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阎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善武”挑战数值极限。他们“能文”在阅读经典中蓄能人生。元宵节之际,记者走进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带您了解新时代试飞人“善武能文”的故事——
“工装”亦可赋诗词
2月1日,西安东北60公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同节前一样忙碌,战鹰不时腾空而起,轰鸣声裂石穿云。
11时许,改装部电气操作间,一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女青年正在进行剥线作业。刀划、剪刀剪、手剥,不一会儿,一卷两米多长、笔尖粗细的30余根测试电缆完成登机前初步制作。
芳华青年叫彭博,26岁,理工女,从事试验机电气改装工作。今年春节,她第二次登上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站上主舞台。这些天,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你就是登上央视的彭博吧!”
昔日商鞅变法地,今朝中国航空城。
阎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所在地。这里是我国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通俗来说,就是通过试飞测试给各类飞机及设备发放通行证。
在院内,功勋园里陈列着新中国多款功勋战斗机,功勋墙上镌刻着每一个试飞人的名字。彭博的姓名刻在2017年入职名单第八列倒数第二个,毗邻的是与《滕王阁序》作者同名的王勃。彭博笑着说:“此王勃非彼王勃,但也多才多艺,耍魔术很牛。”
走近试飞人,处处能感受到诗与远方。
彭博的师父石娟是改装电缆工,下个月就要离开工作30年的岗位退休了。石娟的口头禅是:“不要99.999%,必须100%。”因为大家深知,改装部电气中队是首批接触试飞机型的人,如同给人体做心电图:走线、接线。一架试飞机型,往往需要连接几千条、长达上万米的测试电缆,稍有疏忽轻则数据不准,重则有试飞安全隐患。
石娟,这名普通的电缆工也有婉约的一面。2018年,她和同事登上央视《相聚中国节·出发2018》,在介绍参与C919大飞机改装工作时说了句“我们是连接飞机神经的人”让她名声大噪,这11个字也成了电气中队的名言。
在这里,还能触摸到诗词的“生产力”。
“彭博拉近了我与诗词的距离。”电气中队中队长张琦说,有一次加班到清晨,走出飞机,看到天空还挂着月亮,随口说了句,太阳出来了,月亮还在。同行的彭博脱口而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大家的疲惫感瞬间消失了,张琦第一次感受到“不学诗,无以言”的分量。
大年初四晚,诗词大会第一期《欢喜》在央视一套播出。张琦陪着4岁的孩子准时收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彭博的自我介绍引起父子俩职业规划的大讨论。“我要当数学老师,也要当诗词老师!”有孩子的理想加持,张琦再次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不意外!”改装部党支部书记腾飞说,2020年彭博首次参加诗词大会便冲入百人团,今年更是进入对抗赛。几年来,在部门共进文化的滋养下,经过两年半C919大飞机等任务的磨砺,她不仅成长为骨干,还成为部门的文艺明星。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第二次出征,彭博所在的满庭芳队不敌见面会队。3名队友相继退出,她抢答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后,因“寡不敌众”离开舞台。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丝毫没影响试飞人对她的赞誉。
盛典未至,预热先行。节目播出前院工会制作推文,一工会干部还在朋友圈推荐:诗词大会,相会今晚八点,共聚央视一台。西安阎良,试飞院职工彭博,满庭芳队一员。
当看到有好友留言:“藏龙卧虎,巾帼不让须眉。”这名工会干部随即续接:“善武能文,工装亦可赋诗词。”其实,他本人不仅仅是工会人,还曾是某型号飞机试飞副总师。这些年,他还写过不少赞美试飞人、讴歌试飞事业的诗歌和散文。
一心系苍穹,一生献祖国。
出长差、常出差是试飞人的常态,挑战极限、航空报国是他们的使命。在试飞院工会,干部们经常拿蒸馒头作比喻:心情好了,蒸出来的馒头就好吃。心情不好,可能就差一些。他们鼓励基层分会,尽最大可能丰富职工文体活动,为职工身心“充电”、为任务行动“蓄能”。
60多年来,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的试飞人把诗词写给蓝天。工作繁忙的彭博,只能利用晚上空闲背诵。两天一首,几年来,700首诗词就这样背了下来。她说,能如此坚持得益于精神“补钙”的氛围:“周围人都很卷,院里推荐的好书大家都在看。”
这些年,试飞院工会依托职工图书室、书法室、朗诵室、文化活动室,开展大讲堂、读书交流、经典朗诵、好书推荐等活动,为大家搭起“成角”的天梯。
诗词润泽心灵,阅读点亮人生。
在“书香·航空”氛围熏陶下,青年职工何晓薇获得陕西省总工会演讲比赛冠军;职工吴昊原创歌曲《光》被央视《聆听时刻蓝天赤子》节目选为专题音乐;长篇纪实文学《中国试飞》获得中国工业文学作品二等奖……
2月3日晚,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彭博定下两个新目标,一个是向诗友大咖学习,继续备赛。另一个是希望有一天像师父一样,靠业务再登央视。
本报记者 王琴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2月1日,西安东北60公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同节前一样忙碌,战鹰不时腾空而起,轰鸣声裂石穿云。
11时许,改装部电气操作间,一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女青年正在进行剥线作业。刀划、剪刀剪、手剥,不一会儿,一卷两米多长、笔尖粗细的30余根测试电缆完成登机前初步制作。
芳华青年叫彭博,26岁,理工女,从事试验机电气改装工作。今年春节,她第二次登上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站上主舞台。这些天,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你就是登上央视的彭博吧!”
