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65期:第04版 秦风

小雁塔的神奇魅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小雁塔作为西安一处文物胜迹,曾多次在央视“国宝档案”等栏目上亮相,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这座国宝级的建筑究竟有何魅力?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在大雁塔的西北方向,与其相距约3公里。两座古塔如同一对亲兄弟,称呼相近,造型相似,一高一低,一大一小,是古都唐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它们均被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遗产”。

荐福寺原称“献福寺”,是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为高宗祈福而修建的寺院,后改为“荐福寺”。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在此建了一座15级的砖塔,因其体量比大雁塔小,修建时间也晚,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的修建与唐代高僧义净有关,他受玄奘影响,曾西行求法25年。他取海道赴印度学习,回国后,就在荐福寺主持佛事,翻译佛经。他积极倡导修建佛塔,并上奏朝廷得以准允,遂建成此塔。

小雁塔造型优美,塔身为方形,15层砖构密檐式塔,高约46米,因塔顶残毁,现存高度43.38米。塔下为方形基座,座上置第一层塔身,南北两面各开有门,青石门楣,门框上有线刻唐代蔓草花纹和佛像。塔身中间鼓起,略呈弧形,成为与众不同的“枣核形”塔体,体现出神韵飒爽,古朴雄浑的风格。

令人惊奇的是,小雁塔屹立千年,曾经受过几十次地震,塔身裂而不倒,这里最著名的是它的“三离三合”。第一次离合被明朝京官王鹤记载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说的是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临潼发生了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顶震毁,垂直纵裂,分成两半,缝隙有尺余宽。然而,就在时隔34年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竟一夜之间弥合,塔身又恢复原状。第二次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陕西华县大地震,震级达8级,裂度为11度,地面的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但原有裂缝的小雁塔却巍然屹立,只是塔身的裂缝又开了。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复震,“塔合无痕”。第三次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塔又裂”,康熙六十年(1721)又一次“复合”。

对于一座砖塔来说,经历多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实是一件奇事了。那么,它神奇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经考察和研究,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小雁塔的建造有一个科学的地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钻探查明,离小雁塔四周地面三十米就开始出现夯土,每进一米就厚一尺,整个地基呈半圆球体,塔就建在这个半圆球上,地震时因塔受震的应力均匀分散,与不倒翁一样,所以屡震不倒。

二是塔身底大顶小,有高出三米的台基,并以青石垒底基数层,再以条砖砌出塔之身基,有这样一个坚固的底座,曲线柔顺,下重上轻,重心偏下的塔身,在地震时重心始终没有超出底座宽度,地震时裂缝两边可以产生向心力,使裂缝重新弥合。

三是塔身质量过硬,砌筑时砖与浆的粘合力强,塔体建筑强度大,整体性好,绝非“豆腐渣”工程。在地震的作用下,做到了从未松散,只裂不酥,只裂不倒,虽经反复离合,但一直傲然挺立,符合现代抗震要求。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国家极为重视。1964年曾拨出专款,对小雁塔进行修缮,塔顶保持不变,从里到外都是唐代原状,用暗藏钢箍加固塔身,从而结束了反复离合的历史。

小雁塔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可谓塔中的典型代表,对全国古今建筑都产生了不少影响。早在唐宋时期,云南、四川等地建造的密檐式砖塔,尽管各自都有当地特点,但仍可以看出有小雁塔的影子及其之间的嬗递关系。对于现代建筑,小雁塔更是一些建筑师模仿的对象。东北有一家假日酒店,用现代材料建造,外形酷似小雁塔,弧线形的塔楼造型别致,隽秀优美,成为当地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小雁塔的基因还在传续。□王雄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