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筑当艺术品干的“大匠人”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中铁一局高级工程师别红亮
民间常常把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尊称为“匠人”。对于修地铁、盖楼房、建医院的中铁一局高级工程师别红亮来说,他就是乡亲们眼里的“大匠人”。
“大匠人就要有大情怀。”别红亮参加工作20余年,特别是担任项目负责人以来,他干过西安地铁9号线、陕西省金锥城小区住宅楼、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等5个项目,累计获得“陕西省文明工地”、中国中铁“安全标准化工地”等荣誉38次。干的项目不是“优质”就是“标杆”,今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大匠人”先要“勤”和“苦”
别红亮自小生活在渭南白水的一个山村,家里窑洞上刻着的“自力更生”四个大字让他印象深刻,从小跟随母亲拉车卖菜的经历对他之后的学习、工作影响很大。
“农村辛苦的劳动让我受益一生。”1998年,15岁的别红亮以中考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渭南铁路工程学校,手摸到测量仪器的那一刻,他的心颤抖了,看到建筑力学的二维平面图纸时,他的脑海里总能形成立体的三维模型。别红亮很珍惜这份学习机会,那时,同学看到他,不是在埋头做笔记,就是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或找别人请教。之后,他参加成人高考,被西安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录取,2004年毕业成为第一批到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的校招生。
工作后,别红亮既做“有心人”又是“勤快人”,图纸、水电、通风、环保……他都主动去学,为后来成为项目负责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谈起现在的别红亮,同事说:“别经理就应该是劳模,经常半夜起来,办公桌上是图纸,头歪在那里就睡着了。”“早上4点起床学习,几个月考到了建造师证。”项目党支部书记徐磊说:“他经常不回家,换洗的衣服都是媳妇到工地取送,四年了,连续在工地过了四个春节……”
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建设项目施工时间极其紧张,经常昼夜鏖战,别红亮连续半个月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左右,干到最后脸色青黑,脑袋嗡嗡响,单位领导硬是从工地把他拽去休息。最终,别红亮顶着巨大压力,带领团队创造连续半个月每晚运输土方1万立方米、48小时累计完成浇筑混凝土7800立方米两项纪录,促使主体结构提前62天封顶。该项目被评为2021年西安市文明工地示范观摩项目,先后迎来社会各界团体27次观摩,建设方也送来“一流国企勇担当昼夜奋战保节点”的锦旗。
“大匠人”践行“思”和“严”
今年40岁的别红亮,在建设工地摸爬滚打,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技能在身的专家,变得是容颜,不变的是一颗“滚烫的匠心”,时刻把“思”和“严”融入建筑艺术里。
2016年,别红亮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建西安地铁9号线。开工前,大家都认为PPP项目难盈利,测算后预计要亏损4000万元。别红亮拿着图纸整夜坐在办公室思考研究,经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他指出了设计图纸上的错误,通过消除错误节省成本,最终扭亏为盈。
在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建设项目施工中,别红亮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在工地周围建了一圈环形道路,让120亩地85%以上基坑工作面材料从门口送达时间不超过5分钟;为解决大面积浇筑混凝土难平均到每个角落的问题,他把施工现场划分为22个区,分块施工,效率提升了1倍;为节省施工时间,他研究地质勘察资料,与项目结合,经过论证,用筏板代替桩基施工,将原换填方案优化为混凝土换填,最终节省出1个月的施工时间。
善于思考也让他在理论上取得斐然成绩,先后参与和主持工法4项,技术成果、QC小组活动成果9项,分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工法和成果实用性转化率达到100%,2020年他还参编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作为项目负责人,既要负责方向性的决策,又要负责管理安全、质量、材料及职工生活等各项事务,因此,各种事一直在我脑海中循环,而且我要求很严,不干不说,要干就干第一。”别红亮说,刚工作时,因误差1公分被农民工当面指出来、一个表格没填好被师傅扔到纸篓……这些事一直影响着他。之后,他要求同事对他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公司管理制度要求的双检制在他那成了五检、六检,在负责测量工作的四年里,他创造了零失误的历史纪录。
在别红亮办公室的墙上,施工进度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项工序的时间计划,细致到以小时为单位,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协调配合。许盟军是项目的质量部长,也是别红亮带出来的徒弟,他俩合作干项目超过10年了,谈到别红亮,许盟军说:“师傅对人对事一丝不苟,午休时,我们群里经常弹出他发来的工地照片,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改进优化,比我这个质量部长还操心。”
