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工人作家李文德先生
李文德先生。
我与工人作家李文德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
那时,我在一家省属纺织企业任工会副主席。一天下午,西北国棉一厂工人李文德,登门自销已出版的颂扬全国纺织战线“一代楷模”赵梦桃事迹的长篇诗集《赵梦桃之歌》。或许职业相同、兴趣相投,也许谙知从文的艰辛不易,我十分爽快地买下10本,存放于工会书屋供职工传阅。其实,我早在《陕西文艺》(《延河》文学月刊前身)就拜读过他描写纺织女工爱岗敬业的短篇小说《四个洪书英》和《质量问题》。当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普通工人能为身边的杰出代表著书立说,可佩可敬!
李文德出生于河南林县书香门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做过医生、记者、编辑等,命运多舛,如他所言:“就像演绎一部跌宕起伏,辛酸苦辣的命运交响曲。”他还主动参与咸阳文化宫编辑出版的《职工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工作,分文不取。
李文德1988年6月退休后,乐文之情,笃学之心。他先后创作出版诗集《赵梦桃之歌》《邓颖超》《东方的骄傲》《李文德诗笺》,散文集《生命的乐章》《人在旅途》;《安吴商妇》(与王芳闻合著)《铁图前传》《秦商魂》《秦商世家》等13部长篇小说。天道酬勤,著作颇丰,总计800万余字且一半为“工人写·写工人”。
2010年7月,我入户采访工人作家李文德。
李老家是一套两室半的老式住房,面积58平方米,他专门辟出一间用作书房和写作间,一个三人沙发、两个座椅,摆设井然有序,略显简朴,依然书香。
我抛出首个话题:“您老咋有创作《赵梦桃之歌》的意愿呢?”
“主要缘于我是一棉人,对全国劳模、纺织战线的标杆人物赵梦桃和她的事迹再熟悉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1970年我调入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当工人,亲身感受到梦桃在一棉人心中的地位和梦桃精神的力量之所在,愈加坚定了用手中的笔讴歌梦桃精神。其实,早在70年代我就写出了一部叙事长诗《赵梦桃之歌》,那时我将手稿交于厂宣传部一位负责人手里,他当即表态看完会给我回复。没几天,他急匆匆找到我连声道歉,说他妻子错把我的诗稿当成废纸,点了煤炉,化为灰烬。据说,两口子为此相互埋怨。1989年6月,《赵梦桃之歌》二稿脱稿后,我把原稿寄给了一家报社,好长时间无消息,到报社查询,书稿也找不到。真的,那会儿一肚子怨气,又难以发泄,只有不了了之。”
此时,李老想起了什么,从抽屉里取出一袋咖啡奶茶,冲泡好并递给我,我急忙接过呷几口,真是苦中飘着奶香。他接着说:“1990年5月,我在厂销售科跑业务,每年在厂里待的时间不超过40天,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带几本书在途中读,有时也在记事本上写些随笔什么的。一次我前往长沙,上飞机前,厂宣传部部长给我塞了一本厂里编印的《党的好女儿——赵梦桃》。飞行途中埋首读着,触景生情,让我又重拾续写《赵梦桃之歌》的希望。”飞机落地时,他竟完成了长诗序曲的创作。
李老兴奋地从书架上拿出已出版的《赵梦桃之歌》,我接过细看,诗集共分“赵梦桃之歌”“梦桃传人的歌”“梦桃战友们的歌”“寻找”四个章节,末尾标注:1992年2月初稿,4月三稿,6月四稿。我随手翻阅序言,是时任厂党委书记陈光夷所写。
“诗集共有1700余行,163页。”李老边说边为我寻找当年见诸《中国纺织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咸阳报》等中省市报刊,有关该书和他本人的宣传报道复印件。
李老告诉我,当年诗集出版后,在企业乃至在全纺系统唱响唱红了《赵梦桃之歌》。那年,在辽宁丹东市召开的全纺政工会议上,西北一棉领导带去的1500册《赵梦桃之歌》,被与会代表一抢而空;厂各生产车间和生活区的黑板报或墙报上,大都抄录着该书的精美诗句;厂内征文、赛诗会、读书演讲赛等活动,也不乏选用该诗集中的精彩片段。在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朗诵比赛,还有人到他家里索要《赵梦桃之歌》,说要选读朗诵。足见这首经典之歌,仍在新时代里传唱着……
2007年9月的一天,“嘟嘟……”一阵手机铃声响起,一看号码,我便知是李老打来的,接通手机传来他洪亮的嗓音:“你若不忙,来我家里取新书《安吴商妇》。”我满口应承。
晚间,我直奔李老家中,环顾墙壁四周悬挂着他与一些知名作家的合影,见证了他以文交友的真挚友情。落座后,我看到桌上的长篇小说《安吴商妇》,随手拿起翻看,他说:“昨天才从出版社取回家。”
