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进入陕北红区的女作家
1936年9月,丁玲从上海登上西行的列车,到达西安,决心投奔陕北红色根据地,寻找一个革命作家的精神归宿。11月1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丁玲经过三原、耀县、宜君、洛川,沿着洛河北上,一路艰苦跋涉,到达保安。
丁玲到达保安后,进入洛河流域的红色根据地,受到了党的隆重欢迎。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孔窑洞里举行了欢迎会。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凯丰、林伯渠、李克农等三十余人出席了欢迎会。丁玲走进会场时,周恩来热情招呼她:“欢迎我们党的好女儿回到家里来!”
丁玲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走进了一种新生活,全然不同于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世界,她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在这里,人们充满着革命的激情,洋溢着快乐的青春活力。在这生意盎然的气氛中,丁玲感到欢快,也受到鼓舞。
进入陕北红区,丁玲沉浸在投入母亲怀抱的幸福情绪中。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她也思考着红色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她认为,应该把红色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因此,丁玲向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谈了成立一个文艺团体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并初步定名为“文艺工作者协会”。随后,发布了“文艺工作者协会缘起”,发起人有丁玲、成仿吾、伍修权、李伯钊、徐特立、李克农、陆定一等三十四人。1936年11月22日,举行了陕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文艺团体成立大会。会上,大家讨论这个团体的名称,毛主席提出叫“中国文艺协会”,被一致通过。
丁玲担任了协会主任,立即着手调查会员登记、通知各地各军队成立分会、拟定研究计划等,同时在《红色中华》报上创办《红中副刊》。她在《红中副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刊尾随笔》作为代发刊词,写道:
有人说一支笔可以生死人命,那我们也可以说一支笔是战斗的武器……我们要从各方面使用笔,用各种形式,那些最被人欢迎的诗词、图画、故事等等,去打进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争取他们站在一条阵线上,一条争取民族解放抗日的统一战线上。
毛主席在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大会上的讲演里,明确了协会的任务。从此,把文艺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文艺与伟大的民族解放联系起来,成为丁玲在洛河流域文学创作的鲜明主题。党中央批准了丁玲当红军上前线的要求,丁玲跟随杨尚昆领导的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北上定边。
北上定边的旅途对丁玲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活的深刻体验与人生历练。全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艰苦而新鲜的陕北风光,使得丁玲很快就写出了散文《到前线去》。
实际上,丁玲进入了黄土高原上的白于山脉,沿着洛河走向定边,笔下洛河岸边的景物描述得真切。如果没有走过这条山道,肯定写不出准确的行程感受。
这里靠近沙漠,朔风刺骨寒,满目荒凉,生活极端艰苦,丁玲并不觉得苦,她感到四处都是勃勃生机。在《怀念成仿吾同志》里,丁玲笔下的白于山脉和定边风物却是那样的优美而令人愉悦:
这天,太阳从东边地平线冒出来的时候,我在一群新集合起来的一伙人中间,策马东行。空气很冷,很新鲜,路很平,塬上极少树棵,偶尔看几棵长不大的杨树,满天红霞,不是灿烂如锦似火,到似从冰霜中冷冻过的那样浮着一层既淡又薄的雾似的轻纱,笼罩大地,含着一种并不强烈的淡淡的温柔,却很能稳定我容易激动的心情。我极目寰宇,悠然自得,脑子里浮现出古代的诗歌,那些印证着此情此景的诗句,是多么豪迈和使人舒坦!这里是冬日,又似霜晨;是征程,又似遨游;是战士,又似游子……蹄声得得,风沙扑面,我如在梦中,如在画中,只是从同志们那里传来的欢声笑语,才使我想到我是在哪里,正向哪里去!
