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11期:第04版 百味

一斤月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吴树民

1972年,多年沉寂的陕西省举行首届文艺调演大会。我和几个年轻朋友联袂创作、三原县剧团排演的中型秦腔现代剧《红岭新医》,被地区和省上选调进省演出,住在钟楼西边路北的陕西省文化局(现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傍晚闲暇,顺街溜达,看见名闻遐迩的德懋恭食品店,闻到水晶饼的甜香,可是也只能进店闻闻,给鼻子过个瘾。那年月,买食品基本都需要票。钟楼西北角糖果店的糖果倒是不凭专用票,可是,每次去买水果糖,只给买一毛钱的。为啥?僧多粥少嘛!

文艺调演大会评选出炉,我们的中型秦腔现代剧《红岭新医》一举成功,荣获优秀剧目奖。评论界给予了很高评价,《陕西日报》刊发了剧照和赞扬性评论,电视台曾三次转播实况录像,我代表剧组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发言时我没敢用醋熘普通话,用的是正宗秦腔。庆幸的是在我前面发言的,是省戏曲剧院的著名演员李瑞芳,她前面是西安话剧院著名演员刘法鲁。刘法鲁发言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李瑞芳的秦腔发言一出口,立刻引来满堂笑声。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让我紧接刘法鲁发言,那可能会让台下的观众笑破肚皮!

调演大会闭幕前两天,适逢中秋节快到了,大会征求意见,给大家买点什么作为鼓励?绝大多数人呼吁要德懋恭的水晶饼。省文化局的领导和办会人员遵从民意,千方百计去西大街买回一批当时久负盛名的德懋恭月饼。那时候,如果没有专用票,就只有干瞪眼,连一包月饼渣渣也买不出来,何况是这种高档的。

调演大会规定,每个与会人员可买一斤,大家听了手舞足蹈,好像平步青云中了状元一样。得到月饼,不少人大快朵颐,连呼带叫。看别人吃得香甜解馋,我兴冲冲地双手捧着月饼放在胸前,悄悄咽着涎水,心里却像有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不知该如何处置这一斤好不容易弄到的高档货。我家有老母亲、小妹妹,还有妻子女儿,这么好的东西,自己一个人吃,如何能咽得下去?嚼到嘴里会有什么味道?思来想去,暂且压住美食引出的馋虫,还是拿回家和亲人们共享吧!

回到三原县鲁桥镇家中的那天晚上,恰好是中秋佳节。望着窗外的一轮明月,全家人围坐在明亮的电灯下,亲亲热热拉家常。当我解开那包德懋恭的高档月饼时,老老少少夸赞得我脸都红了。月饼拿到手上,那种久违的香甜立即扑鼻而来,溢满屋子。掰开月饼,青红丝、冰糖粒、玫瑰条……尽显眼前,让人惊诧。吃到口中,香甜酥脆、余味绵长,让人赞叹。其实,拿好吃的回家共享,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之一。父亲生前带我走亲访友,或者上县城转悠,遇到好吃的东西,只要是能带回家的,一律带回家共同享用。我只不过是把这种好家风、好传统继承下来而已。

这一斤高档月饼,让我们全家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此后数年,每逢中秋节,母亲都要提起那一斤好吃的月饼。可惜我这个做儿子的没本事,无法再买到。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各种票券先后取消。糕点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我只要上西安开会,或者去报刊社访友,都要拐到西大街给母亲买几斤德懋恭的点心。后来,德懋恭点心已不是人们选择的唯一。逢年过节,亲友们拜望,拿的南北糕点各式各样,芳名迭出,风味各异。以致有一年收到的糕点太多,吃不下,直放到糕点发了霉。母亲才小声对我嘟囔:“往后,再好吃的东西,还是少买点儿。”可是,我从没见过家中有剩下德懋恭的点心。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