“《安吴商妇》从构思到民间搜集挖掘史料,联手创作、反复推敲修改,断断续续、数易其稿。”李老说,文学创作没有捷径,有点像绣花,得一针一针绣,不断打磨,才会有好的作品。
《安吴商妇》是一部讲述晚清时期,发生在古都咸阳三原、泾阳两县,周、吴两氏秦商望族奋斗发家,荣辱兴衰的历史著作。2007年5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和作家王芳闻历经10年,对书稿三度征询史学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意见,经14次修订完善,终使出版,短短9个月加印4次。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前评价:“目前,在中国文学界、在陕西,塑造一个商界女主人公形象似乎未曾见,是一部值得读的书。”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点评:“《安吴商妇》第一次集中笔力表现了农业文明大背景下秦商的生活和命运,显示出特有的亮色,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李老告诉我,《安吴商妇》是“秦商三部曲”之首,之二三《秦商魂》《水旱码头》也已列入出版计划。
2019年7月上旬,我再次拜访李老,从他桌案看到一摞新书,书名是《秦商世家》,共三卷本。
李老指着案头的书稿娓娓道来:“2007年,就着手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秦商世家》,历经11年,去年初150万字的书稿杀青。为这部书稿,我曾五次沿着四大家族经商地、多个省市区进行调研采访考察,三走茶马古道,自费赴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实地走访。”
访谈中,李老感叹:“写书难,出书更难。不管结局如何,我会努力。我要活到老,写到老,只要一息尚存,我会不停地写下去……”
2020年6月,因年事已高及身体状况缘故,85岁的李老决定把自己收藏的500余册书籍以及10余部尚未出版的小说、影视剧本手稿无偿捐赠给咸阳图书馆。李老说:“这是给藏书和手稿找到一个更能体现价值的‘归宿’。”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7月23日,对李家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87岁的李文德先生因病离世。当这一噩耗传来,西咸两地不少文朋诗友纷纷以挽联、祭文等形式追思哀悼。
编辑李高田在《西望咸阳忆故人》祭文末尾写道:“唉!我不晓得文德老所去的那个世界,有无写作这一行,但我还是要托清风寄语于他:金盆洗手,再勿如此生这般劳碌了!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那头的文德老,怕是断难改变初衷的。”□张翟西滨
李文德先生(右)向咸阳图书馆捐赠500册书籍和手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李文德先生。
我与工人作家李文德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
那时,我在一家省属纺织企业任工会副主席。一天下午,西北国棉一厂工人李文德,登门自销已出版的颂扬全国纺织战线“一代楷模”赵梦桃事迹的长篇诗集《赵梦桃之歌》。或许职业相同、兴趣相投,也许谙知从文的艰辛不易,我十分爽快地买下10本,存放于工会书屋供职工传阅。其实,我早在《陕西文艺》(《延河》文学月刊前身)就拜读过他描写纺织女工爱岗敬业的短篇小说《四个洪书英》和《质量问题》。当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普通工人能为身边的杰出代表著书立说,可佩可敬!
李文德出生于河南林县书香门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做过医生、记者、编辑等,命运多舛,如他所言:“就像演绎一部跌宕起伏,辛酸苦辣的命运交响曲。”他还主动参与咸阳文化宫编辑出版的《职工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工作,分文不取。
李文德1988年6月退休后,乐文之情,笃学之心。他先后创作出版诗集《赵梦桃之歌》《邓颖超》《东方的骄傲》《李文德诗笺》,散文集《生命的乐章》《人在旅途》;《安吴商妇》(与王芳闻合著)《铁图前传》《秦商魂》《秦商世家》等13部长篇小说。天道酬勤,著作颇丰,总计800万余字且一半为“工人写·写工人”。
2010年7月,我入户采访工人作家李文德。
李老家是一套两室半的老式住房,面积58平方米,他专门辟出一间用作书房和写作间,一个三人沙发、两个座椅,摆设井然有序,略显简朴,依然书香。
我抛出首个话题:“您老咋有创作《赵梦桃之歌》的意愿呢?”
