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媒·文媒·人媒
——读《慈苑书韵》知书知文知人
“大荔乡贤王新民,著名作家、学问家、出版家,大才矣!”这是文学大师贾平凹先生在乡贤新作《慈苑书韵》题词里说的,小民深以为是。
《慈苑书韵》是书媒。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亦是新民乡贤成长的柱石。他少年持重,对书有着异乎于常人的喜欢与偏爱,舍不得吃喝的五毛钱总能换来《雷锋的故事》般浸透心灵、影响人生的幸福愉悦。及至就读西北大学中文系,书亭里的常客亦属牙缝中扣出的踊跃购买者,精神生活丰富的同时陶冶了情操。下得苦功夫饱览群书、“吃过米面”的科班生到底不一样,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几乎都在和书打交道的新民乡贤有付出更有收获、有自我成功更有伯乐荐功。他出书,从《行余集》到《慈苑书韵》,从散文随笔到报告文学、书评书话,从写人、写事到写物,特别是对贾平凹文学现象的系统研读,林林总总下来20余部几百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乡贤的书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读起来亲切可人,字里行间满满乡愁浓情,篇篇章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想,书载的是文,文载的是道,而道载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拜读乡贤的书不敢说是文学朝圣,最起码是沐浴中华传统文化阳光,开卷有益、感悟良多。他评书,眼光是独到的,心思是缜密的,这与其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特殊视角关联密切,更与之为人中正平和、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的性情相一致,性情中人情真意切,心得独出、剪裁有方得娓娓道来,无论“话”叱咤风云者还是寂寂无闻者,均颇觉有趣有味、有理有魂,以此捧红了不少人。就这点而言,要虚心向新民乡贤学习,原来没写过也不敢写书评,总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虽出过几本“无错不成书”的书,也多为职务之作或摆不上台面的游戏文字,岂敢妄议他人大作。直到这两年忝职文联,认识到为大荔草根文人写书评、哪怕写得不好不到位,也是支持鼓励创作的职责所在时,才鼓起勇气拿起笔胡涂乱抹,不想竟也博得文友的真情认可,惭愧至极。拜读《慈苑书韵》,犹如书评写作的教科书式范本、“指路明灯”在手,起点高路数正,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论述精辟、论据翔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艺术性、指导性,值得真正爱文化的文化人认真学习研究、细细咀嚼品味,堪为创作出版的“书媒”。
《慈苑书韵》是文媒。前两年流传一句让文人汗颜的话,“现在谁还看书,都写书去了!”玩笑归玩笑,这里面表象是出版物受到网络传播冲击,真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身,正如新民乡贤《“一字千金”赞》所言,净化语言文字、消灭图书差错、提高阅读素养才是王道。对照看过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作,错别字满纸、粗制滥造,读者的苦与无奈感同身受。初读《慈苑书韵》,也曾质疑乡贤能否“严谨”,些许自认为似是而非的词句经过百度验证皆为正确、绝然规范,颇多富有韵致的“黄金屋”“颜如玉”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写作课,由是想到了西北大学、想到了贾平凹。今年初夏,跻身省作协会员的我慕名“作家摇篮”而去,业余时间聆听智者教诲,灵魂得净化,精神得升华,对文学创作有了飞跃性认知。遗憾的事也有,本想其间通过新民乡贤与贾平凹大师神交的纽带认认(省作协)门、认认(贾平凹)人,岂料因乡贤身在西藏擦肩而过。《慈苑书韵》弥补了这一缺憾,《书友贾平凹》《书导贾平凹》《与贾平凹对话录》……不善言谈交际但文笔古灵精怪的贾平凹跃然纸上,独特的感觉、独特的语言、独特的风格,通透“贾氏文学”创作的灵与肉。要我说,源出西北大学的新民乡贤和平凹大师文字、文学一脉相承,首先根都深深扎在故土同州与商州,而且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那种;其次都重情重义,笔下言之有物,有个性、有生活更有家国情怀,作品向上向善传播着正能量;再次创作的态度端正,把握时代脉搏,涵养精品意识,读者叫好、市场叫座的作品一部接一部,誉称文坛劳动模范、文艺界中流砥柱。新民乡贤誓《将贾平凹研读进行到底》,有伯牙子期知音之缘,有编辑甘做嫁衣、绿叶衬红花之故,更有书生意气、学者风范的时代使命责任,尤以文字墨香传导文学风骨的《慈苑书韵》,称其“文媒”恰如其分。
