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21期:第03版 教育

“背篓少年”成功的启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据媒体近期报道,一名叫王发的14岁云南佤族少年,经过六年的网球训练,就在一场青少年网球比赛中获得男单冠军。在比赛时,王发的一对黑柄球拍,装在一个原木色的竹编背篓里,于是大家都称他为“背篓少年”,而少年的家乡,则是云南临沧一个叫芒回的村子。竹编背篓,是云南常见的生产生活工具,很有民族特色,少年用竹编背篓装自己的球拍、毛巾等,让自己的形象深深刻上了山乡少年鲜明的印记,而他经过六年的刻苦训练,终于收获了胜利的喜悦,这个佤族少年的拼搏之路,很好地诠释了一个少年即便出生在乡村大山、依然可以追梦成功的范例。

当然,“背篓少年”的成功,浸透他了苦练的汗水。他们每天6点早操、9点训练,发球、抛球、打墙……一天下来,每人要挥拍7000余次。山村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经常行走山路练就的身体素质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这一切更离不开发现他的一家网球俱乐部负责人张晓洪,偶然的机会,张晓洪发现了王发,于是将他带到俱乐部进行训练。这位慧眼识才的教练,将山乡少年带上了追梦之路,在这里,我们在为少年成功喝彩的同时,也要为张晓洪点赞。

根据这篇报道,我们还得知,今年下半年,张晓洪再次前往临沧,招收30名新队员,王发6岁的弟弟王艺也在其中。更多的山乡少年走出了大山,让人欣喜。为了激励少年们刻苦训练,这家网球俱乐部一间训练室里,置物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十几个竹编背篓,这是俱乐部专门从云南带过来的,提醒着大家“为什么出发”。背篓是这一批乡村少年的家乡记忆,也逐渐成为一个象征,必将鼓舞着少年们在拼搏之路上更加奋勇前行。

少年强则国家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代表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祖国广袤连绵的大山深处,还有多少类似“背篓少年”的孩子们,他们心怀梦想,可实现梦想之路却并不平坦,这就需要像张晓洪一样的伯乐去发现栽培,还有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的热情支持推荐,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更多的“背篓少年”,以及从这些少年身上迸发出来的拼搏奋进的追梦情怀。□朱碧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