“主要缘于我是一棉人,对全国劳模、纺织战线的标杆人物赵梦桃和她的事迹再熟悉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1970年我调入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当工人,亲身感受到梦桃在一棉人心中的地位和梦桃精神的力量之所在,愈加坚定了用手中的笔讴歌梦桃精神。其实,早在70年代我就写出了一部叙事长诗《赵梦桃之歌》,那时我将手稿交于厂宣传部一位负责人手里,他当即表态看完会给我回复。没几天,他急匆匆找到我连声道歉,说他妻子错把我的诗稿当成废纸,点了煤炉,化为灰烬。据说,两口子为此相互埋怨。1989年6月,《赵梦桃之歌》二稿脱稿后,我把原稿寄给了一家报社,好长时间无消息,到报社查询,书稿也找不到。真的,那会儿一肚子怨气,又难以发泄,只有不了了之。”
此时,李老想起了什么,从抽屉里取出一袋咖啡奶茶,冲泡好并递给我,我急忙接过呷几口,真是苦中飘着奶香。他接着说:“1990年5月,我在厂销售科跑业务,每年在厂里待的时间不超过40天,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要带几本书在途中读,有时也在记事本上写些随笔什么的。一次我前往长沙,上飞机前,厂宣传部部长给我塞了一本厂里编印的《党的好女儿——赵梦桃》。飞行途中埋首读着,触景生情,让我又重拾续写《赵梦桃之歌》的希望。”飞机落地时,他竟完成了长诗序曲的创作。
李老兴奋地从书架上拿出已出版的《赵梦桃之歌》,我接过细看,诗集共分“赵梦桃之歌”“梦桃传人的歌”“梦桃战友们的歌”“寻找”四个章节,末尾标注:1992年2月初稿,4月三稿,6月四稿。我随手翻阅序言,是时任厂党委书记陈光夷所写。
“诗集共有1700余行,163页。”李老边说边为我寻找当年见诸《中国纺织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咸阳报》等中省市报刊,有关该书和他本人的宣传报道复印件。
李老告诉我,当年诗集出版后,在企业乃至在全纺系统唱响唱红了《赵梦桃之歌》。那年,在辽宁丹东市召开的全纺政工会议上,西北一棉领导带去的1500册《赵梦桃之歌》,被与会代表一抢而空;厂各生产车间和生活区的黑板报或墙报上,大都抄录着该书的精美诗句;厂内征文、赛诗会、读书演讲赛等活动,也不乏选用该诗集中的精彩片段。在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朗诵比赛,还有人到他家里索要《赵梦桃之歌》,说要选读朗诵。足见这首经典之歌,仍在新时代里传唱着……
2007年9月的一天,“嘟嘟……”一阵手机铃声响起,一看号码,我便知是李老打来的,接通手机传来他洪亮的嗓音:“你若不忙,来我家里取新书《安吴商妇》。”我满口应承。
晚间,我直奔李老家中,环顾墙壁四周悬挂着他与一些知名作家的合影,见证了他以文交友的真挚友情。落座后,我看到桌上的长篇小说《安吴商妇》,随手拿起翻看,他说:“昨天才从出版社取回家。”
“《安吴商妇》从构思到民间搜集挖掘史料,联手创作、反复推敲修改,断断续续、数易其稿。”李老说,文学创作没有捷径,有点像绣花,得一针一针绣,不断打磨,才会有好的作品。
《安吴商妇》是一部讲述晚清时期,发生在古都咸阳三原、泾阳两县,周、吴两氏秦商望族奋斗发家,荣辱兴衰的历史著作。2007年5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和作家王芳闻历经10年,对书稿三度征询史学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意见,经14次修订完善,终使出版,短短9个月加印4次。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前评价:“目前,在中国文学界、在陕西,塑造一个商界女主人公形象似乎未曾见,是一部值得读的书。”著名文学评论家肖云儒点评:“《安吴商妇》第一次集中笔力表现了农业文明大背景下秦商的生活和命运,显示出特有的亮色,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李老告诉我,《安吴商妇》是“秦商三部曲”之首,之二三《秦商魂》《水旱码头》也已列入出版计划。
2019年7月上旬,我再次拜访李老,从他桌案看到一摞新书,书名是《秦商世家》,共三卷本。
李老指着案头的书稿娓娓道来:“2007年,就着手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秦商世家》,历经11年,去年初150万字的书稿杀青。为这部书稿,我曾五次沿着四大家族经商地、多个省市区进行调研采访考察,三走茶马古道,自费赴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实地走访。”
访谈中,李老感叹:“写书难,出书更难。不管结局如何,我会努力。我要活到老,写到老,只要一息尚存,我会不停地写下去……”
2020年6月,因年事已高及身体状况缘故,85岁的李老决定把自己收藏的500余册书籍以及10余部尚未出版的小说、影视剧本手稿无偿捐赠给咸阳图书馆。李老说:“这是给藏书和手稿找到一个更能体现价值的‘归宿’。”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7月23日,对李家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87岁的李文德先生因病离世。当这一噩耗传来,西咸两地不少文朋诗友纷纷以挽联、祭文等形式追思哀悼。
编辑李高田在《西望咸阳忆故人》祭文末尾写道:“唉!我不晓得文德老所去的那个世界,有无写作这一行,但我还是要托清风寄语于他:金盆洗手,再勿如此生这般劳碌了!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那头的文德老,怕是断难改变初衷的。”□张翟西滨
李文德先生(右)向咸阳图书馆捐赠500册书籍和手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