《慈苑书韵》是人媒。文字无声,作品说话。读新民乡贤的文章犹如面对面地亲切交谈交流,音调不高却也激情,话语不多蕴含哲理,大智慧的火花迸发。他善于捕捉写作对象心灵深处最可宝贵的精神实质,熟悉的人物在其笔下立体丰满,可感知、可亲近。《舒缓敏感的乡愁》写道:“舒敏文如其姓、文如其名,她对故乡风景的回忆就像故乡的茶是绵长而舒缓的,她对故乡的情感却如故乡的酒是敏感而强烈的,而她对故乡物事的印象则犹如故乡的汤,看似平淡却是回味无穷的。”寥寥数笔,一份离乡而去却又时时念着恋着故土的游子情足以打动所有人,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样写人,《独一无二韩鲁华》展现别种风格,注重基础性研究、善于进行比较研究、敢讲真话的“韩占一”勤奋又认真,终年“不插斜路”地深耕细作,一部书稿三遍五遍研读,贾平凹身处逆境仗义执言,活脱脱把老陕生蹭冷倔、“白嘉轩”般的个性渲染开来,让人看后先是不禁一笑继而暗自称“神”。
西大求学时韩鲁华教授给我们上过课,正是那种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受人尊敬的老学究形象,《慈苑书韵》的描写可以说传神又传情。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也曾在西大为我们授课,《三栖人物说朱鸿》称其:个子不高但充满活力,口才一般但敢说真话,确也如此。朱鸿教授学问了得、讲课认真,更难能可贵的是实在人说实在话,创作心得之谈深入浅出、易与学员产生共鸣,其思想和美感、知识和技巧、快乐和收获,在《慈苑书韵》里都有详尽记写。作者著文,一半写别人一半也在写自己,能打动自己的感官感受、情绪情感、人物故事才能打动他人。文如其人,王新民乡贤正是这么一位用心思、接地气,踏踏实实体会,认认真真对待,以一期一会的精神深入生活每一刻的真情写者。说来让人见笑,我与新民乡贤未曾谋面,可写作的心灵是相通的,《慈苑书韵》构建起了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共享互惠平台,行亲人更亲,相信“人媒”会让我们走得更近、联系得更紧密。
以书为媒,善读医愚;以文为媒,善悟得道;以人为媒,善交至谐。三者兼具的《慈苑书韵》堪称经典,必受欢迎。□王小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大荔乡贤王新民,著名作家、学问家、出版家,大才矣!”这是文学大师贾平凹先生在乡贤新作《慈苑书韵》题词里说的,小民深以为是。
《慈苑书韵》是书媒。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亦是新民乡贤成长的柱石。他少年持重,对书有着异乎于常人的喜欢与偏爱,舍不得吃喝的五毛钱总能换来《雷锋的故事》般浸透心灵、影响人生的幸福愉悦。及至就读西北大学中文系,书亭里的常客亦属牙缝中扣出的踊跃购买者,精神生活丰富的同时陶冶了情操。下得苦功夫饱览群书、“吃过米面”的科班生到底不一样,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几乎都在和书打交道的新民乡贤有付出更有收获、有自我成功更有伯乐荐功。他出书,从《行余集》到《慈苑书韵》,从散文随笔到报告文学、书评书话,从写人、写事到写物,特别是对贾平凹文学现象的系统研读,林林总总下来20余部几百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乡贤的书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读起来亲切可人,字里行间满满乡愁浓情,篇篇章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想,书载的是文,文载的是道,而道载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拜读乡贤的书不敢说是文学朝圣,最起码是沐浴中华传统文化阳光,开卷有益、感悟良多。他评书,眼光是独到的,心思是缜密的,这与其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特殊视角关联密切,更与之为人中正平和、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的性情相一致,性情中人情真意切,心得独出、剪裁有方得娓娓道来,无论“话”叱咤风云者还是寂寂无闻者,均颇觉有趣有味、有理有魂,以此捧红了不少人。就这点而言,要虚心向新民乡贤学习,原来没写过也不敢写书评,总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虽出过几本“无错不成书”的书,也多为职务之作或摆不上台面的游戏文字,岂敢妄议他人大作。直到这两年忝职文联,认识到为大荔草根文人写书评、哪怕写得不好不到位,也是支持鼓励创作的职责所在时,才鼓起勇气拿起笔胡涂乱抹,不想竟也博得文友的真情认可,惭愧至极。拜读《慈苑书韵》,犹如书评写作的教科书式范本、“指路明灯”在手,起点高路数正,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论述精辟、论据翔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艺术性、指导性,值得真正爱文化的文化人认真学习研究、细细咀嚼品味,堪为创作出版的“书媒”。
