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125期:第04版 创造

魂牵梦绕朱家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朱家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白水县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因白水河绕村而过,村子多数人皆为朱姓而得名。

朱家河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还得从渭北黑腰带蕴藏的丰富煤炭说起。20世纪50年代国家就在我们村不到1公里处勘探建设了一个叫圣山庙的大型煤矿,听说还是苏联专家确定的方位,不知是什么原因,1960年突然就停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煤炭,圣山庙煤矿重新开工又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由于设计的变更,铁路运输的限制,矿址再也不在以前的位置,矿名由圣山庙变成了朱家河,还是采着我们村周围这块煤田。从此朱家河开始热闹沸腾起来。

朱家河煤矿是我国煤炭工业由半机械化向全机械化开采过渡时期,设计建设的高标准现代化煤矿,当然需要一流的矿建队伍建矿,而蒲白矿务局谢绝了一切外援,坚信自己有能力建成一流的现代化矿井。矿务局大包大揽总承包,组成强有力的筹建领导班子,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块不毛之地。修路架桥,改造河道,村庄搬迁,朱家河一下成为十里八乡无人不晓非常向往的地方。没过几年,一座现代化矿井的雏形在这块空旷的河川大地上开始显现,昔日的乡间便道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不同功能的建筑拔地而起,一列列装满各种井下采掘设备的大型机械通过火车、汽车源源不断地运进矿区。新矿设备先进,地质赋存条件好,投入生产需要大量的工人和管理人员,老矿区不论是干部还是工人,想尽一切办法托人找关系往里调,周边的村民也不外出打工了,铆着劲儿等待招工下井挣大钱。朱家河,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地方,成为许多人的梦想之地。我也有了调入朱家河,在家门口下井挖煤的幻想,只因为没有抓住机遇,阴差阳错,失去了良机,这也成为自己终生的遗憾。

蒲白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给自己建矿,速度和质量破多项工程纪录,按期投产的矿井焕发着勃勃生机,奔涌着滚滚乌金,一列列火车运载着优质煤炭奔向全国各地。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走在了全省煤矿的前列,在全国都排在前面。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仅我们一个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20多人在朱家河煤矿下过井,我回村不时遇见打招呼的人,很自豪地说自己在朱家河上班,能在朱家河工作已经成为方圆几十里村民的一种荣耀,后来也有通过技校培训学习转正走上了领导岗位。

朱家河煤矿1992年开工建设,1999年投产到2016年政策性关闭。存在16年期间,产能由起初设计的年生产能力90万吨扩能改造到150万吨、180万吨,等于再造了一个新矿井,这在渭北煤炭复杂地质条件下是个奇迹。企业生产为了造福一方,采地下的煤,朱家河对我们村190户实施了整体搬迁,高标准的设计,整齐划一的建筑,让祖辈卫生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对于长期在外工作的我而言,回农村老家是一种享受。

朱家河对地方经济、周边农民带来的福祉远不止于这些,从大家不经意的交谈中就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怀念与眷恋。

朱家河煤矿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永恒的记忆,而它在短暂16年沉淀的文化、积累的无形资产,成为新朱家河人不断挖掘、继承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关闭煤矿二次创业的精神财富。蒲白矿务局充分保护利用煤矿的现场资源,作为技工学校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代化煤矿操作技能,领略矿区风采和煤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热爱煤矿事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毕业投身国家煤炭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

朱家河新能源产业中心利用关闭后闲置的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由黑变绿,开发种植生态新产品,其中血麦、黄花菜已成为畅销产品,吊篮西瓜、阳光玫瑰葡萄已经形成规模。每到黄花菜成熟的季节,我们村上的男女老幼和矿工一起采摘,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实施生态农业种植的基础上,新能源产业中心租用农民土地,不断扩大产品品种和种植规模,科学种田,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为了使国有资产不被流失,让朱家河人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工业财富在时间的长河里永续传承,成为煤炭人的精神文化支柱,激励一代又一代蒲白人献身煤海的精神财富,蒲白矿业联合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在朱家河成立创研基地,吸引更多的作家来这里体验生活,创作出属于煤矿转型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煤矿影视拍摄基地,让朱家河成为煤矿转型发展的典范,成为展示煤炭人精神世界的靓丽名片。

朱家河,你将成为煤炭人永恒的记忆,载入史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