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077期:第02版 专题报道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专访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年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集团)在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的带领下,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宏观经济政策大变革大调整的机遇,去杂归核,扶优汰劣,治亏创效,产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迈向了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为新项目开工醒狮点睛。

9月1日至2日,“2018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西安召开。陕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出席论坛全体会议,并为陕煤人带回了集团位列2018中国企业500强第68名的好消息。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陕煤集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陕煤的改革发展受到省内其他企业干部职工的关注。近日,陕西工人报记者对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进行了专访,试图探寻近年来陕煤集团改革发展路径,分享谋划企业发展之大手笔。

迎阵痛促转型 打赢“生存保卫战”

让我们再分析一下今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的评比,陕煤集团位列榜单第294位,较上年位次大幅前移43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2015年陕煤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416位,到2016年再次上榜,位列347位,再到2017年第三次上榜,位列337位,在世界500强门槛逐年提高的情况下,陕煤集团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依然保持着上升势头。今年是陕煤集团连续第四年入围世界500强,并首次进入前300位。

需要说明的是,《财富》世界500强的评比使用的是去年数据,2017年陕煤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00亿元,利润105亿元,利润超过前五年的总和。今年上半年,陕煤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加97亿元,增幅为8%。实现利润68.42亿元,同比增加23.42亿元,增幅为52%,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这些数据显示:陕煤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回顾陕煤走过的道路,似乎并不平坦……

2004年,陕煤集团成立。恰逢煤炭业态的“黄金十年”,企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经济发展的“三期叠加”到来,煤炭、化工、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前几年煤炭、化工、钢铁产品的价格“跌跌不休”,钢铁产业和关中老矿区亏损严重,集团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长期倚重外延扩张、产业结构失衡,资产负债率高企,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下降等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浮上水面。

时间到了2014年,面对企业遇到的困难,集团董事长杨照乾上任伊始,在干部大会上发出了激励干部职工奋斗的强音:“面对困难,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在杨照乾看来,改革,最先从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集团上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如果不在困境中奋起,就必然在寒冬里倒下。”杨照乾告诫集团干部职工。从煤炭“黄金十年”的好日子一下子跌到“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窘境,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一时间难以适应,一些人消极等待,甚至还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杨照乾带领陕煤人为应对市场危机,破解发展难题,统一集团上下思想,凝聚职工智慧力量,一场“陕煤发展30题”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集团范围内展开。

活动开始后,集团所属各单位积极行动,认真组织,强化宣传,在全集团掀起了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凝心聚力、转型发展的活动热潮。这次活动破除了煤炭“黄金十年”形成的“盛世心态”,丢掉了等靠要的“伸手心态”,抛弃了悲观失望的“畏难心态”,打掉了坐等市场好转的“被动心态”,干部职工彻底丢掉幻想,积极作为,在迎接挑战中趟出一条陕煤发展的新路子。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陕煤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主动作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转型。2016年底,集团已完成关闭18处矿井和1座炼铁高炉,共退出煤炭产能1815万吨、钢铁产能60万吨。在果断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利用“存去挂钩”的产能置换政策,通过企业内部筹集置换指标,并落实省内6市所属关闭矿井产能的置换,在以“旧”换“新”的产能置换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此同时,集团积极推进跨省域调剂,和重庆市达成了集投资物流、保障供应、产能置换等一揽子战略合作计划。又先后在黑龙江、福建等省份市场化购置部分指标,新增产能5620万吨,新核准煤矿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全国第一,进一步将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引向了深入。煤炭产业结构在一“退”一“进”之间的全面优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陕煤集团煤炭产业平均单井规模600万吨,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了98%,优质煤炭产能整体占比达到95%。

现在回过头来看,杨照乾带领陕煤集团煤炭去产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步,行动果断,在煤炭行业最低谷时,以最小的阻力和代价完成了关闭落后产能任务,甩掉了包袱,随着煤炭市场回暖,集团可以轻装上路。

