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铸匠心
开栏的话
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精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亿万劳动者付出辛勤努力,需要不断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世界因劳动而改变,生活因劳动而美好。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劳动者背后,无不洋溢勤于劳动、勇于奋斗的精神。劳动精神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奋斗者的身边。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礼赞劳动者”专栏,让我们领略他们的精神风采——
工作中的何小虎。
4月16日,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35车间数控车工何小虎,看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的那一刻,他激动地与工友欢呼雀跃,泪水溢满眼眶……因为,每一次“飞天”和“落地”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包括何小虎在内的一大批航天科技职工的汗水和付出。
今年36岁的何小虎投身航天事业以来,便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从基层操作工干起,一步步实现着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多项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液体火箭心脏”零部件精密加工的大国工匠。
独具匠心 当工人就要当技术工人
与许多从技术院校毕业入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磨炼成技能专家的前辈相比,何小虎是从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发公司生产一线的。
“当工人就要当技术工人。”他深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并不代表着个人技能水平的高低,只有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操作方法、挖掘机床设备的潜能,才能成为一名有绝活、绝技的技术工人。
在入职最初的3年,他天天做着一个重复的动作:把产品装到数控机床上,加工完后从数控机床上取下来测量,再把产品清洗后放到规定位置。就这样百炼成钢,一天重复一个动作几百次,如此的勤学苦练让他从年轻职工中脱颖而出,最终专门从事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等为代表的各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相关产品的精密加工。
传动轴是调节发动机方向的关键零部件,其中72齿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变轨精度,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精度,是事关“大国重器”的重大任务。何小虎通过半年时间的查找资料和技术方案论证,利用高精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实现了该产品“以车代铣”“以车代磨”的加工技术创新,将原来8道加工工序缩减为2道,产品的加工合格率和准确率均提升至100%。
在发动机轴承座加工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加工装备如何设计,强度、刚性、重量都需要考虑得特别清楚。何小虎通过自行设计工装、刀具,不断总结试验相关加工参数,经过一年时间揣摩实践后,最终创新出由普通手工设备加工向数控自动化设备加工的技术革新,加工效率提升了4倍左右,一次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每年节约生产成本近10万元。
何小虎的技能如何“虎虎生威”?西发公司35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岳敏告诉记者,在1965年出厂的普通机床上,何小虎自创的“航天炫”加工创意作品,打破了利用普通车床加工非回转体的技术壁垒,填补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技能报国 技术工人就要解决技术难题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更是心脏之中的心脏,就像是给心脏动手术,是一项既需要精湛技艺更需较强综合技能的“技术天花板”。
“当技术工人就要解决技术难题。”在长三乙火箭发动机喷注器架生产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基本尺寸为直径3.5毫米、公差0.008毫米的深小轴,精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 10,且在机床上无法测量,初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面对挑战,何小虎主动要求拿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摸索、查阅资料,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最终独创出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开创了超精密加工的新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之多,实现了效率和质量的双提高。
经过7年时间的锤炼,何小虎如今主要操作的是企业精度最高的多轴车削中心,可以操作10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数控机床,又可以利用最先进的数控加工手段完成微米级的产品。由他总结提炼出的“微小孔高效加工法”“车-铣-磨”集成加工法,保证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喷注系统的稳定性,解决了制约企业10余年的生产瓶颈,使相关喷嘴产品合格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每年降本增效约100万元。
西发公司35车间主任史勇自豪地说,截至目前,何小虎解决的火箭发动机加工难题共计65项,独创了“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高可靠性。
传承精神 当师傅就要向徒弟“传真经”
作为“火箭心脏”精密加工的技能大师,针对车间通用异型零件难找正问题,何小虎从装夹、找正、夹紧、加工等方面细节入手,摸索出装卡找正“四点两线”粗找法和“三点一线”精找法,成就了异型零件找正提高200%的绝技。作为企业最年轻的技能大师,他撰写的《一种冷却液的制备和使用》获国际专利授权,目前拥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等一大批技术专利和创新工作法。
“当师傅就要向徒弟传真经。”何小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将自己总结发明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成长,先后培养了20多名徒弟,并指导多名徒弟多次在省部级技能竞赛中斩获名次,其中徒弟刘海洋在2019年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钳工组第一名,徒弟童建波、姚波在2018年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分获所在专业组第一名。
让职工感动的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何小虎主动提出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停工停产期间共组织开展了8次网络技术培训,累计有2000余名职工收看受益。由于他自身过硬的技能和带徒本领,被聘为“航天六院技能名师”,先后两次荣获“陕西省带徒名师”荣誉称号,还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裁判、陕西省机械工程协会和数控自动化分会“大国工匠技术讲堂”特聘讲师。
青春与梦想同行,技能与事业同在。面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何小虎带领着他的95后、00后技术团队,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潜心钻研、创新实干,立志攻克一个个横亘在前行道路上的技术难关,竭尽全力确保我国航天工程重大飞行和发射任务一次次圆满成功,在技能报国、航天筑梦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开栏的话
