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心猿意马无法专心工作、居家情绪不好亲子关系紧张、自我调节效果不佳……
疫情防控期间别让心理问题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专家: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居家办公时无法专心工作”“对周围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疫情防控期间,面对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家该怎样做好心理健康防护?11月27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樊珍。
记者:疫情期间,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樊珍:疫情的到来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方式。特别是居家期间,人们的内心会产生孤独隔离感,也可能因疫情严峻、身边出现确诊病例或密接感到紧张,甚至恐慌,并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警觉水平增高。
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上是否有恐惧紧张、焦虑不安、抑郁悲伤等;身体上是否有失眠、食欲差、头痛头晕、胃肠不适、心慌胸闷、肌肉紧张等表现;认知上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和理解能力下降等;行为上是否有过激行为、怕脏等盲目消毒行为、不健康行为增多(吸烟、喝酒)等。
如果目前出现的上述表现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通过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则处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上述表现,且自觉痛苦,或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则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记者:居家办公期间,自己总是心猿意马无法专心工作,工作效率很低,怎么办?
樊珍:可以采用一些小方法提升专注度,养成良好的居家工作习惯,从而更好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前安排一些小仪式,比如换上日常工作时的服装,女士可以给自己画个淡妆,选择安静、固定的地方作为工作台,目的是让工作和居家生活有边界感,提醒要转换角色。
制定每日工作计划,并对任务安排进行分割,每专心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确保工作松弛有度;调整工作任务顺序,先难后易,保障有充沛精力解决难题;工作之余多运动,保持大脑的活跃程度,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挑战。
记者:居家情况下,父母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呢?
樊珍: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为孩子营造出安全、稳定、平等的交流氛围;要善于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善用言语技巧,鼓励、表扬孩子时尽量描述事实,避免空洞的回应。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疑惑时,不要指责、批评,用温和的态度了解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孩子适当留些“独处”的空间,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锻炼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父母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我也跟着紧张了。紧张的情绪也会传染吗?
樊珍:情绪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是因为人们天生就有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即共情能力。一般来说,越是亲密的人,共情体验越强。之所以会被父母的情绪影响,是因为你主动选择关心家人,和他们一起分担紧张和压力。可以试着和家人一起做一些释放紧张情绪的活动,如一起参与家务劳动、营造整洁美观的居家环境;共同研究制作美食;看看喜剧片,翻翻过去的老照片等。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樊珍:疫情之下感到焦虑、恐慌是人们正常的反应。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调节:对危机持正确的认识,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周围有人确诊新冠肺炎,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被感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科学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并积极配合各部门的防疫工作。
做好生活计划,充实个人生活。可以试着钻研一件具体的事,如看书或提升厨艺;或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加强锻炼等;也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稳定自己的状态,比如腹式呼吸训练、着陆技术、蝴蝶拍技术等。
记者:如果自我调节没有进展,怎么办?
樊珍:如果自我调节无效,本人内心感到痛苦,或者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建议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帮助,可拨打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援助热线4008960960,热线全天24小时开放,由专业心理工作背景的接线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必要时也可以去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一步评估。
本报记者 郝佳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居家办公时无法专心工作”“对周围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疫情防控期间,面对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家该怎样做好心理健康防护?11月27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樊珍。
记者:疫情期间,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樊珍:疫情的到来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方式。特别是居家期间,人们的内心会产生孤独隔离感,也可能因疫情严峻、身边出现确诊病例或密接感到紧张,甚至恐慌,并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警觉水平增高。
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上是否有恐惧紧张、焦虑不安、抑郁悲伤等;身体上是否有失眠、食欲差、头痛头晕、胃肠不适、心慌胸闷、肌肉紧张等表现;认知上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和理解能力下降等;行为上是否有过激行为、怕脏等盲目消毒行为、不健康行为增多(吸烟、喝酒)等。
如果目前出现的上述表现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通过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则处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上述表现,且自觉痛苦,或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则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记者:居家办公期间,自己总是心猿意马无法专心工作,工作效率很低,怎么办?
樊珍:可以采用一些小方法提升专注度,养成良好的居家工作习惯,从而更好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前安排一些小仪式,比如换上日常工作时的服装,女士可以给自己画个淡妆,选择安静、固定的地方作为工作台,目的是让工作和居家生活有边界感,提醒要转换角色。
制定每日工作计划,并对任务安排进行分割,每专心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确保工作松弛有度;调整工作任务顺序,先难后易,保障有充沛精力解决难题;工作之余多运动,保持大脑的活跃程度,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挑战。
记者:居家情况下,父母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呢?
樊珍: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为孩子营造出安全、稳定、平等的交流氛围;要善于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善用言语技巧,鼓励、表扬孩子时尽量描述事实,避免空洞的回应。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疑惑时,不要指责、批评,用温和的态度了解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共同商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孩子适当留些“独处”的空间,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锻炼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父母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我也跟着紧张了。紧张的情绪也会传染吗?
樊珍:情绪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是因为人们天生就有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即共情能力。一般来说,越是亲密的人,共情体验越强。之所以会被父母的情绪影响,是因为你主动选择关心家人,和他们一起分担紧张和压力。可以试着和家人一起做一些释放紧张情绪的活动,如一起参与家务劳动、营造整洁美观的居家环境;共同研究制作美食;看看喜剧片,翻翻过去的老照片等。
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
樊珍:疫情之下感到焦虑、恐慌是人们正常的反应。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调节:对危机持正确的认识,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周围有人确诊新冠肺炎,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被感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科学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并积极配合各部门的防疫工作。
做好生活计划,充实个人生活。可以试着钻研一件具体的事,如看书或提升厨艺;或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加强锻炼等;也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稳定自己的状态,比如腹式呼吸训练、着陆技术、蝴蝶拍技术等。
记者:如果自我调节没有进展,怎么办?
樊珍:如果自我调节无效,本人内心感到痛苦,或者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建议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帮助,可拨打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援助热线4008960960,热线全天24小时开放,由专业心理工作背景的接线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必要时也可以去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或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一步评估。
本报记者 郝佳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