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性格
□萧迹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米脂,一个陕北普通的小县城,却在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影响了历史发展的人物——一个是貂蝉,一个是李自成。貂蝉,一个弱小女子,却肩负重任,舍生取义,以智慧和勇气,周旋于吕布与董卓之间,游走于生死边缘,最终灭掉了《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坏的人——董卓,至此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英雄辈出的时代。另一个是李自成,面对强权,揭竿而起,刀刃舔血,面对贫富不均,喊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最终推翻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同样,还是在米脂县,有一马氏家族。数百年来,他们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早在康熙年间,就创办私塾,培养出了太学生、儒林郎、昭武都尉。20世纪20年代,马氏庄园的马醒民,早年求学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懂军事、懂建筑、懂教育,他于1929年开始修筑自己的庄园“新院”,1938年建成。他将所学专业用到“新院”的建设中,把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巧妙融为一体,建成的“新院”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
1947年11月,解放战争最为关键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了米脂杨家沟,马醒民将自己兴建的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群捐献给了中共中央。在杨家沟马氏庄园召开的十二月会议,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转折关头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在这里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米脂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转战陕北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更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里程碑,是党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之一。
在米脂还有一群人,他们六十余年育山治水,在沟壑中创建绿色家园,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他们就是米脂高西沟人。曾经的米脂高西沟村和陕北无数乡村一样,贫瘠落后。高西沟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村民常年开垦耕作,却是“雨涝流泥浆,冲成万道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
直到20世纪60年代,高西沟人在实践中明白了向土地要粮,首先要尊重土地,尊重土地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他们开始主动退耕还林还草,治山治沟治水,山上造林修梯田,沟壑打坝保持水土。在时任村支书高祖玉等一帮支委的带领下,高西沟全村85%的山沟得到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坝,修了七个蓄水池,建了两座水库,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村里还定了一个铁规矩,谁想入党,先上山栽100棵树再说。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这个铁规矩一定就是60年,如今种树护林意识早已镌刻在每一个高西沟人心中。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时,高西沟人为了保护山林,全村一致同意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从而使生态林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把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之乡。如今的高西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开颜,高西沟村几代人缔造了黄土地上的绿色奇迹。
望着眼前一片的翠绿和金灿灿的谷穗,我依然不明白,为什么高西沟村人能在几十年前,就目光长远,立志青山,以“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雄心壮志,把一座穷山恶水治理成陕北的“小江南。”
直到那天,我来到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当时已近中午,空旷的展厅已没有几个游人了。参观完,我从二楼下来,正准备离开展览馆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推着一个轮椅缓慢地走了过来,轮椅上坐着一位老先生。到了二楼楼梯口处,坐在轮椅上的这位老人一手抓着轮椅把手,一手拄着拐杖,在老妇人的帮助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他佝偻着身体,戴着一顶帽子,穿着老式军装,脖子上还挂着一枚勋章。
好不容易老人才从轮椅旁挪了过来,手扶着墙,接着又做出了一件令我更加吃惊的事来,他竟然要爬楼梯上楼。我刚从上面下来,很清楚,虽然展厅只有两层,但是层高较高,走上去相当于要爬四层楼梯。我连忙跟了过去,大声劝老人道:“老先生,别上去了,这楼梯好几层呢。”
老人只是默然地看了我一眼,便一语不发地挪到了楼梯边,一手抓楼梯扶手,一手拄拐杖,一步一步艰难而不气馁地向上走去。我扭头给陪伴他的老妇人说道:“你劝劝他,还是别让他上去了。”但是老妇人淡淡地说道:“说他没用。”
再抬头看时,老人已走上了几个台阶,气喘吁吁。我连忙快步上前,一把搀住老人,扶着他向上走去,老人的喘气声更重了。我说:“我背你上去吧。”老人还是一言不发。我不再和他商量,干脆快步上了一层台阶,回蹲身,抓住老人的双手搭在我的肩膀,再一转身,手托老人的双腿一使劲,就把老人背在了身上。我想替他拿拐杖,却被他死死地攥在手里。老人很轻,几大步我就把他背到了二楼展厅。等放下老人,再看他时,我很吃惊地看到刚才那个羸弱的老人此时站在满墙悬挂的英雄照片面前,他那本已浑浊的眼睛里竟然露出了异样的光芒。
他手拄拐杖一步一摇地来到了两度担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照片前,右手艰难抬了起来,像是敬礼又像是打招呼。我转身问跟上来的老妇人:“你的这位老先生是谁啊?”
