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58期:第08版 陕煤专刊-副刊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常昱

人一生,很多事不在乎来得早晚,关键是要刻骨铭心。正如我毕业后多年也未曾放弃进藏的念头,正如我来到阿里一年半,今天第一次踏进狮泉河烈士陵园。

可以早先和同事援友拜谒烈士,但我都放下了。我想让自己用心读懂一段历史、充分认识一支队伍、真正理解一群英雄后再接受这场灵魂的洗涤。

陵园全景

被毛泽东誉为“盖世英雄”的新疆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着若干“第一”的标签:第一支进入西藏的部队;第一支在海拔4500米雪域高原驻守的部队;第一支全连战士一次性荣获“一等功”的部队;第一支非战斗减员人数接近一半的部队……这支连队在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中,在把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西藏,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在打开西藏封闭闸门,推进西藏迈向现代化文明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个连队以接近一半的牺牲换取阿里的和平解放,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沉思了。先遣连,成为我在阿里高原最崇敬的英雄。只有唯一,没有之一。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这支英雄队伍曾经用鲜血和生命在高原荒漠中写下了壮丽辉煌的一页,烈士们的遗骨也永远留在了狮泉河畔。当我看到烈士陵园面向东南和大门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对联时,心灵为之触动,因为这个方向能够守望整个阿里,能够看到祖国更多的版图。英雄虽然与世长辞,但使命永远未曾忘记。

当我的双脚迈入陵园那一刻,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此时,我内心的震撼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在这个缅怀先人和亲人的日子,在这个本应该笼罩在烟雨蒙蒙的日子,四月的阿里,耀眼的太阳一如既往地普照着这个离天最近的烈士陵园,天如水洗蓝,云似棉团白,戈壁红柳与烈士同在,雪山流水伴英雄长眠,一切都显得那么庄严肃穆。

先遣连

进入大门之后,广场中心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下为圆形花坛,一堆使眼睛火辣的高原红柳拔地而起,坚强执着地朝天长去。

驻足瞻仰纪念碑,我的眼前已浮现一幅画面。昆仑山脚下新疆于田县普鲁村红旗如林,锣鼓喧天,李狄三等136名英雄健儿在“八一”这个光辉节日里誓师出发。台上,司令员和前来送行的部队首长勉励先遣连的战士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西藏高原。台下,战士们不断振臂高呼:“不怕艰难险阻,解放藏族同胞。”“一定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李狄三率领的解放阿里的英雄分队,高举红旗,扬鞭跃马,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途。

当年,这支队伍一路趟河水、翻大坂、战严寒、抗缺氧、斗病魔,翻过海拔6000多米的界山,行程千余公里,历时三个月到达阿里改则县札麻芒堡乡,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孤岛坚守9个月,期间兽皮制衣、钻木取火、缺医少药、断粮断盐,很多战士患上了“高山病”,浑身浮肿、流黄水、腐烂,在奄奄一息中被大自然夺走了生命,其艰难程度不亚于红军长征。

少先队员集体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一刻,我发自内心想让孩子们用足够响亮的声音叫醒那些沉睡多年的战士,让他们看看祖国未来的花朵,看看阿里美丽的春夏秋冬。

李狄三

行走在烈士陵园中间,碑身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英雄佳话。英雄纪念碑南面主体位置安葬着先遣连指挥员李狄三烈士。鞠躬默哀,我想起了那封最后的家书。

曹海林、彭青云同志:

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情请你们帮助处理:两本日记是我进藏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干事;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他的大衣打猎时丢了;茶缸一个留给郝文清;几件衣服送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金星钢笔一支,是在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我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转交给我的儿子;还有一条狐狸尾巴,是日加马本送的,请转交给我的母亲。

当我第一次读到李狄三同志的遗书时,眼泪就止不住地流。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财产”清单,是一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当物质和信仰同时出现时,我们该如何选择?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孔繁森

陵园还安葬着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建设和保卫阿里而光荣献身的革命烈士。援藏干部孔繁森的衣冠冢就安置在陵园一进大门中间,墓碑上的对联诠释了孔书记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岗底斯山。

1994年11月29日,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第一书记、阿里地区政协主席——山东省援藏干部孔繁森在去新疆自治区塔城考察边贸口岸途中,惨遭车祸,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0岁。根据安排,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原计划分放拉萨和他的故乡山东聊城。可当时阿里6万多儿女纷纷要求将孔书记的骨灰一部分放在阿里,阿里30余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将永远伴着他。

回想至此,阿里人民1994年12月5日在狮泉河群艺馆礼堂为孔繁森同志举行隆重追悼会的老照片在我眼前清晰再现。

如今,注视这衣冠坟冢,尽管十分不情愿,可还是会情不自禁想象当年阿里儿女为孔书记整理衣物的悲伤场面。烈士陵园里,几丛红柳结满厚厚的哀思,摇曳着沉沉的忧郁,冷风呜咽,纸幡飘动,墓穴已挖好,人们挑来挑去,找不到几件像样衣物。小小的黑色棺木里,一套洗得发白的破西服?一条带补丁的裤子?一双破旧的胶鞋?还有?一定有他生前最喜欢的那顶藏式礼帽。

一捧一捧阿里黄沙洒在黑色的棺木上,一锹又一锹冷土带着不舍埋进墓穴。黑压压一片人跪倒在墓前,又是一片悲天恸地……

站在陵园高处遥望狮泉河镇,这个阿里高原规模最大的城镇,从最初的一无所有、与世隔绝,到如今的交通发达、灯光璀璨、楼房林立、商铺满街,象雄广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孔繁森小学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昆沙机场国内国际游客的川流不息……这一切不正是长眠地下的英灵所期盼的模样吗?多少英雄先烈用牺牲为后代换取今天的幸福,以至现在,有边防战士为守卫祖国的生死不顾,有白衣天使挽救病人的碧血丹心,有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建藏援藏的默默奉献……这些,不正是革命烈士“老西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吗?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陵矿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