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海》:“山”“海”意象歌咏赤子心
由张光北、何政军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已于央视收官。这部改编自黄国敏中篇小说《山哈弄海》的农村扶贫题材剧,以福建省宁德地区为背景,讲述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齐心协力脱贫致富的故事,其人物贴近现实、剧情触动人心。
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启。福建宁德的观风寨,地势险峻,通往外面世界只有一条路,“这样的路,老人说只有猴子才能走,可它却是村里唯一的出路。”
观风寨的村民以畲族为主,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以种田为生。畲族人民自称“山哈”,是中国仅有7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山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颇似客家方言,但没有文字。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擅长编织刺绣。
村里有一户雷姓的畲族人家,父亲早亡,留下母亲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很是贫苦,一碗清粥都得四口人匀着喝。老大雷铨水是个老实人,很快就要迎娶心爱的未婚妻菊香;老二雷恒水敦实强壮,性情暴烈,是干活的一把好手;老三雷德水一心想考出大山,正为没钱读高中而犯愁。
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成了压垮这个家最后的一根稻草。房子塌了,牛棚倒了,唯一值钱的牛被砸死,老大伤了腿,因为拿不出彩礼,菊香要另嫁他人。山穷水尽之时,有人上门给老二提亲,山下林老板的女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只要他答应入赘,就有丰厚的礼金相送。老二虽百般不甘,但强咽委屈,下决心牺牲自己。从此,雷家三兄弟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开山”“闹海”,斩断穷根,闯出一片新天地。
从真实事件中提取素材,让该剧真切感人,颇具泪点和看点。
其中最催泪的一幕,是台风来袭,畲族群众齐心协力抗击山洪的桥段。狂风暴雨中,山上唯一的学校飘摇欲倒,孩子们被困在洪水团团包围的教室里。雷铨水不顾腿伤,跳入洪流中,和菊香一起抓住了漂走的竹梯,为娃娃们赢得了生还的机会。竹梯不够长,陈老师和雷恒水就一人趴在一个屋顶,抓住竹梯,用血肉之躯连接起生命之桥,让学生们一个一个从上面爬过。
这一段,所有的演员都很拼,他们不是在“演”,而是在亲身经历那一场抢险,与剧中人融为一体。当老戏骨张光北饰演的陈老师飞身跃到对面屋顶,却跌落半空,观众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儿;而当众人伸臂合力把他成功拉上来,戏里戏外的人都大大松了一口气。真的是很久没看过这么真这么纯粹的“表演”了,就好像亲身站在了现场。
接下来的这个情节,也感人至深。因为被洪水浸泡,雷铨水的腿伤雪上加霜,如果不能及时救治,恐怕不保。台风夜,雷恒水背着大哥,冒着滂沱大雨,连夜下山求医。本来险峻陡峭的山路更加坎坷漫长,观风寨的男女老少主动站了出来,每人手举火把护送一段,将二人一路送到坦途。苍茫夜色中,支支火把似满天繁星,汇成一条亮丽的长龙,照亮了希望。这火把,也预示着故事开始走向阳光与美好——在国家支持、企业资助下,畲族人民抓住机遇,勇于改变,从此踏上致富路。
寥寥几幕,就将畲族人民吃苦耐劳、精诚团结、崇尚信义、坚韧不拔、刚正勇为的精神品格鲜活地刻画出来,这是大山的品格,是“那山”的风骨。可以说,处处都是珠玑,没有“闲笔”和“废笔”。
而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是整部作品最大的亮点。
畲族人黑底绣花的民族服装、别致的发髻、银子打的头饰,居住的山棚、祭祖的堂屋、告别宴的水席,婚丧嫁娶的风俗、唱出七情六欲的歌谣、三月三的乌米饭……每一处细节,都是满满的诚意;每一次展现,都是厚重的文化。
为让剧更“真”,演员们还沉浸式体验当地的衣食住行,亲身感受大山里的生活特色、语言特色、文化特色,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体悟,让自己入戏,才能确保观众不出戏。