《慈苑书韵》是文媒。前两年流传一句让文人汗颜的话,“现在谁还看书,都写书去了!”玩笑归玩笑,这里面表象是出版物受到网络传播冲击,真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身,正如新民乡贤《“一字千金”赞》所言,净化语言文字、消灭图书差错、提高阅读素养才是王道。对照看过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作,错别字满纸、粗制滥造,读者的苦与无奈感同身受。初读《慈苑书韵》,也曾质疑乡贤能否“严谨”,些许自认为似是而非的词句经过百度验证皆为正确、绝然规范,颇多富有韵致的“黄金屋”“颜如玉”更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写作课,由是想到了西北大学、想到了贾平凹。今年初夏,跻身省作协会员的我慕名“作家摇篮”而去,业余时间聆听智者教诲,灵魂得净化,精神得升华,对文学创作有了飞跃性认知。遗憾的事也有,本想其间通过新民乡贤与贾平凹大师神交的纽带认认(省作协)门、认认(贾平凹)人,岂料因乡贤身在西藏擦肩而过。《慈苑书韵》弥补了这一缺憾,《书友贾平凹》《书导贾平凹》《与贾平凹对话录》……不善言谈交际但文笔古灵精怪的贾平凹跃然纸上,独特的感觉、独特的语言、独特的风格,通透“贾氏文学”创作的灵与肉。要我说,源出西北大学的新民乡贤和平凹大师文字、文学一脉相承,首先根都深深扎在故土同州与商州,而且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那种;其次都重情重义,笔下言之有物,有个性、有生活更有家国情怀,作品向上向善传播着正能量;再次创作的态度端正,把握时代脉搏,涵养精品意识,读者叫好、市场叫座的作品一部接一部,誉称文坛劳动模范、文艺界中流砥柱。新民乡贤誓《将贾平凹研读进行到底》,有伯牙子期知音之缘,有编辑甘做嫁衣、绿叶衬红花之故,更有书生意气、学者风范的时代使命责任,尤以文字墨香传导文学风骨的《慈苑书韵》,称其“文媒”恰如其分。
《慈苑书韵》是人媒。文字无声,作品说话。读新民乡贤的文章犹如面对面地亲切交谈交流,音调不高却也激情,话语不多蕴含哲理,大智慧的火花迸发。他善于捕捉写作对象心灵深处最可宝贵的精神实质,熟悉的人物在其笔下立体丰满,可感知、可亲近。《舒缓敏感的乡愁》写道:“舒敏文如其姓、文如其名,她对故乡风景的回忆就像故乡的茶是绵长而舒缓的,她对故乡的情感却如故乡的酒是敏感而强烈的,而她对故乡物事的印象则犹如故乡的汤,看似平淡却是回味无穷的。”寥寥数笔,一份离乡而去却又时时念着恋着故土的游子情足以打动所有人,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样写人,《独一无二韩鲁华》展现别种风格,注重基础性研究、善于进行比较研究、敢讲真话的“韩占一”勤奋又认真,终年“不插斜路”地深耕细作,一部书稿三遍五遍研读,贾平凹身处逆境仗义执言,活脱脱把老陕生蹭冷倔、“白嘉轩”般的个性渲染开来,让人看后先是不禁一笑继而暗自称“神”。
西大求学时韩鲁华教授给我们上过课,正是那种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受人尊敬的老学究形象,《慈苑书韵》的描写可以说传神又传情。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也曾在西大为我们授课,《三栖人物说朱鸿》称其:个子不高但充满活力,口才一般但敢说真话,确也如此。朱鸿教授学问了得、讲课认真,更难能可贵的是实在人说实在话,创作心得之谈深入浅出、易与学员产生共鸣,其思想和美感、知识和技巧、快乐和收获,在《慈苑书韵》里都有详尽记写。作者著文,一半写别人一半也在写自己,能打动自己的感官感受、情绪情感、人物故事才能打动他人。文如其人,王新民乡贤正是这么一位用心思、接地气,踏踏实实体会,认认真真对待,以一期一会的精神深入生活每一刻的真情写者。说来让人见笑,我与新民乡贤未曾谋面,可写作的心灵是相通的,《慈苑书韵》构建起了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共享互惠平台,行亲人更亲,相信“人媒”会让我们走得更近、联系得更紧密。
以书为媒,善读医愚;以文为媒,善悟得道;以人为媒,善交至谐。三者兼具的《慈苑书韵》堪称经典,必受欢迎。□王小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