劳动铸就梦想,奋斗书写精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亿万劳动者付出辛勤努力,需要不断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世界因劳动而改变,生活因劳动而美好。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劳动者背后,无不洋溢勤于劳动、勇于奋斗的精神。劳动精神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奋斗者的身边。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礼赞劳动者”专栏,让我们领略他们的精神风采——
工作中的何小虎。
4月16日,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35车间数控车工何小虎,看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安全返回的那一刻,他激动地与工友欢呼雀跃,泪水溢满眼眶……因为,每一次“飞天”和“落地”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包括何小虎在内的一大批航天科技职工的汗水和付出。
今年36岁的何小虎投身航天事业以来,便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从基层操作工干起,一步步实现着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多项荣誉,成为名副其实的“液体火箭心脏”零部件精密加工的大国工匠。
独具匠心 当工人就要当技术工人
与许多从技术院校毕业入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磨炼成技能专家的前辈相比,何小虎是从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发公司生产一线的。
“当工人就要当技术工人。”他深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并不代表着个人技能水平的高低,只有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操作方法、挖掘机床设备的潜能,才能成为一名有绝活、绝技的技术工人。
在入职最初的3年,他天天做着一个重复的动作:把产品装到数控机床上,加工完后从数控机床上取下来测量,再把产品清洗后放到规定位置。就这样百炼成钢,一天重复一个动作几百次,如此的勤学苦练让他从年轻职工中脱颖而出,最终专门从事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空间站等为代表的各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相关产品的精密加工。
传动轴是调节发动机方向的关键零部件,其中72齿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变轨精度,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精度,是事关“大国重器”的重大任务。何小虎通过半年时间的查找资料和技术方案论证,利用高精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实现了该产品“以车代铣”“以车代磨”的加工技术创新,将原来8道加工工序缩减为2道,产品的加工合格率和准确率均提升至100%。
在发动机轴承座加工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加工装备如何设计,强度、刚性、重量都需要考虑得特别清楚。何小虎通过自行设计工装、刀具,不断总结试验相关加工参数,经过一年时间揣摩实践后,最终创新出由普通手工设备加工向数控自动化设备加工的技术革新,加工效率提升了4倍左右,一次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每年节约生产成本近10万元。
何小虎的技能如何“虎虎生威”?西发公司35车间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岳敏告诉记者,在1965年出厂的普通机床上,何小虎自创的“航天炫”加工创意作品,打破了利用普通车床加工非回转体的技术壁垒,填补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技能报国 技术工人就要解决技术难题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更是心脏之中的心脏,就像是给心脏动手术,是一项既需要精湛技艺更需较强综合技能的“技术天花板”。
“当技术工人就要解决技术难题。”在长三乙火箭发动机喷注器架生产过程中,其中有一项基本尺寸为直径3.5毫米、公差0.008毫米的深小轴,精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 10,且在机床上无法测量,初试加工合格率仅为20%。面对挑战,何小虎主动要求拿下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摸索、查阅资料,提出了“设备稳定性”的加工概念,最终独创出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的加工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开创了超精密加工的新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合格率就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之多,实现了效率和质量的双提高。
经过7年时间的锤炼,何小虎如今主要操作的是企业精度最高的多轴车削中心,可以操作10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数控机床,又可以利用最先进的数控加工手段完成微米级的产品。由他总结提炼出的“微小孔高效加工法”“车-铣-磨”集成加工法,保证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喷注系统的稳定性,解决了制约企业10余年的生产瓶颈,使相关喷嘴产品合格率由60%提升至90%以上,每年降本增效约100万元。
西发公司35车间主任史勇自豪地说,截至目前,何小虎解决的火箭发动机加工难题共计65项,独创了“微小孔高效加工法”“异型零件高效找正法”“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有效提升了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喷注燃烧系统工作的高可靠性。
传承精神 当师傅就要向徒弟“传真经”
作为“火箭心脏”精密加工的技能大师,针对车间通用异型零件难找正问题,何小虎从装夹、找正、夹紧、加工等方面细节入手,摸索出装卡找正“四点两线”粗找法和“三点一线”精找法,成就了异型零件找正提高200%的绝技。作为企业最年轻的技能大师,他撰写的《一种冷却液的制备和使用》获国际专利授权,目前拥有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等一大批技术专利和创新工作法。
“当师傅就要向徒弟传真经。”何小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将自己总结发明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成长,先后培养了20多名徒弟,并指导多名徒弟多次在省部级技能竞赛中斩获名次,其中徒弟刘海洋在2019年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钳工组第一名,徒弟童建波、姚波在2018年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分获所在专业组第一名。
让职工感动的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何小虎主动提出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停工停产期间共组织开展了8次网络技术培训,累计有2000余名职工收看受益。由于他自身过硬的技能和带徒本领,被聘为“航天六院技能名师”,先后两次荣获“陕西省带徒名师”荣誉称号,还是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裁判、陕西省机械工程协会和数控自动化分会“大国工匠技术讲堂”特聘讲师。
青春与梦想同行,技能与事业同在。面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何小虎带领着他的95后、00后技术团队,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潜心钻研、创新实干,立志攻克一个个横亘在前行道路上的技术难关,竭尽全力确保我国航天工程重大飞行和发射任务一次次圆满成功,在技能报国、航天筑梦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