剧中人物的个性气质与精神气象,也颇具象征意义。
雷恒水是一个有缺点的主角。一方面,他冲动莽撞,血气方刚,有点愣头愣脑;另一方面,他实诚大气、胸襟坦白、有闯劲儿。他救助乡亲、帮扶素不相识的月仙,对台商盘小姐、坑过他的欧赫、国营养殖场老场长、被解聘的员工有情有义……仗义、善良,是他性格中最浓重的底色。雷恒水就像一泓不安定的海水,永远奔腾不息,矢志向前。
相比之下,雷铨水是沉默的,少言的,怯懦的,甚至有些窝囊。右腿落下残疾,命运的这一拳把他打懵了,也葬送了他刻骨铭心的爱情——自卑的他,放弃了心上人,不打扰,是他的温柔。但他又是那么倔强,数年如一日地给乡里写信,请求开山修路。他说:“如果我不能坚持凿通隧道,就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而只能是‘精神上的瘸子’。”最终,畲族人那一锤一锤地敲打,凿通了最后的70米,将天堑变通途。
这是更幽深的“山”与“海”的意象,在不动声色间,传递到你的心田,让你为之折服。
以小切口窥见大时代、大事件、大浪潮,以小悲欢展现大背景、大文化、大思想,让“山”与“海”携手脱贫、各个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得以升华,无一不彰显主创者的智慧与胸襟。
诚如全剧结尾所说:“雷家三兄弟的故事,是山与海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中国人奋斗的故事。”它将与《索玛花开》《枫叶红了》《金色索玛花》《石头开花》等电视剧,以及《独龙族的春天》《牛王》《又是一年三月三》等电影共同构建起少数民族脱贫故事的艺术图景。从《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到《山海情》编剧团队获第33届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再到《那山那海》收获好评,不难看出,主旋律剧想“叫好又叫座”是完全可能的。只要用心、用情去创作,摸准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能够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深耕于艺术热土,每一天,都是创作的春天。□雪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由张光北、何政军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已于央视收官。这部改编自黄国敏中篇小说《山哈弄海》的农村扶贫题材剧,以福建省宁德地区为背景,讲述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齐心协力脱贫致富的故事,其人物贴近现实、剧情触动人心。
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启。福建宁德的观风寨,地势险峻,通往外面世界只有一条路,“这样的路,老人说只有猴子才能走,可它却是村里唯一的出路。”
观风寨的村民以畲族为主,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以种田为生。畲族人民自称“山哈”,是中国仅有7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山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颇似客家方言,但没有文字。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擅长编织刺绣。
村里有一户雷姓的畲族人家,父亲早亡,留下母亲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很是贫苦,一碗清粥都得四口人匀着喝。老大雷铨水是个老实人,很快就要迎娶心爱的未婚妻菊香;老二雷恒水敦实强壮,性情暴烈,是干活的一把好手;老三雷德水一心想考出大山,正为没钱读高中而犯愁。
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成了压垮这个家最后的一根稻草。房子塌了,牛棚倒了,唯一值钱的牛被砸死,老大伤了腿,因为拿不出彩礼,菊香要另嫁他人。山穷水尽之时,有人上门给老二提亲,山下林老板的女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只要他答应入赘,就有丰厚的礼金相送。老二虽百般不甘,但强咽委屈,下决心牺牲自己。从此,雷家三兄弟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开山”“闹海”,斩断穷根,闯出一片新天地。
