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02期:第04版 憩心亭

黄昏老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周传利

陕南秦巴山间的汉江岸,一个叫石泉的县城,城南有一条老街,全长1千米,历史上曾经是商贾云集、繁荣富裕的商贸一条街,是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千年古城老街。

月色被朝阳渐渐吞没,天空由夜晚的深蓝慢慢过渡到清晨的柔橙,崭新的一天就此开始。周末,偷得浮生半日闲,和好友一起到石泉老街走走。

夜幕来临时,一轮弯弯的月亮挂在八角的城门楼上,点亮整个古城的人文故事。漫步在古朴幽静的老街,沿街是统一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基本保留了明清建筑的特点,与东西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街道两旁满是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和青砖黛瓦的四合院,这些带有明清徽派风格的建筑,流溢出悠远沧桑的历史感和质朴淳厚的气韵。青石板街道上,除了吆喝,还有挤出店面的熙攘。彩灯装点的明清一条街,更散发出别番风味,雕刻故事的门楹在岁月的长河中倔强着不肯被洗礼,见证时光的小窗将上演过的悲喜妥帖安放。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着游客驻足、留恋。

黄昏的老街。当一缕春风穿过红尘俗世,充斥着满目色彩。晃动出五花八门的水意江南,给人以无限遐想。街道两旁卖石锅鱼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几乎成了石锅鱼以及烧烤夜市一条街,有几家店外排着长队,生意火爆。商铺前的牌坊、旗帜依然在,上面写着茶铺,丝绸、瓷器铺等等,让人一眼便能知道以前这里头卖的是什么。不知道推门而入是否还能找到当年的粮票、肉票、酒票。偶尔的县太爷巡游,汉服、旗袍走秀,汉调二黄、花鼓戏演唱入眼入耳,恍惚间,昔日的场景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老街的游客中心设在一个大庭院里,牌楼别致,牌匾上四个篆字:赏石听泉。镶嵌着石泉二字,上联是:石韵和谐吟白雪,下联是:泉声清雅唱阳春,同样镶嵌着石泉二字。西门内不远处的石泉县署,门头斗拱画柱,木梁飞檐,色彩斑斓,一看就是重新粉饰过的,煞是气派。门柱上的对联为书法大家雷珍民所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点滴春雨,诉说着流年的神话。汉江奔流,石上清泉,群山如黛,勤劳的石泉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每日清晨,巷尾老爷爷卖的鼓气馍会准时开张,味道弥漫整条石板街。卖鱼虾的小哥早早就提着竹篓开始吆喝,各个店铺不约而同地开张。斑驳的石板路,开始捡拾着曾经遗落的记忆碎片,悠长的巷子,总忘不了儿时那一声亲切的呼唤。那一抹低伏在阴影里的旧时光,唐诗汉瓦堆砌的古街道,被喧嚣与繁华吵醒。

夕阳西下时,流浪猫在屋檐下的窗台上眯着眼,孩童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紫藤花翘首以盼新的明天,整条街都洋溢着静谧悠长的氛围。

老街的南门外就是奔流不息的汉江。沿着江边青石板铺设的小径来到红石包码头,红石包码头历史悠久,当年来往的船只都在此停泊靠岸,秦岭的山货从这里登船,顺流而下直达武汉三镇,而长江中下游的日用百货则通过船运抵达石泉,再转往各地。石泉成了当时秦岭深处的商贸重地。

站在码头上,风一吹,港口潮声便吟唱。我听到了客商欢聚一堂,娓娓道着我从哪里来;我听见了挑夫肩负菇笋、土纸、瓷器等至港口的匆匆步履声;我听见将这些物品运至世界各地的溪舟船嘹亮的鸣笛声;我听见将食盐、海产和海外洋货等运回并分销到内地时哗啦啦的水流声……这些声音串在一起,串出了“无永不开市”的传奇。

站在码头上,看江边明亮的灯光映射在江面上,那缓缓流动的绿漪清波和不时掀起的白色浪花,仿佛触动了我最敏感的神经,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家乡的丹江河和丹江河边的船帮会馆。儿时在丹江河边玩耍的一些记忆喷涌而出。我想,没有一条河流不是孤单的曲折着自己的路程,不断地向前奔腾,正如没有一个人不是独自地在收拾自己的脚印跫音,努力生活一样。

透过手指间看着蓝天,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的这条老街。千百年来,老街历尽沧桑。但幸运的是,老街并没有在时空转移中渐行渐远。在政府的牵头下,老街破旧腐朽的部分被舍弃,按照修旧如旧、重现历史的原则,利用仿古建筑的修复手法,较好地恢复了原貌,使其成为一条仿古商业休闲步行街。

这条见证历史的老街也默默把江山的记忆折叠起来,因为她相信,听汉江水的人终将会遇见无数场惊艳晚风的浪起。当璀璨了一整天的太阳缓缓放下刺眼与骄傲,流云沾上了满身油彩。老街在一层琥珀色里准备打烊,我挥一挥手,与老街作别。此刻,山风与江涛的交响仍在我耳边回响。我落笔迟迟,老街的前世今生还在上演,盼你能知道。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