“去产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最难的是职工的安置问题。陕煤集团关闭的老煤矿普遍用人多,关闭矿井后必然涉及大量的富余职工安置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必然影响企业的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集团采取了多种措施:通过推进新老企业人员流动、清理外包外委用工腾空间;与地方政府对接争取公益性岗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离岗退养、自谋职业;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多种方式分流安置职工,建立了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长效机制。

作为渭北老煤炭企业,蒲白矿业公司先后关闭了两对主力矿井和相关的产业大约260万吨产能,为了分流安置职工,该公司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组建煤矿运营公司、煤化运营公司,和原来的实业公司、铁运公司一起,走出去承揽相关业务,实现人员分流,企业增效。

从最初无奈选择到现在的风生水起,现在蒲白矿业公司的这些企业已经逐步实现从“安置型”向“效益型”转变。目前外部项目已达14个,今年上半年,已创收2亿元,较同期增加1亿元,全年有望实现5亿元,已经成为蒲白的三大产业之一——现代服务业。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集团公司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分流安置富余职工近5万人,不但保证了老矿区的稳定,也为新矿区输送了大量熟练工人。集团所属陕钢集团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的同时,精简机构和人员,妥善安置富余职工8026人,使集团钢铁主业人均年产钢量达到了800吨,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也由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B(竞争力较强)级晋升为B+(竞争力优强)级。2017年在钢铁市场回暖的形势下,实现利润18亿元,同比增盈27.67亿元,一举扭转了连续6年的亏损局面,创造了生产经营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陕钢集团实现盈利15亿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按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改革方向,陕煤集团以“集团公司—产业板块—厂矿实体”三级架构为目标,开展了“归位总部、做实板块、精简层级、放活实体”的改革工作,在“制”上求突破,在“活”上做文章,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将煤炭、化工、电力、铁路等企业分别整合到板块公司,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培育新动能;通过开展小企业改革、清理无效资产,减少企业户数50户,压缩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效能;通过推进六项改革试点、“一企一策”和员工持股试点,探索了体制机制和资本融合创新方式,激发了员工参与经营管理的热情。

2017年8月22日,陕西煤业化工新型能源有限公司首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顺利召开,标志着国家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陕西首个混合所有制暨员工持股改革试点企业在陕煤集团正式诞生。2018年初,省国资委对2017年省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混改”“僵尸企业”处置及“压减(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等评比显示,陕煤集团这些改革工作都走在省属企业前列。

近年来,陕煤集团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实施债转股业务,使内在需求催生内在动力。在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陕煤集团充分利用国家债转股政策,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落地债转股资金454亿元,在全国企业中名列第一,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的高度认可,2017年实现了集团资产负债率降至70%以内的年度目标,有效减缓了企业短期债务刚性偿付所带来的资金压力,降低短期债务违约的风险。同时,实施债转股优化了集团债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为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一系列的改革转型,成效显著。2016年集团实现利润30.01亿元,2017年集团实现利润105亿元,占省属国有企业利润的三分之一,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几年陕煤集团走过的路,就会发现陕煤集团通过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不但打赢了‘生存保卫战’,而且经历了市场寒冬和产业剧烈调整的陕煤,已经站稳脚跟并呈现新的活力,‘去产能’背景下的陕煤主业依然走势强劲。”杨照乾深有感触地说。

争创新强素质 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2018年5月18日,陕煤集团召开第五届科技创新表彰大会暨科技创新推进会,气氛相当热烈,群情振奋。大会表彰奖励了130项集体科技成果,88项职工创新成果,54项专利,164篇论文,各类先进集体59家,各类先进个人171人,高达2500多万元奖励资金。

这样的表彰奖励力度,彰显了集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而同时宣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决定》,更是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支撑引领集团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吹响了集结号。