从真实事件中提取素材,让该剧真切感人,颇具泪点和看点。
其中最催泪的一幕,是台风来袭,畲族群众齐心协力抗击山洪的桥段。狂风暴雨中,山上唯一的学校飘摇欲倒,孩子们被困在洪水团团包围的教室里。雷铨水不顾腿伤,跳入洪流中,和菊香一起抓住了漂走的竹梯,为娃娃们赢得了生还的机会。竹梯不够长,陈老师和雷恒水就一人趴在一个屋顶,抓住竹梯,用血肉之躯连接起生命之桥,让学生们一个一个从上面爬过。
这一段,所有的演员都很拼,他们不是在“演”,而是在亲身经历那一场抢险,与剧中人融为一体。当老戏骨张光北饰演的陈老师飞身跃到对面屋顶,却跌落半空,观众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儿;而当众人伸臂合力把他成功拉上来,戏里戏外的人都大大松了一口气。真的是很久没看过这么真这么纯粹的“表演”了,就好像亲身站在了现场。
接下来的这个情节,也感人至深。因为被洪水浸泡,雷铨水的腿伤雪上加霜,如果不能及时救治,恐怕不保。台风夜,雷恒水背着大哥,冒着滂沱大雨,连夜下山求医。本来险峻陡峭的山路更加坎坷漫长,观风寨的男女老少主动站了出来,每人手举火把护送一段,将二人一路送到坦途。苍茫夜色中,支支火把似满天繁星,汇成一条亮丽的长龙,照亮了希望。这火把,也预示着故事开始走向阳光与美好——在国家支持、企业资助下,畲族人民抓住机遇,勇于改变,从此踏上致富路。
寥寥几幕,就将畲族人民吃苦耐劳、精诚团结、崇尚信义、坚韧不拔、刚正勇为的精神品格鲜活地刻画出来,这是大山的品格,是“那山”的风骨。可以说,处处都是珠玑,没有“闲笔”和“废笔”。
而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是整部作品最大的亮点。
畲族人黑底绣花的民族服装、别致的发髻、银子打的头饰,居住的山棚、祭祖的堂屋、告别宴的水席,婚丧嫁娶的风俗、唱出七情六欲的歌谣、三月三的乌米饭……每一处细节,都是满满的诚意;每一次展现,都是厚重的文化。
为让剧更“真”,演员们还沉浸式体验当地的衣食住行,亲身感受大山里的生活特色、语言特色、文化特色,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体悟,让自己入戏,才能确保观众不出戏。
剧中人物的个性气质与精神气象,也颇具象征意义。
雷恒水是一个有缺点的主角。一方面,他冲动莽撞,血气方刚,有点愣头愣脑;另一方面,他实诚大气、胸襟坦白、有闯劲儿。他救助乡亲、帮扶素不相识的月仙,对台商盘小姐、坑过他的欧赫、国营养殖场老场长、被解聘的员工有情有义……仗义、善良,是他性格中最浓重的底色。雷恒水就像一泓不安定的海水,永远奔腾不息,矢志向前。
相比之下,雷铨水是沉默的,少言的,怯懦的,甚至有些窝囊。右腿落下残疾,命运的这一拳把他打懵了,也葬送了他刻骨铭心的爱情——自卑的他,放弃了心上人,不打扰,是他的温柔。但他又是那么倔强,数年如一日地给乡里写信,请求开山修路。他说:“如果我不能坚持凿通隧道,就永远都不能‘站起来’,而只能是‘精神上的瘸子’。”最终,畲族人那一锤一锤地敲打,凿通了最后的70米,将天堑变通途。
这是更幽深的“山”与“海”的意象,在不动声色间,传递到你的心田,让你为之折服。
以小切口窥见大时代、大事件、大浪潮,以小悲欢展现大背景、大文化、大思想,让“山”与“海”携手脱贫、各个民族守望相助的故事得以升华,无一不彰显主创者的智慧与胸襟。
诚如全剧结尾所说:“雷家三兄弟的故事,是山与海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中国人奋斗的故事。”它将与《索玛花开》《枫叶红了》《金色索玛花》《石头开花》等电视剧,以及《独龙族的春天》《牛王》《又是一年三月三》等电影共同构建起少数民族脱贫故事的艺术图景。从《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到《山海情》编剧团队获第33届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再到《那山那海》收获好评,不难看出,主旋律剧想“叫好又叫座”是完全可能的。只要用心、用情去创作,摸准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能够实现口碑与票房双赢。深耕于艺术热土,每一天,都是创作的春天。□雪林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