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当前版:第03版上一期  下一期上一版  下一版
第8014期:第03版 专题

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5月8日-14日是2022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的主题是“技能:让生活更美好”。此次活动周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后的第一个活动周。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促进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宣传展示技能创造美好生活,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我省几名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工匠人才,听听他们的成才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托举更多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甚至走出国门、惊艳世界。


1

让蜿蜒的铁轨托起儿时的梦想

故事主人公: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动车组指导司机  王小卫

工匠档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称号。

匠人匠语:精细精准操纵,保障高铁安全。

技能绝活:高铁动车组平稳操纵。



王小卫被誉为“西部动车第一人”,也是我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动车组司机,被称为动车组司机队伍里的“活技术宝典”。

1972年,王小卫出生在西安市临潼区的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他常常看着村子边飞驰而过的火车,那时就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名火车司机,驾驶着“庞然大物”奔跑在祖国的大地上。

1993年毕业于西安铁路运输学校的王小卫,来到西安机务段工作,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成了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从此,他怀着满满的热情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学好业务,干好自己喜欢的工作,充分发挥铁路机车动能优势,为这份神圣的职业、为铁路发展努力工作。

入职后,为了快速适应工作,他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面对现场的机车和规章,王小卫翻着课本,相互对照一步一步地学,用学校的专业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为学好机车理论,他利用住单身宿舍离机务段近的优势,每到休班时间,就到检修库看验收室师傅验收机车做高低压试验,配合师傅做低压电器动作实验,遇到故障问题,认真观察、学习故障处理过程,总结记录,就这样通过每天坚持学习,他的技能得到不断提高。

1996年3月,听到机务段要组织提职司机考试的消息,他特别兴奋。“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考上了就可以独立驾驶机车。”王小卫说。

2000年,通过层层选拔,他加入了当时陇海铁路线上第一支快速机车队——西郑快车队。2004年3月,在全路第五次大提速中,西安机务段担当西安至北京西特快列车的牵引任务,成为西安铁路局西京快速机车队第一批成员。2005年,原铁道部规划第六次大提速,全面开行动车组高速列车,他又向新的目标挑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2006年3月,他被派往日本进修,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我特别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良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看电路图、查资料。”王小卫说。在那宝贵的20多天时间里,他痴迷地学习动车组的构造原理和性能,尽可能多搜集资料,为日后担当动车组列车值乘任务打基础。对学到的理论知识,他利用担当动车组列车试验任务的机会,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不论试验任务完成后有多晚,他都要把问题想清楚,才入睡。

2007年4月16日,王小卫拿到了全国铁路“和谐号”动车组优秀司机证书。4月18日,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全面启动,他作为西安至宝鸡首发动车组司机,开启了高速动车组驶入西部铁路的大门。

2009年,郑西高铁开通前的联调联试全面展开,线路运行速度350公里/小时,先进的技术、复杂的设备让人眼花缭乱,新的高铁规章、新线站场布局……王小卫闯过一道道技术难关,于2010年1月从全段153名动车组司机中脱颖而出,取得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驾驶资格。

从学员到副司机,再从副司机、司机、司机长直到动车组司机、高铁司机,他见证了铁路运输的发展历程,而这蜿蜒的铁轨也见证了他奋斗的青春。

“技能成就了我儿时的梦想。这份职业是我的选择,更是我所爱,我的骄傲。”王小卫说。如今,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带徒授艺,先后培养新任动车司机300余人。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他也一直坚持将这份对职业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位铁路职工。    □本报记者  牟影影


2

一线技能人员通过努力也可以出彩

故事主人公:中国兵器工业第205研究所电子仪器仪表装调工   任金鹏

工匠档案: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国兵器技能大奖金奖、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匠人匠语:在传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升华,化腐朽为神奇,于细微处彰显卓越。

技能绝活:通过优化操作方法、辅助工装设计等措施,解决了复杂类军用光电产品在装调过程中的安全、效率等一系列难题。



“每当国庆阅兵时,看到自己亲手装调的产品越过天安门,心中无比自豪,这也许就是兵器人的骄傲。”任金鹏自豪地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走上技能成才的道路,并在这条路上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画卷。

任金鹏来自陕南的一个小山村,200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直接走进工厂就业,要么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在爸妈的支持和老师的鼓励下,他义无反顾选择了绝少数人选择的道路——继续上学。

2003年,任金鹏顺利被陕西国防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录取,这与他在职业高中时学习的电工专业相通,便很快适应了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每一门课他都用心去学,每一次实习都认真对待,所有的实习环节都是自己动手认真完成,还帮助同学排除故障。