杨照乾在这次大会上这样说:“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实现‘国之重器’,应该成为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奋斗和追求的更高目标。也只有这样,我们这个‘一流’,才能更加名副其实,才能更加从容地由国内发展走向国际发展。”

陕煤集团的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集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共性关键技术,培育新兴科技产业,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推进成果产业转化,坚定不移地走“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成果丰硕。

从2015年9月陕煤集团第四届科技表彰大会召开至这次大会召开,不到三年时间,集团共实施重点科研项目599项,完成科技投入162亿元,共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4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4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新获权专利1129件。煤炭分质清洁转化利用、煤制烯烃DMTO-II、苯及甲苯烷基化制PX、煤矿智能化开采、110-N00工法无煤柱自成巷、8米超大采高国产采煤机制造等一批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陕煤集团以“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和“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已建成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两个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科技研发平台集群。各级平台在引领行业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研究、重大项目论证、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集团下属黄陵矿业公司的“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是被国家应急管理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安全科技支撑十二个平台之一,2016年5月挂牌成立以来,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煤矿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垄断,提高了国产装备市场占有率。创新中心以黄陵矿业公司为依托,联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以智能化开采技术为核心,形成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实验研究、技术培训到成果推广应用的完整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创新中心已获授权专利97项,完成科研项目近6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9项。作为创新中心的孵化地,黄陵矿业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较薄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以及大采高智能化无人开采,预计在今年底,所属四对矿井全部实现智能化无人开采。

集团与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中国科学院何满潮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实施的“无煤柱自成巷N00工法成套技术及装备工业化试验研究”项目,被鉴定为煤矿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与升级,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集团主导建设的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在煤清洁高效热解技术、煤焦油制芳烃和航空航天燃料及环烷基油特种油品技术、热解焦清洁应用技术、煤制化学品技术、煤基新材料技术、环保与节能技术和专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陕煤集团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产业突破。纳米流体吸能材料、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兴起。2017年,陕煤集团财务公司按照集团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创新完成了集团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年内完成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投资15.6亿元,集团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迅猛。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近年来,集团大力倡导全员创新,“人人是创新主体,岗岗是创新平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岗位创新在许多单位已蔚然成风。集团下属神南矿业公司仅2017年,就一共申报创新项目达2972项,有效项目2077项,有效率69.8%,直接创效价值5.42亿元,被陕西省能源化工地质工会授予“双创基地”荣誉称号,培育出了7名千万元级创客大咖。“双创”实现了煤炭职工从“汗水型”向“智技型”的转变,成为“新常态”下驱动企业提质发展的“最强引擎”。

进入2018年,陕煤技术研究院的西安基地、华州基地、新能源材料基地、蒲城试验基地、结构功能膜生产基地“五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这些基地将承载煤化工、精细化学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试验和生产,为陕煤集团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陕煤集团在持续加大力度支持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还规划分别在深圳、雄安、上海再成立3个研究院,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科技、经济、金融、市场等优势,最终形成东西南北4个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创新。

未来,陕煤将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能源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大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凝聚科研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集团发展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

重培养快引进 夯实发展人才基础

近年来,陕煤集团在杨照乾的倡导下,提出了“以煤为基,能材并进,技融双驱,蜕变转型”的转型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从目前和长远发展来看,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结构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矛盾已日益凸显。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整体的员工年龄结构呈现出偏大倾向,其中40岁以上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70%左右;另一方面,各板块均出现内部人才结构不均衡的现象,各传统产业主体专业骨干人才和高端人才比重较小,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兴产业生产运营人才匮乏,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偏小,人才的结构性短板难以支撑集团转型发展。

对于这一点,杨照乾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高质量发展,成败在人,关键在干部。培养和造就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不仅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为了为未来发展夯实人才队伍基础,集团公司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近年来,集团相继引进6名院士、获批4个“三秦学者”岗位、4个省级创新团队,拥有“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青年百人计划”1人、“青年科技新星”4人、“三五人才”12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2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6人获得“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3人领衔成立“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招聘300多名硕、博士加盟组成专业创新研发团队。