技术人员做的图纸经常被别红亮要求一遍又一遍地改,包括标点符号以及美观、工整程度……干起建筑来,别红亮也总是如此:“标志性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艺术品,总想着自己在建艺术品,要为城市和市民留下些什么,就会对建筑各方面要求极高、极严。”
“大匠人”还有“责”和“疚”
号称“左手长安、右手洛阳”的缔造者宇文恺是隋朝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别红亮上大学时崇拜的人物。与心中大师不同的是,别红亮不仅想着建艺术品,他还心系民生大计。
建设西安地铁9号线时,别红亮经常给同事打气。“建成后,每天运送50万以上旅客,多少市民可以坐着宽敞、明亮、便捷的地铁回家。”建设中医院项目时,别红亮说得最多的话也是,“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家门口的一座三甲医院能惠及多少市民?这是造福后代的大事。”
“危难时刻伸援手,抢险救灾为百姓。”这是受灾地区群众送给项目部的锦旗。“樊川公园旁的潏河河堤发生决口,河水灌入附近村庄,情况紧急。”2021年9月25日,经过连续抢工,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项目距封顶只剩三天,项目部接到紧急灾情电话,别红亮毫不犹豫,立即派出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抢险队伍,并抽调2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保证抢险需要。自己则穿着雨靴深入积水,扛着沙袋围堵洪水,一口气干了5个多小时,终于将洪水堵住。去年汛期,别红亮先后三次参与潏河河堤垮塌抢险;10月1日,蓝田县将军岭山体滑坡、李家河水库输水渠淤泥堵塞,他带领施工人员连续奋战35个小时才完成抢险任务,确保了百万市民生活用水安全,彰显了央企职工的担当。
锦旗挂在会议室,别红亮很是欣慰,然而想起家人,他却略显愧疚:熬夜加班时,妻子打来电话问他到哪了,他总说在路上,让妻子别担心。2013年,别红亮的女儿出生时,大家都认为他至少要休半个月护理假,可第二天8点别红亮就准时出现在了工地上,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也是如此。
孩子经常对妈妈说:“我爸一回来就躺在沙发上呼呼睡着了。”同事眼中的“铁人”回到家就变成了“沙发上呼呼大睡的爸爸”。因此,别红亮经常不敢回家,他怕回家太晚影响家人休息。父母从老家打来电话抱怨:“你人不回来,连个电话也不打!”他总是简单地回答:“最近事比较多,过后一定回去。”但“过后”往往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
别红亮经常不回家,当别人问起他时,父母总是自豪地说:“我儿子在外面干的是大工程,所以回不来。”今年“五一”前夕,他拿着“陕西省劳动模范”奖章回到家,孩子兴奋地把奖章挂在脖子上拍照,说要向爸爸学习。老家的哥哥打来电话:“‘大匠人’,全家人都以你为荣,今后你只要干好工作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操心。”亲情暖意,刹那间让这位“铁人”泪湿眼眶……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民间常常把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尊称为“匠人”。对于修地铁、盖楼房、建医院的中铁一局高级工程师别红亮来说,他就是乡亲们眼里的“大匠人”。
“大匠人就要有大情怀。”别红亮参加工作20余年,特别是担任项目负责人以来,他干过西安地铁9号线、陕西省金锥城小区住宅楼、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等5个项目,累计获得“陕西省文明工地”、中国中铁“安全标准化工地”等荣誉38次。干的项目不是“优质”就是“标杆”,今年他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大匠人”先要“勤”和“苦”
别红亮自小生活在渭南白水的一个山村,家里窑洞上刻着的“自力更生”四个大字让他印象深刻,从小跟随母亲拉车卖菜的经历对他之后的学习、工作影响很大。
“农村辛苦的劳动让我受益一生。”1998年,15岁的别红亮以中考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渭南铁路工程学校,手摸到测量仪器的那一刻,他的心颤抖了,看到建筑力学的二维平面图纸时,他的脑海里总能形成立体的三维模型。别红亮很珍惜这份学习机会,那时,同学看到他,不是在埋头做笔记,就是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或找别人请教。之后,他参加成人高考,被西安理工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录取,2004年毕业成为第一批到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的校招生。
工作后,别红亮既做“有心人”又是“勤快人”,图纸、水电、通风、环保……他都主动去学,为后来成为项目负责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谈起现在的别红亮,同事说:“别经理就应该是劳模,经常半夜起来,办公桌上是图纸,头歪在那里就睡着了。”“早上4点起床学习,几个月考到了建造师证。”项目党支部书记徐磊说:“他经常不回家,换洗的衣服都是媳妇到工地取送,四年了,连续在工地过了四个春节……”
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建设项目施工时间极其紧张,经常昼夜鏖战,别红亮连续半个月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左右,干到最后脸色青黑,脑袋嗡嗡响,单位领导硬是从工地把他拽去休息。最终,别红亮顶着巨大压力,带领团队创造连续半个月每晚运输土方1万立方米、48小时累计完成浇筑混凝土7800立方米两项纪录,促使主体结构提前62天封顶。该项目被评为2021年西安市文明工地示范观摩项目,先后迎来社会各界团体27次观摩,建设方也送来“一流国企勇担当昼夜奋战保节点”的锦旗。
