加工了一套组件,直至精准装配,心里才有了底。
“一个下午,一群人对着指甲盖大小的滤件进行各种尝试,怎能不累?”组员史立群开玩笑说,每次面对紧张的任务,她们也想偷会懒。但对于大家而言,最好的“偷懒”就是一次就做到质量100%合格。
传承
纯手工,无法替代,这对5位姑娘而言,很不容易。除了吃午饭和去洗手间,她们基本的状态就是焊接中。
一次加工某产品时,滤网与套筒怎么都不服帖,这可急坏了惠珊珊。“虽然我师傅已经退休了,但我还是给她打去了视频电话。”惠珊珊说。师傅就一句话:“上胶木板捋上一圈。”按照师傅的指点,滤网和套筒就像能听懂话的孩子一样,马上就服服帖帖了。
班组就是靠着这样“原始”的口口相传而传承。
作为班组的第五代传承人,00后组员沈嘉悦在师傅李青的培养下,短短一年时间,不仅实现了上手操作,而且达到了目前每分钟五六个件的效率。
“进厂第一天,师傅惠珊珊就告诉我,‘动力梦’靠的是一代代传承,我们不仅要懂得继承,更要时刻铭记发扬。”沈嘉悦说。
没有工艺照片,精髓就难以准确传承。作为第四代班组长,惠珊珊这些年不仅承担了培育新人的任务,还带领大家把之前的各个难点和技巧总结在案,并通过反复研究各种组件工艺规程和工装夹具,用图片的形式将加工过程的每个步骤直观展现出来,编写了各个油滤组件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从传统的语言教授变为文字成书。
一批任务刚圆满完成,新的任务又再次到来。粗糙无光,甚至没了指纹的双手影响了她们身体的美丽,但遮不住她们指尖上正在创造着的精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文/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5位组员在交流探讨。
快点把她们喊过来,尤其沈嘉悦,她怕冷。午休时分,品着刚刚熬好的热乎养生茶,聊起了新学到的美食技巧,中国航发西控科技冲焊橡塑分厂锡焊班组的几位姑娘沉浸在短暂的放松中。
作为承担企业无法替代的纯手工工作的锡焊班成员,5位平均年龄30多岁的巾帼女将,以“干就干成精品”和“活就活出精致”的心态,成为新一代西控人的榜样。她们制作的是飞机发动机心脏位置的零件,对精密度的要求极其严格,还要经受高温高压。
独舞
4月15日上午,锡焊班内,班组长惠珊珊左手拿镊子保持180度水平,右手拿烙铁呈90度垂直,认真地盯着眼前不足5毫米直径的滤网。镊子延长了手指,滤网在她的镊下轻巧地随焊而转。
如此“造型”,让惠珊珊更加顺手,加工效率更高。才一分钟时间,就已经挂锡了20多件滤网。她顺手把10个油滤组件放到了秤上,看到结果显示0.219克时,惠珊珊笑得很轻松:“挂锡均匀,OK!”
这不是检查滤件质量的常规办法,却是她这个锡焊班班组长长久以来的自信和经验。
锡焊班组所制作的零件都属于极小型微零件,长不过十来厘米,短仅三五毫米,必须放在掌心和指尖进行加工,制作工艺难度极高。稍有不慎,轻则零件报废,重则伤到自己,堪称指尖上的独舞。
由于手工作业的特殊性和零件精度要求的高标准,班组成员很多时候必须脱掉防护手套进行加工。“长期接触丙酮、酒精等液体,让她们手上的皮肤变得粗糙无光,有的甚至连指纹都变得模糊不清。”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勇博说。
李青是班组的老人手,她的双手已经“千疮百孔”,指尖的蜕皮和龟裂已是常态。
完美
油滤组件的焊接任务一个月有上万件,每个组员要完成上千件。但每人手中的滤网终将进入飞机发动机的“心脏”,容不得任何瑕疵。
新的滤件加工来了,时间紧、任务重。情急之下,惠珊珊与胡林梅分工协作,一个焊第一、三道工序和滤网,另一个焊第二道工序和盖帽盖,搭配着交叉干。一个人得干四天的活,两个人搭伙干,一天搞定,而且互检穿插到了操作过程中,不仅舒缓了个人的紧张情绪、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质量更加有保证。
“质量就是‘1’,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都是徒劳!”组员胡林梅说。
锡焊班内虽然都是“纯手工”,但“高精度”依然是“硬标准”。去年夏季某天,来了一种特殊的微小滤件加工任务。“工序复杂,尺寸繁多,是个难啃的硬骨头!”惠珊珊说。
那天,惠珊珊带着徒弟借了一堆模具,一件一件地试探摸索。虽然临下班时加工出了几件试制品,但总觉得没有把握。求证已经退休的师傅,“抽丝很关键,12根左右才能保证它的尺寸。”刘文师傅的话让惠珊珊醍醐灌顶,她赶紧按照师傅的指点加工了一套组件,直至精准装配,心里才有了底。
“一个下午,一群人对着指甲盖大小的滤件进行各种尝试,怎能不累?”组员史立群开玩笑说,每次面对紧张的任务,她们也想偷会懒。但对于大家而言,最好的“偷懒”就是一次就做到质量100%合格。
传承
纯手工,无法替代,这对5位姑娘而言,很不容易。除了吃午饭和去洗手间,她们基本的状态就是焊接中。
一次加工某产品时,滤网与套筒怎么都不服帖,这可急坏了惠珊珊。“虽然我师傅已经退休了,但我还是给她打去了视频电话。”惠珊珊说。师傅就一句话:“上胶木板捋上一圈。”按照师傅的指点,滤网和套筒就像能听懂话的孩子一样,马上就服服帖帖了。
班组就是靠着这样“原始”的口口相传而传承。
作为班组的第五代传承人,00后组员沈嘉悦在师傅李青的培养下,短短一年时间,不仅实现了上手操作,而且达到了目前每分钟五六个件的效率。
“进厂第一天,师傅惠珊珊就告诉我,‘动力梦’靠的是一代代传承,我们不仅要懂得继承,更要时刻铭记发扬。”沈嘉悦说。
没有工艺照片,精髓就难以准确传承。作为第四代班组长,惠珊珊这些年不仅承担了培育新人的任务,还带领大家把之前的各个难点和技巧总结在案,并通过反复研究各种组件工艺规程和工装夹具,用图片的形式将加工过程的每个步骤直观展现出来,编写了各个油滤组件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从传统的语言教授变为文字成书。
一批任务刚圆满完成,新的任务又再次到来。粗糙无光,甚至没了指纹的双手影响了她们身体的美丽,但遮不住她们指尖上正在创造着的精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文/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