这段包含着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丁玲舒畅而高兴的心情,也描写出洛河流域白于山脉独特的冬天的优美景致——真是应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是情语。人的心情喜悦了,眼里尽是好风景,丁玲此时就是这样的心情,所以其散文作品也跳荡着激动不已的情绪和一切美好的景致。□柏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1936年9月,丁玲从上海登上西行的列车,到达西安,决心投奔陕北红色根据地,寻找一个革命作家的精神归宿。11月1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丁玲经过三原、耀县、宜君、洛川,沿着洛河北上,一路艰苦跋涉,到达保安。
丁玲到达保安后,进入洛河流域的红色根据地,受到了党的隆重欢迎。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孔窑洞里举行了欢迎会。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凯丰、林伯渠、李克农等三十余人出席了欢迎会。丁玲走进会场时,周恩来热情招呼她:“欢迎我们党的好女儿回到家里来!”
丁玲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走进了一种新生活,全然不同于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世界,她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在这里,人们充满着革命的激情,洋溢着快乐的青春活力。在这生意盎然的气氛中,丁玲感到欢快,也受到鼓舞。
进入陕北红区,丁玲沉浸在投入母亲怀抱的幸福情绪中。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她也思考着红色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她认为,应该把红色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因此,丁玲向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谈了成立一个文艺团体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并初步定名为“文艺工作者协会”。随后,发布了“文艺工作者协会缘起”,发起人有丁玲、成仿吾、伍修权、李伯钊、徐特立、李克农、陆定一等三十四人。1936年11月22日,举行了陕北红色根据地第一个文艺团体成立大会。会上,大家讨论这个团体的名称,毛主席提出叫“中国文艺协会”,被一致通过。
丁玲担任了协会主任,立即着手调查会员登记、通知各地各军队成立分会、拟定研究计划等,同时在《红色中华》报上创办《红中副刊》。她在《红中副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刊尾随笔》作为代发刊词,写道:
有人说一支笔可以生死人命,那我们也可以说一支笔是战斗的武器……我们要从各方面使用笔,用各种形式,那些最被人欢迎的诗词、图画、故事等等,去打进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争取他们站在一条阵线上,一条争取民族解放抗日的统一战线上。
毛主席在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大会上的讲演里,明确了协会的任务。从此,把文艺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文艺与伟大的民族解放联系起来,成为丁玲在洛河流域文学创作的鲜明主题。党中央批准了丁玲当红军上前线的要求,丁玲跟随杨尚昆领导的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北上定边。
北上定边的旅途对丁玲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活的深刻体验与人生历练。全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艰苦而新鲜的陕北风光,使得丁玲很快就写出了散文《到前线去》。
实际上,丁玲进入了黄土高原上的白于山脉,沿着洛河走向定边,笔下洛河岸边的景物描述得真切。如果没有走过这条山道,肯定写不出准确的行程感受。
这里靠近沙漠,朔风刺骨寒,满目荒凉,生活极端艰苦,丁玲并不觉得苦,她感到四处都是勃勃生机。在《怀念成仿吾同志》里,丁玲笔下的白于山脉和定边风物却是那样的优美而令人愉悦:
这天,太阳从东边地平线冒出来的时候,我在一群新集合起来的一伙人中间,策马东行。空气很冷,很新鲜,路很平,塬上极少树棵,偶尔看几棵长不大的杨树,满天红霞,不是灿烂如锦似火,到似从冰霜中冷冻过的那样浮着一层既淡又薄的雾似的轻纱,笼罩大地,含着一种并不强烈的淡淡的温柔,却很能稳定我容易激动的心情。我极目寰宇,悠然自得,脑子里浮现出古代的诗歌,那些印证着此情此景的诗句,是多么豪迈和使人舒坦!这里是冬日,又似霜晨;是征程,又似遨游;是战士,又似游子……蹄声得得,风沙扑面,我如在梦中,如在画中,只是从同志们那里传来的欢声笑语,才使我想到我是在哪里,正向哪里去!
这段包含着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丁玲舒畅而高兴的心情,也描写出洛河流域白于山脉独特的冬天的优美景致——真是应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是情语。人的心情喜悦了,眼里尽是好风景,丁玲此时就是这样的心情,所以其散文作品也跳荡着激动不已的情绪和一切美好的景致。□柏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