2006年,任金鹏应聘到中国兵器工业第205研究所,成为一名兵器人。入职后,他被分配到科研试制生产部,从事光电整机电气装调工作。“第一次接触到军工产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激起了我的爱国热情。”任金鹏说,“看到老一辈兵器人为了重点产品攻关的那种一丝不苟、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也激发了我扎根兵工、建设国防的理想。”

在研究所里,大多数人是高学历人才,这种氛围也使任金鹏意识到自己的学历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升学历,攻读了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

2008年,当他看到部门的姜峰师傅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后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照片,内心的激情再也按捺不住。“那一刻,让我对技能人员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原来一线技能操作人员通过努力也可以如此出彩,也可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任金鹏说。他顿时有了奋斗的方向,就暗下决心:“我虽然平凡,但不能平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9年的积累与沉淀,2019年他获得全国第二届“匠心杯”装备维修技能大赛电子设备装配与调试工第一名。

从入所的中级工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成为姜峰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一路走来,他立足岗位、开拓创新、精研技艺,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实施百余条,发表论文5篇、专利2项,形成了11项电子仪器仪表装调作业指导书和多项企业规范,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为科研试制生产任务保驾护航。

任金鹏认为,从年初我国为技能人才探索建立“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到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教育法》,一系列的保障与鼓励政策,给予技能人才更大的提升空间和展现平台,是对技能人才最大的鼓舞和肯定,更展现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决心。

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与梦想,岗位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他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任金鹏正以务实的奉献精神和对岗位工作的热爱,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报记者  牟影影


3

帮助像父亲一样的技术工人解决难题

故事主人公: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宝鸡供电公司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责  门强

工匠档案:曾荣获第二届全国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国际质量创新竞赛三等奖,荣获省、市、公司级科技项目奖20余项。

匠人匠语: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以执著的匠人之心追求工作的极致。

技能绝活: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种通用稳压电源插件”项目,为公司节约成本近300万/年。一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配网开闭所运维盲点等问题,成为西北首家成功运用单位。



“只有掌握更多技能、不断创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门强如是说。

说起他走上职业技能成长的道路,还是要归功于父亲的引导。门强的父亲是配电安装工,由于父母工作均需要长期在外,年幼的他只能经常跟随父母到工作现场。

“长期以来,亲眼看到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就经常想为什么没有更简便的设备去辅助他们?”门强在脑子里不断思考。父亲告诉他,现在的工作条件、装备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他又追问:“不能再好吗?”父亲说:“只有持续改进技术才会使技术不断升级,才能让在现场工作的人更轻松、安全更有保证。而技术进步就需要技能人才的不断创新。”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报考职业院校,学好技能,毕业后力争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父亲的一句玩笑话,却让儿时的门强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学好技能,帮助像父亲一样的技术工人解决难题。

1993年,门强成为西安电力技工学校的一名学生。入学后他才发现专业课晦涩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开始后悔当初不该选择技校。那时他经常打电话向父亲抱怨专业难学。父亲总是耐心鼓励他:“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就需要先学好理论、打好基础,如果刚开始就打退堂鼓,还谈何志向?”听到父亲的教诲,他很惭愧,暗暗下定决心继续努力学习。

1996年毕业后,门强进入宝鸡供电公司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时任班长对他说:“小门,这是本系统最具技术权威的专业班组,一定要认真踏实学习,多请教师傅、尊敬师傅。”通过不断刻苦努力学习与钻研,工作第三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班组工作负责人,又不断成长为安全员、技术员和班长。

2009年8月,门强成为继电保护专业管理专责,除了日常职责工作外,主要时间都用在研究通用电源。电源插件作为继电保护设备的核心部位之一,每年故障率占比达80%以上。不同厂家保护设备的电源插件具有唯一性,发生故障只能替换相同厂家且型号一致的,但是维护设备所涉及的厂家及型号多达上百种,直接造成电源插件储备困难。

门强通过三年时间,尝试多项科技攻关,最终确定了“一种通用稳压电源插件”项目,即利用“跳线”方式瞬间使普通电源插件变为通用性电源插件,大幅降低工作准备时间,有效缩短了处理时间。仅电源插件一项,一年为公司节约运维成本近300万元。随后,该项目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

2017年8月,门强与团队凭借“一种通用稳压电源插件”项目参加第二届中国质量创新大赛,其实用性、有效性、创新性的突出优势,成功在全国2000余个参赛项目中摘得桂冠。同时,该项目参加了2018年2月7日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质量创新竞赛,喜提奖项。

目前,门强通过努力,先后取得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并于201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

“技能成才都是在经历长期艰苦磨炼、克服重重困难后,才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门强说。如今,他依然在这条“无名小路”上不断磨炼,提升技能本领,在追求自己的青春梦想时,进而不断实现父亲“通过技术改进让现场工作人员更安全”的愿望。 □本报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