昔日商鞅变法地,今朝中国航空城。
阎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所在地。这里是我国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通俗来说,就是通过试飞测试给各类飞机及设备发放通行证。
在院内,功勋园里陈列着新中国多款功勋战斗机,功勋墙上镌刻着每一个试飞人的名字。彭博的姓名刻在2017年入职名单第八列倒数第二个,毗邻的是与《滕王阁序》作者同名的王勃。彭博笑着说:“此王勃非彼王勃,但也多才多艺,耍魔术很牛。”
走近试飞人,处处能感受到诗与远方。
彭博的师父石娟是改装电缆工,下个月就要离开工作30年的岗位退休了。石娟的口头禅是:“不要99.999%,必须100%。”因为大家深知,改装部电气中队是首批接触试飞机型的人,如同给人体做心电图:走线、接线。一架试飞机型,往往需要连接几千条、长达上万米的测试电缆,稍有疏忽轻则数据不准,重则有试飞安全隐患。
石娟,这名普通的电缆工也有婉约的一面。2018年,她和同事登上央视《相聚中国节·出发2018》,在介绍参与C919大飞机改装工作时说了句“我们是连接飞机神经的人”让她名声大噪,这11个字也成了电气中队的名言。
在这里,还能触摸到诗词的“生产力”。
“彭博拉近了我与诗词的距离。”电气中队中队长张琦说,有一次加班到清晨,走出飞机,看到天空还挂着月亮,随口说了句,太阳出来了,月亮还在。同行的彭博脱口而出:“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大家的疲惫感瞬间消失了,张琦第一次感受到“不学诗,无以言”的分量。
大年初四晚,诗词大会第一期《欢喜》在央视一套播出。张琦陪着4岁的孩子准时收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彭博的自我介绍引起父子俩职业规划的大讨论。“我要当数学老师,也要当诗词老师!”有孩子的理想加持,张琦再次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不意外!”改装部党支部书记腾飞说,2020年彭博首次参加诗词大会便冲入百人团,今年更是进入对抗赛。几年来,在部门共进文化的滋养下,经过两年半C919大飞机等任务的磨砺,她不仅成长为骨干,还成为部门的文艺明星。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第二次出征,彭博所在的满庭芳队不敌见面会队。3名队友相继退出,她抢答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后,因“寡不敌众”离开舞台。虽然没有取得名次,但丝毫没影响试飞人对她的赞誉。
盛典未至,预热先行。节目播出前院工会制作推文,一工会干部还在朋友圈推荐:诗词大会,相会今晚八点,共聚央视一台。西安阎良,试飞院职工彭博,满庭芳队一员。
当看到有好友留言:“藏龙卧虎,巾帼不让须眉。”这名工会干部随即续接:“善武能文,工装亦可赋诗词。”其实,他本人不仅仅是工会人,还曾是某型号飞机试飞副总师。这些年,他还写过不少赞美试飞人、讴歌试飞事业的诗歌和散文。
一心系苍穹,一生献祖国。
出长差、常出差是试飞人的常态,挑战极限、航空报国是他们的使命。在试飞院工会,干部们经常拿蒸馒头作比喻:心情好了,蒸出来的馒头就好吃。心情不好,可能就差一些。他们鼓励基层分会,尽最大可能丰富职工文体活动,为职工身心“充电”、为任务行动“蓄能”。
60多年来,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的试飞人把诗词写给蓝天。工作繁忙的彭博,只能利用晚上空闲背诵。两天一首,几年来,700首诗词就这样背了下来。她说,能如此坚持得益于精神“补钙”的氛围:“周围人都很卷,院里推荐的好书大家都在看。”
这些年,试飞院工会依托职工图书室、书法室、朗诵室、文化活动室,开展大讲堂、读书交流、经典朗诵、好书推荐等活动,为大家搭起“成角”的天梯。
诗词润泽心灵,阅读点亮人生。
在“书香·航空”氛围熏陶下,青年职工何晓薇获得陕西省总工会演讲比赛冠军;职工吴昊原创歌曲《光》被央视《聆听时刻蓝天赤子》节目选为专题音乐;长篇纪实文学《中国试飞》获得中国工业文学作品二等奖……
2月3日晚,央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彭博定下两个新目标,一个是向诗友大咖学习,继续备赛。另一个是希望有一天像师父一样,靠业务再登央视。
本报记者 王琴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