老妇人告诉我,他是高锦玉。
高锦玉我是知道的,十几分钟前,我才在墙上英雄榜的介绍中知道,他是1980年至1988年的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他任职期间,继续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实现了生产大队到生产责任制的平稳过渡,保护和巩固了治理成果。听了老妇人的话,再看面前的老人,在他长满了老年斑的黑瘦苍老的脸上依稀看见了昔日风采。
那一刻,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坐落在榆林市东部,无定河中游,古称银州,因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的米脂县会出李自成、貂蝉、马醒民、高祖玉、高锦玉、姜良彪这样不同时代的英雄。就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有勇气,有斗志,有远瞻,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装的是家国、是天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萧迹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米脂,一个陕北普通的小县城,却在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影响了历史发展的人物——一个是貂蝉,一个是李自成。貂蝉,一个弱小女子,却肩负重任,舍生取义,以智慧和勇气,周旋于吕布与董卓之间,游走于生死边缘,最终灭掉了《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坏的人——董卓,至此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英雄辈出的时代。另一个是李自成,面对强权,揭竿而起,刀刃舔血,面对贫富不均,喊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最终推翻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同样,还是在米脂县,有一马氏家族。数百年来,他们以农为本,农商并举,耕读传家。早在康熙年间,就创办私塾,培养出了太学生、儒林郎、昭武都尉。20世纪20年代,马氏庄园的马醒民,早年求学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懂军事、懂建筑、懂教育,他于1929年开始修筑自己的庄园“新院”,1938年建成。他将所学专业用到“新院”的建设中,把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巧妙融为一体,建成的“新院”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
1947年11月,解放战争最为关键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了米脂杨家沟,马醒民将自己兴建的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群捐献给了中共中央。在杨家沟马氏庄园召开的十二月会议,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转折关头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在这里党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米脂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转战陕北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更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里程碑,是党中央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之一。
在米脂还有一群人,他们六十余年育山治水,在沟壑中创建绿色家园,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他们就是米脂高西沟人。曾经的米脂高西沟村和陕北无数乡村一样,贫瘠落后。高西沟更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村民常年开垦耕作,却是“雨涝流泥浆,冲成万道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
直到20世纪60年代,高西沟人在实践中明白了向土地要粮,首先要尊重土地,尊重土地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他们开始主动退耕还林还草,治山治沟治水,山上造林修梯田,沟壑打坝保持水土。在时任村支书高祖玉等一帮支委的带领下,高西沟全村85%的山沟得到治理,打了121座淤地坝,修了七个蓄水池,建了两座水库,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村里还定了一个铁规矩,谁想入党,先上山栽100棵树再说。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这个铁规矩一定就是60年,如今种树护林意识早已镌刻在每一个高西沟人心中。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时,高西沟人为了保护山林,全村一致同意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从而使生态林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把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裕之乡。如今的高西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开颜,高西沟村几代人缔造了黄土地上的绿色奇迹。
望着眼前一片的翠绿和金灿灿的谷穗,我依然不明白,为什么高西沟村人能在几十年前,就目光长远,立志青山,以“敢叫天地换新颜”的雄心壮志,把一座穷山恶水治理成陕北的“小江南。”
直到那天,我来到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当时已近中午,空旷的展厅已没有几个游人了。参观完,我从二楼下来,正准备离开展览馆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推着一个轮椅缓慢地走了过来,轮椅上坐着一位老先生。到了二楼楼梯口处,坐在轮椅上的这位老人一手抓着轮椅把手,一手拄着拐杖,在老妇人的帮助下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他佝偻着身体,戴着一顶帽子,穿着老式军装,脖子上还挂着一枚勋章。
好不容易老人才从轮椅旁挪了过来,手扶着墙,接着又做出了一件令我更加吃惊的事来,他竟然要爬楼梯上楼。我刚从上面下来,很清楚,虽然展厅只有两层,但是层高较高,走上去相当于要爬四层楼梯。我连忙跟了过去,大声劝老人道:“老先生,别上去了,这楼梯好几层呢。”
老人只是默然地看了我一眼,便一语不发地挪到了楼梯边,一手抓楼梯扶手,一手拄拐杖,一步一步艰难而不气馁地向上走去。我扭头给陪伴他的老妇人说道:“你劝劝他,还是别让他上去了。”但是老妇人淡淡地说道:“说他没用。”
再抬头看时,老人已走上了几个台阶,气喘吁吁。我连忙快步上前,一把搀住老人,扶着他向上走去,老人的喘气声更重了。我说:“我背你上去吧。”老人还是一言不发。我不再和他商量,干脆快步上了一层台阶,回蹲身,抓住老人的双手搭在我的肩膀,再一转身,手托老人的双腿一使劲,就把老人背在了身上。我想替他拿拐杖,却被他死死地攥在手里。老人很轻,几大步我就把他背到了二楼展厅。等放下老人,再看他时,我很吃惊地看到刚才那个羸弱的老人此时站在满墙悬挂的英雄照片面前,他那本已浑浊的眼睛里竟然露出了异样的光芒。
他手拄拐杖一步一摇地来到了两度担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高祖玉照片前,右手艰难抬了起来,像是敬礼又像是打招呼。我转身问跟上来的老妇人:“你的这位老先生是谁啊?”
老妇人告诉我,他是高锦玉。
高锦玉我是知道的,十几分钟前,我才在墙上英雄榜的介绍中知道,他是1980年至1988年的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他任职期间,继续带领村民坚持植树造林,实现了生产大队到生产责任制的平稳过渡,保护和巩固了治理成果。听了老妇人的话,再看面前的老人,在他长满了老年斑的黑瘦苍老的脸上依稀看见了昔日风采。
那一刻,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坐落在榆林市东部,无定河中游,古称银州,因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的米脂县会出李自成、貂蝉、马醒民、高祖玉、高锦玉、姜良彪这样不同时代的英雄。就是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有勇气,有斗志,有远瞻,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装的是家国、是天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