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光阴好读书
如果没有读书这个习惯,我不知道在离开单位和家人,在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如何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和风霜雪雨的寂寞时光。
青少年时期生长在农村,非书香世家出身,亦对“晴耕雨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这样的词句没有多少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几乎所有的读书只是为了考试成绩,或者人云亦云图热闹。那年的一段苦闷光阴,因无书可读,便将一本破烂的没有封皮且在众人看来无用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恰遇当年参加一次重大考试,发现命题作文题目和要求与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内容基本一致,于是我在心里很轻松地进行了一遍“照猫画虎”,结果我的作文被评为最佳作文。我的命运在这一年,因这次考试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折。此事正应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也切实教育了我平时就要用心多读书、读好书。
此后,读书学习便成了我业余的一种习惯。
后来,伴随岁月更替、年龄增长、工作变化,读书也有了相应变化,选择范围不再受局限,且比较复杂。但不变的是,为了适应角色搞好工作,每次都会根据岗位特点借阅或购买相关的工具书、业务参考书学习,及时解决了为什么立足岗位、如何立足岗位、立足岗位干什么等困惑。慢慢地,每每谈论工作有了个人的独到认识和不同见解,完成任务中也会不断探索创新方法,效果便也经常出色出彩。除此,在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认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本质,明了人生的意义和快乐,启发心智陶冶情操,解决人生困惑等。
读书愈多,思考愈多,脑子也越来越有灵性,尤其在实践中读书,便会经常迸发出一些思想火花来。
有了这些体会,我在山乡驻村最开始的时候,有“三不怕”——不怕人生地不熟,不懂风俗人情;不怕不熟悉情况,干不好工作;不怕生活环境艰苦,孤独寂寞又难熬。因为我带有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读书学习。因此,我很快熟悉和适应了驻村工作生活,在每一个时间任务节点上,及时做足政策理论功课,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的同时,还能够针对全村整体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帮扶工作不分内外,当干部群众对我有需要时,带给我的不是厌烦,由于能够及时准确回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带给我的反而是无比的快慰感、成就感。
在繁忙负重的脱贫攻坚中,我坚持思想政治学习,常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读这些书,保持头脑清晰,坚定站位,确保奋斗方向时刻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向、不偏航。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及时学懂弄通政策理论,害怕成为群众眼中的“歪嘴和尚”——把经念错了。切合实际,只有学懂弄通,才能做到准确宣传贯彻;只有学深悟透,才能够实现生动、灵活、有效宣传贯彻。
“你的脑子太聪明了,咋啥都知道?”见咨询的政策问题难不住我,有干部群众感到很奇怪。
“不是我聪明,是我读书、看报、学文件,学习得来的。”
由于喜欢读书学习,在村里还闹出了不少笑话。驻地不远处的一家村民,经常反映我住宿所在的学校有一间房子整夜不关灯,说是不心疼公家的电费哩。有一天,我和扶贫队友路过他家门口,男主人又将情况说给了我们。我们让他指给我们看是哪一间房子。这一指,我笑了:“那是我住的房子。”至此,我们互相才知道,他们每晚睡觉的时候我在读书写作,他们半夜上厕所的时候,我还在继续读书写作,当他们早上起床,看见的却是我晨读的房灯。在村部的集体办公室里,如果有人发现书、报丢了,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问我,看是不是我拿走了。常常我是被冤枉的。
在扶贫日志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写上“读书学习”这一条,有时候还会记录读书的具体内容及一两句感言。
为了学以致用,让读书更好地指导工作生活,我坚持做榜样,带动当地干部群众读书。针对他们认为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什么书、无法安心读书的问题,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分享读书体会,引导读书;通过大小会议号召读书,主导经常读书;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向村、镇学校捐书、赠书,营造读书氛围,推进书香乡村建设。
“读书学习的滋味是什么?”有人问。
我是这么回答的:“如果不读书,在春花月夜中,在蛙鸣鸟唱中,在萧瑟秋雨中,在大雪飞舞中,如何忍受驻村生活的孤独寂寞,又叫我的多情何以安放?唯有读书不知冬夜漫长,无惧蚊虫叮咬,不觉严寒酷暑。唯有读书可以与自然、世界和社会进行深度交流。读书可以‘寻欢作乐’,读书可以宁静致远,读书可以蓄养精神气。读书可以提升气质,增加精神魅力。读书多了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山村的丰富经历让我还明白,人生要兼顾读好三种书:书本之书,生活之书,实践之书。也悟出了读书的真谛: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活,为了思想和灵魂更好的远行。
所以,读书不仅在于致用,还贵在活学活用。
