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讲好劳动者故事
——记陕西省先进集体、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今年“五一”前夕,由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的话剧《长安第二碗》连续上演,作品紧扣时代变迁,反映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近年来,该集团相继创作了《麻醉师》《劳模刘西友》《织梦人》等文艺作品,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赞叹。
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九个艺术院团,包括西安话剧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等,在西安曲江新区工会工委主任、集团董事长寇雅玲支持下,各院团在文艺作品题材选择中,将目光投向了一线职工,用文艺讲好劳动者的故事,该集团今年获得了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初试锋芒
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西安话剧院准备了一部反映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先进事迹的作品,无奈初次搬上舞台后反响寥寥,甚至没有进入候选剧目名单。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舞剧《传丝公主》时,该集团董事长寇雅玲却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还是拍陈绍洋,将剧本推倒重来!
“原来的剧本偏向于报告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生动。”寇雅玲说。
面对困难,寇雅玲没有退缩。没有资金,她把从管委会争取到的修改资金调整为启动资金,让著名编剧唐栋精心打磨。距艺术节开幕式不足一年的时间,她和剧组形影不离,前前后后将《麻醉师》排练看了三十多遍,每看一次,流泪一次,剧中人物的台词她烂熟于心,演员把台词说错了、说慢了,她都丝毫不差地指出来。《麻醉师》展现了陈绍洋不为个人逐利、守护患者生命、燃烧自己生命的事迹,一举斩获文华大奖!
发掘资源
2020年11月,该集团一部讲述劳模故事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劳模刘西有》在西安首演。
“丹凤是曲江新区对口扶贫帮扶县,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了这个素材,于是便有了这部作品。”寇雅玲说。
“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非常感人,但戏曲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就事说事。”该戏编剧蒋演说,在确保故事真实感人的同时,进行细节再创作。通过选取集体劳作、夜半送子、抗击山洪、临终教诲等环节,将刘西有作为村民带头人和父亲的两种形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劳模的舞台形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
还有西安话剧院以反坦克导弹研制为素材创作排演的作品《红箭红箭》,生动反映了陕西军工人自力更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精神”。
续写传奇
《劳模刘西有》演出不久,另一部反映工业战线、展现纺织工人形象的秦腔现代戏《织梦人》走进人们的视野。
“演劳模其实压力也挺大的。”为演好主人公赵梦桃,全国劳模惠敏莉带领演职人员先后前往赵梦桃纪念馆和赵梦桃曾工作过的原西北国棉一厂等实地走访。
该剧编剧张泓与梦桃生前老姐妹等相关人士建了“朋友圈”,遇到细节非要弄个明白。诸如:纺织女工是哪只手起茧、哪只手有裂痕?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最终,《织梦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梦桃精神相融合,完美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上。
在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看来,劳模是中国文艺创作独有的宝贵资源,凝聚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更是“中国故事”的灵魂。写好劳模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更是中国文艺的创新所在。
本报记者 鲜康 李旭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今年“五一”前夕,由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的话剧《长安第二碗》连续上演,作品紧扣时代变迁,反映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近年来,该集团相继创作了《麻醉师》《劳模刘西友》《织梦人》等文艺作品,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赞叹。
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九个艺术院团,包括西安话剧院、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等,在西安曲江新区工会工委主任、集团董事长寇雅玲支持下,各院团在文艺作品题材选择中,将目光投向了一线职工,用文艺讲好劳动者的故事,该集团今年获得了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初试锋芒
备战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西安话剧院准备了一部反映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先进事迹的作品,无奈初次搬上舞台后反响寥寥,甚至没有进入候选剧目名单。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舞剧《传丝公主》时,该集团董事长寇雅玲却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还是拍陈绍洋,将剧本推倒重来!
“原来的剧本偏向于报告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生动。”寇雅玲说。
面对困难,寇雅玲没有退缩。没有资金,她把从管委会争取到的修改资金调整为启动资金,让著名编剧唐栋精心打磨。距艺术节开幕式不足一年的时间,她和剧组形影不离,前前后后将《麻醉师》排练看了三十多遍,每看一次,流泪一次,剧中人物的台词她烂熟于心,演员把台词说错了、说慢了,她都丝毫不差地指出来。《麻醉师》展现了陈绍洋不为个人逐利、守护患者生命、燃烧自己生命的事迹,一举斩获文华大奖!
发掘资源
2020年11月,该集团一部讲述劳模故事的大型秦腔现代戏《劳模刘西有》在西安首演。
“丹凤是曲江新区对口扶贫帮扶县,在帮扶过程中发现了这个素材,于是便有了这部作品。”寇雅玲说。
“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非常感人,但戏曲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就事说事。”该戏编剧蒋演说,在确保故事真实感人的同时,进行细节再创作。通过选取集体劳作、夜半送子、抗击山洪、临终教诲等环节,将刘西有作为村民带头人和父亲的两种形象有机结合起来,让劳模的舞台形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
还有西安话剧院以反坦克导弹研制为素材创作排演的作品《红箭红箭》,生动反映了陕西军工人自力更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精神”。
续写传奇
《劳模刘西有》演出不久,另一部反映工业战线、展现纺织工人形象的秦腔现代戏《织梦人》走进人们的视野。
“演劳模其实压力也挺大的。”为演好主人公赵梦桃,全国劳模惠敏莉带领演职人员先后前往赵梦桃纪念馆和赵梦桃曾工作过的原西北国棉一厂等实地走访。
该剧编剧张泓与梦桃生前老姐妹等相关人士建了“朋友圈”,遇到细节非要弄个明白。诸如:纺织女工是哪只手起茧、哪只手有裂痕?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
最终,《织梦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梦桃精神相融合,完美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上。
在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看来,劳模是中国文艺创作独有的宝贵资源,凝聚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更是“中国故事”的灵魂。写好劳模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更是中国文艺的创新所在。
本报记者 鲜康 李旭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