“大匠人”践行“思”和“严”
今年40岁的别红亮,在建设工地摸爬滚打,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技能在身的专家,变得是容颜,不变的是一颗“滚烫的匠心”,时刻把“思”和“严”融入建筑艺术里。
2016年,别红亮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建西安地铁9号线。开工前,大家都认为PPP项目难盈利,测算后预计要亏损4000万元。别红亮拿着图纸整夜坐在办公室思考研究,经过实地察看、翻阅资料,他指出了设计图纸上的错误,通过消除错误节省成本,最终扭亏为盈。
在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建设项目施工中,别红亮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在工地周围建了一圈环形道路,让120亩地85%以上基坑工作面材料从门口送达时间不超过5分钟;为解决大面积浇筑混凝土难平均到每个角落的问题,他把施工现场划分为22个区,分块施工,效率提升了1倍;为节省施工时间,他研究地质勘察资料,与项目结合,经过论证,用筏板代替桩基施工,将原换填方案优化为混凝土换填,最终节省出1个月的施工时间。
善于思考也让他在理论上取得斐然成绩,先后参与和主持工法4项,技术成果、QC小组活动成果9项,分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工法和成果实用性转化率达到100%,2020年他还参编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作为项目负责人,既要负责方向性的决策,又要负责管理安全、质量、材料及职工生活等各项事务,因此,各种事一直在我脑海中循环,而且我要求很严,不干不说,要干就干第一。”别红亮说,刚工作时,因误差1公分被农民工当面指出来、一个表格没填好被师傅扔到纸篓……这些事一直影响着他。之后,他要求同事对他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公司管理制度要求的双检制在他那成了五检、六检,在负责测量工作的四年里,他创造了零失误的历史纪录。
在别红亮办公室的墙上,施工进度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项工序的时间计划,细致到以小时为单位,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协调配合。许盟军是项目的质量部长,也是别红亮带出来的徒弟,他俩合作干项目超过10年了,谈到别红亮,许盟军说:“师傅对人对事一丝不苟,午休时,我们群里经常弹出他发来的工地照片,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改进优化,比我这个质量部长还操心。”
技术人员做的图纸经常被别红亮要求一遍又一遍地改,包括标点符号以及美观、工整程度……干起建筑来,别红亮也总是如此:“标志性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艺术品,总想着自己在建艺术品,要为城市和市民留下些什么,就会对建筑各方面要求极高、极严。”
“大匠人”还有“责”和“疚”
号称“左手长安、右手洛阳”的缔造者宇文恺是隋朝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别红亮上大学时崇拜的人物。与心中大师不同的是,别红亮不仅想着建艺术品,他还心系民生大计。
建设西安地铁9号线时,别红亮经常给同事打气。“建成后,每天运送50万以上旅客,多少市民可以坐着宽敞、明亮、便捷的地铁回家。”建设中医院项目时,别红亮说得最多的话也是,“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家门口的一座三甲医院能惠及多少市民?这是造福后代的大事。”
“危难时刻伸援手,抢险救灾为百姓。”这是受灾地区群众送给项目部的锦旗。“樊川公园旁的潏河河堤发生决口,河水灌入附近村庄,情况紧急。”2021年9月25日,经过连续抢工,西安市中医医院南院区项目距封顶只剩三天,项目部接到紧急灾情电话,别红亮毫不犹豫,立即派出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抢险队伍,并抽调2台挖掘机、1台装载机保证抢险需要。自己则穿着雨靴深入积水,扛着沙袋围堵洪水,一口气干了5个多小时,终于将洪水堵住。去年汛期,别红亮先后三次参与潏河河堤垮塌抢险;10月1日,蓝田县将军岭山体滑坡、李家河水库输水渠淤泥堵塞,他带领施工人员连续奋战35个小时才完成抢险任务,确保了百万市民生活用水安全,彰显了央企职工的担当。
锦旗挂在会议室,别红亮很是欣慰,然而想起家人,他却略显愧疚:熬夜加班时,妻子打来电话问他到哪了,他总说在路上,让妻子别担心。2013年,别红亮的女儿出生时,大家都认为他至少要休半个月护理假,可第二天8点别红亮就准时出现在了工地上,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也是如此。
孩子经常对妈妈说:“我爸一回来就躺在沙发上呼呼睡着了。”同事眼中的“铁人”回到家就变成了“沙发上呼呼大睡的爸爸”。因此,别红亮经常不敢回家,他怕回家太晚影响家人休息。父母从老家打来电话抱怨:“你人不回来,连个电话也不打!”他总是简单地回答:“最近事比较多,过后一定回去。”但“过后”往往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一年。
别红亮经常不回家,当别人问起他时,父母总是自豪地说:“我儿子在外面干的是大工程,所以回不来。”今年“五一”前夕,他拿着“陕西省劳动模范”奖章回到家,孩子兴奋地把奖章挂在脖子上拍照,说要向爸爸学习。老家的哥哥打来电话:“‘大匠人’,全家人都以你为荣,今后你只要干好工作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操心。”亲情暖意,刹那间让这位“铁人”泪湿眼眶……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