读书切忌读成书呆子,让人耻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应该读成“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那种睿智和通达。否则,就是傻读书。□杨志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如果没有读书这个习惯,我不知道在离开单位和家人,在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如何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和风霜雪雨的寂寞时光。
青少年时期生长在农村,非书香世家出身,亦对“晴耕雨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这样的词句没有多少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几乎所有的读书只是为了考试成绩,或者人云亦云图热闹。那年的一段苦闷光阴,因无书可读,便将一本破烂的没有封皮且在众人看来无用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恰遇当年参加一次重大考试,发现命题作文题目和要求与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内容基本一致,于是我在心里很轻松地进行了一遍“照猫画虎”,结果我的作文被评为最佳作文。我的命运在这一年,因这次考试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折。此事正应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也切实教育了我平时就要用心多读书、读好书。
此后,读书学习便成了我业余的一种习惯。
后来,伴随岁月更替、年龄增长、工作变化,读书也有了相应变化,选择范围不再受局限,且比较复杂。但不变的是,为了适应角色搞好工作,每次都会根据岗位特点借阅或购买相关的工具书、业务参考书学习,及时解决了为什么立足岗位、如何立足岗位、立足岗位干什么等困惑。慢慢地,每每谈论工作有了个人的独到认识和不同见解,完成任务中也会不断探索创新方法,效果便也经常出色出彩。除此,在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认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本质,明了人生的意义和快乐,启发心智陶冶情操,解决人生困惑等。
读书愈多,思考愈多,脑子也越来越有灵性,尤其在实践中读书,便会经常迸发出一些思想火花来。
有了这些体会,我在山乡驻村最开始的时候,有“三不怕”——不怕人生地不熟,不懂风俗人情;不怕不熟悉情况,干不好工作;不怕生活环境艰苦,孤独寂寞又难熬。因为我带有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读书学习。因此,我很快熟悉和适应了驻村工作生活,在每一个时间任务节点上,及时做足政策理论功课,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的同时,还能够针对全村整体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帮扶工作不分内外,当干部群众对我有需要时,带给我的不是厌烦,由于能够及时准确回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带给我的反而是无比的快慰感、成就感。
在繁忙负重的脱贫攻坚中,我坚持思想政治学习,常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读这些书,保持头脑清晰,坚定站位,确保奋斗方向时刻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偏向、不偏航。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及时学懂弄通政策理论,害怕成为群众眼中的“歪嘴和尚”——把经念错了。切合实际,只有学懂弄通,才能做到准确宣传贯彻;只有学深悟透,才能够实现生动、灵活、有效宣传贯彻。
“你的脑子太聪明了,咋啥都知道?”见咨询的政策问题难不住我,有干部群众感到很奇怪。
“不是我聪明,是我读书、看报、学文件,学习得来的。”
由于喜欢读书学习,在村里还闹出了不少笑话。驻地不远处的一家村民,经常反映我住宿所在的学校有一间房子整夜不关灯,说是不心疼公家的电费哩。有一天,我和扶贫队友路过他家门口,男主人又将情况说给了我们。我们让他指给我们看是哪一间房子。这一指,我笑了:“那是我住的房子。”至此,我们互相才知道,他们每晚睡觉的时候我在读书写作,他们半夜上厕所的时候,我还在继续读书写作,当他们早上起床,看见的却是我晨读的房灯。在村部的集体办公室里,如果有人发现书、报丢了,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问我,看是不是我拿走了。常常我是被冤枉的。
在扶贫日志里,我几乎每天都会写上“读书学习”这一条,有时候还会记录读书的具体内容及一两句感言。
为了学以致用,让读书更好地指导工作生活,我坚持做榜样,带动当地干部群众读书。针对他们认为没有时间读书、不知道读什么书、无法安心读书的问题,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分享读书体会,引导读书;通过大小会议号召读书,主导经常读书;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向村、镇学校捐书、赠书,营造读书氛围,推进书香乡村建设。
“读书学习的滋味是什么?”有人问。
我是这么回答的:“如果不读书,在春花月夜中,在蛙鸣鸟唱中,在萧瑟秋雨中,在大雪飞舞中,如何忍受驻村生活的孤独寂寞,又叫我的多情何以安放?唯有读书不知冬夜漫长,无惧蚊虫叮咬,不觉严寒酷暑。唯有读书可以与自然、世界和社会进行深度交流。读书可以‘寻欢作乐’,读书可以宁静致远,读书可以蓄养精神气。读书可以提升气质,增加精神魅力。读书多了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山村的丰富经历让我还明白,人生要兼顾读好三种书:书本之书,生活之书,实践之书。也悟出了读书的真谛: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活,为了思想和灵魂更好的远行。
所以,读书不仅在于致用,还贵在活学活用。
读书切忌读成书呆子,让人耻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应该读成“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那种睿智和通达。否则,就是傻读书。□杨志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