为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去年陕煤集团创办了“陕煤思创学院”,以企业大学为摇篮,发现、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精心自主培育具有陕煤文化特质企业家团队。学院整合专业力量,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联手,结合陕煤实际,系统打造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涵盖六大类22门课程,课堂学习与研讨交流四六开。

在去年首次培训70名干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陕煤思创学院为煤炭和化工两个产业板块培养后备厂矿级干部举办了专门的培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0名学员中97%是“80”后,平均年龄33岁,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名学员具有博士学位。未来,思创学院将成为陕煤集团政策战略导向的“智囊团”和“策源地”,将成为具有双重功能的复合型企业大学。

作为陕煤思创学院的院长,杨照乾参加了每一届学员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有时还到学院和学员一起听“思创讲坛”。今年7月2日,陕煤思创学院举行1802届毕业典礼,他在认真听了学员们的课题汇报后表示:“很受启发,真切感受到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有冲劲,敢想敢干,企业要破除唯年龄、唯资历倾向,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为他们建功立业和人生出彩搭好舞台。”

在内部着力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陕煤集团以“万人计划”为依托,招录引进人才,加强重点骨干队伍和高端人才建设,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对于新招录的各类应届毕业生,更加注重培育环节,通过派遣到基层锻炼,通过细化跟踪管理,加快人才培养与成长。对于高端人才及科研团队,更加突出长有所用,既看资历,更重实绩,加快企业科技创新瓶颈突破。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协议薪酬,在安家、落户、子女上学、社保缴纳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

陕煤集团的“万人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从2018年到2022年,集中用五年时间,采取校园招聘和社会化选聘的方式,招录全日制一类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院校毕业生1万人,进一步优化集团人才队伍结构和做好人才培养储备。作为该项计划实施的第一步,陕煤集团仅2018年新招录各类高校毕业生就达2200余人。

抓党建揽全局 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杨照乾说,近年来,经过集团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集团党建基础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再接再厉,以更高的党建标准、更严的党建要求来引领。”

在改革发展中,陕煤集团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企业独特政治优势,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原则,在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中继承传统,立足实践,积极探索,努力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构建新时代国企党建新格局。

集团公司及时修订了《公司章程》及所属企业《公司章程》,把党建工作要求写进《公司章程》,确保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为了破解党组织体量大、涉及行业多,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并建设了党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互联网+党群”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标准和管理水平。

集团公司创新实施所属单位党委、纪委和领导班子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情况记实管理制度,突出主体责任,强化群众监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要有党风廉政保障的基础,必须全面筑牢党组织全覆盖的纪检网络。集团探索开展综合派驻监督,深入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和制度防线。创新推出年度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述廉评议考核,成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抓手,促进各级党委进一步强化党建意识、压实党建责任、落实党建任务、推动党的建设工作提质晋档。今年,集团公司又启动了第一轮巡察工作,发挥好巡察“利剑”作用,深入推进党内监督,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开始,陕煤集团在干部管理工作中下硬茬、放大招,以落实“三项机制”为总纲,持续规范干部日常管理,严格干部考核工作,不断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机制。对集团所属单位领导人员实施综合考评,对综合成绩排在后2位的企业正职人员、后3位的副职人员,进行调整职务,下延一级安排工作,实行易岗易薪。

今年上半年,又对集团公司机关中层领导人员实施了综合考评。落实“三项机制”自上而下从集团向基层单位铺开,在集团内部形成了选任领导人员的保障机制和鲜明导向,营造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凝聚起追赶超越的力量。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陕煤集团铁肩担义,挺身相助,紧盯精准脱贫目标,彰显国企责任担当。按照全省“两联一包”扶贫工作总体布局,集团带领所属16家企业单位,全面拓展企业与地方联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所包扶的县村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690余万元,派出驻村干部40余人,特别是在牵头帮扶的汉阴县累计投入1739万元,先后实施70余个扶贫项目,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

早在2017年10月,即按照“龙头企业为主体、陕煤集团助力、县政府护航、贫困户受益”的思路,经集团公司与汉阴县委县政府积极对接,决定投资5000万元设立“陕煤集团汉阴产业扶贫基金”。通过以债权形式投资汉阴县相关龙头企业,以资金为纽带,协调农户进行订单式生产,重点打造“陕煤精准扶贫产业链”,最终实现“扶持一个企业,带动一片农户,脱贫一批家庭”的目标,确保高质量推进扶贫产业项目落地,切实把“输血”扶贫转化为“造血”帮扶,促使扶贫工作形成合力取得实效。

去年以来,为打好省国资委助力脱贫攻坚榆林合力团在8个贫困县区的脱贫攻坚战,作为团长单位的陕煤集团勇挑重担,创新推出“市级开发平台+县区扶贫项目+产业发展基金”的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专门成立了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并设立了规模为5亿元的扶贫产业基金,形成了特色扶贫模式,助推当地企业、产业发展,带动区域脱贫攻坚。今年,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将实现8个贫困县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100%,产业资金项目到位率100%,实现助力米脂、绥德、吴堡三个今年脱贫摘帽县100%按期脱贫,同时力争实现签约项目开工率100%。

近年来,正是由于抓好党的建设,让企业经受住了市场剧烈波动的严峻考验,顺利完成了淘汰煤炭钢铁落后产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改革企业体制机制等工作,企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形势下,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抓机遇谋发展 陕煤集团逐梦未来

近几年,陕煤集团抓住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宏观经济政策大变革大调整的机遇,去杂归核,扶优汰劣,产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已经具备了抓住和利用战略机遇期的基础条件。用杨照乾的话说,就是陕煤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按照杨照乾的设想,在未来的发展中,陕煤集团将加快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向材料转化,推进煤炭深度转化,通过新技术、新产品,依托金融扶持、新产业培育,以大园区建设为主体,实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把煤炭变成清洁燃料和化工新材料。

也正是按照这个思路,陕煤集团新投资1022亿元建设了年转化煤炭2014万吨的榆林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目前,一期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已经开工,将在2021年6月建成投产,后续工程将在“十三五”期间陆续开工建设,2023年全部建成投产。

围绕2亿吨煤炭产能,陕煤集团正在进行靖神铁路、冯红铁路以及榆横二期建设,建成后,将与目前运行的红柠铁路、榆横1期形成陕北铁路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连接长江水系的江陵港正在加快建设,在直通“两湖一江”的同时,还可以沿长江向上下游延伸,西南川渝市场的占有份额正在高速增长,明年将突破千万吨。“沿海看神华,中部看陕煤”的煤炭新格局将基本形成。

陕煤集团在持续提升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坚持现金为王,适时借助资本市场高位嫁接,投资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

陕煤集团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建成了吉尔吉斯斯坦80万吨/年炼油项目和塔吉克斯坦输变电项目,正在聚焦中亚和南亚,加快推进塔吉克斯坦煤电一体化项目和印尼煤、电、钢、建材一体化工业园区项目。

在不久前陕煤集团召开的2018年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暨对标管理工作推进会上,杨照乾关于陕煤集团未来发展有这样一段描述——

经过持之以恒地调整结构和转型发展,努力在建党一百周年之时,也就是当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陕煤成为煤炭开采、加工转化、物流贸易、装备制造、生产服务的全产业链和价值链集成者,成为全球煤基产业的整合主体、煤炭清洁利用和转化的龙头企业。到“十四五”末,陕煤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和A股市值“两个5000亿”。

目标已经确立,未来就在前方。杨照乾说,作为新时代的陕煤人,应当有将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战略目标相契合的具体思考和奋斗志向,让人生在奋斗中闪光,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中展现作为……

(焦晓宁 薛生贵 梅方义 徐宝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