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08期:第04版 视角

情牵魂绕 梦里是故乡

——记我的父亲陈景山

关键字:故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陈玉玲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于右任的这首《望大陆》,表达了先生渴望叶落归根,回到大陆故乡;渴望祖国统一,却又无能为力的矛盾而深厚的情怀。而这何尝不是我的父亲陈景山——一位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台湾故乡的老人心底的愿望呢?一湾浅浅的海峡,故乡在那头,父亲在这头,竟成了父亲最大的乡愁……

父亲陈景山的工作照。

1979年7月3日,父亲的事迹刊登在《陕西日报》。

2019年8月26日,父亲获得“卓越贡献奖”证书。


少小离家,怎奈未有归期

1920年7月,父亲出生在台湾台北板桥“林家花园”隔壁的一户穷苦人家,那时全家人仅靠他的父亲和叔父在“林家花园”做工生存。父亲3岁时,我的奶奶因贫病交加,离开了人世;7岁时,我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父亲和姑姑被其叔父陈友良收养,可窘迫的叔父生活也难以为继,于是懂事的父亲经常去码头帮工。8岁那年,他流落到日本,给人当小工。那时的父亲由于年龄太小,加上人生地不熟和语言不通,受了很多苦。所幸后来遇到了一位姓顾的旅日华侨,这位华侨收养了他。

几十年后,当父亲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他已经记不清当年幼小的他为什么会远渡重洋去日本,但那些年对家的渴望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为挽救在中国和其他战场的失败,在其国内大肆征兵,24岁的父亲也在其中。但是,有志气的中国人又有几个会帮助外敌攻打自己的同胞呢?1944年的秋天,他们全船的中国人在青岛附近的海面起义,新四军新编二十师接管了他们。在安徽宿县时,父亲被编入运输连三排九班。

1946年,在一次给部队运粮的途中,他们与国民党军队遭遇,交火中父亲的左腿负了伤,部队将他安置在一个老乡家里养伤,之后部队就开拔了。伤好之后,父亲和部队失去了联系,便先后扒火车、轮船到了南京、芜湖、安庆、东流、九江、汉口等地。为了生存,他到处给有钱人家做工、扛活,过着打杂糊口的流浪生活。

1947年,父亲来到湖北蒲圻大桥的忻庆公司做小工,不久被招到桥工处开汽艇,后来连船带人调入粤汉铁路的第二钢梁队(在广东韶关)负责沿铁路修理桥梁,一直向北,来到了长沙以北的浏阳河大桥担负维修工作。虽说要根据工作需要东奔西走,但是总算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于是他开始存钱想要回台湾老家看望亲人,可是命运一次次地和他开了玩笑,起先是几次存钱被人偷去,后来当他终于存够了钱,却因海峡两岸人为的隔离,再也回不去了……

爱与感恩,平凡之中默默奉献

1949年,长沙解放,父亲所在单位被铁道兵三支队接管,并随之南下株洲。父亲因此被转为国家正式铁路员工,开始了铺架铁路干线的工作生涯。他干过普工,铺过钢轨,架过桥梁,后又当上了内燃钳工。由于其所在单位是个施工单位,流动性相当大,从椰林飘香的南国,到绿草茵茵的北疆;从浩瀚的东海之滨,到辽阔的大西北草原,全国各地几乎都留下了这个台湾人的足迹和汗水。

1950年支援大西北建设,父亲随所在单位来到陕西,后到甘肃、新疆架设铁路。1952年,父亲在长沙与母亲结婚,经过20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终于有了家。丰富的工作经历,使父亲掌握了许多技能和知识。父亲心怀感恩,再加上他工作踏实、肯钻研,解决了不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

1952年,在甘肃省武山县潘安镇的桥梁施工中,由于桥基渗水无法排除,不能继续作业,眼看就要影响工期,并威胁到桥基的稳固,父亲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土法上马,利用竹筒代替钢管,设计了20台手动抽水机,安在桥基上抽渗水,减轻了体力劳动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施工任务提前完成。为此,他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光荣出席了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劳模大会,荣立一等功。

1975年,他们单位从东德进口的一台160K发动机需要大修,因无零件,如果单位自行修理,不仅要拆厂房,还要进口一些特殊设备,大家纷纷建议领导送到外单位修理。父亲仔细检查了这台发动机,认为不用送出去修理,也不用拆厂房和进口设备,于是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主动承担了任务,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修理经验,找来了上海140K发动机作参考,在工友们的帮助下,采取代替、改装、加工等办法,仅花费300元,就把需要5000余元才能修好的发动机修好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1977年,父亲和工友们成立了利用“废旧材料”班,并被任命为班长。他早上班、晚下班,脏活、累活抢在前,就连打扫卫生、提水、生炉子、擦机器等这些不起眼、没技术的工作,他也抢着干,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在修旧利废的实践中,他带领大家大搞实验,利用焊补、改型、配装、喷涂等修理工艺,把收集的废料进行修复,变废为宝。

仅一年时间,他们修理了各种报废配件1500多件,价值两万多元,利用率达30%,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修理材料来源短缺的问题,并在1979年出席了铁一局一处科技大会,事迹被《铁路建设报》刊登,《陕西日报》也进行了图文报道。

2019年8月,父亲被中铁北京局一公司评为“十大劳模”代表,颁发了“建企70周年卓越贡献奖”证书。

自小生活在台湾淡水河边的父亲,水性很好,虽然没能再回到故乡,可是几十年来他还是喜欢在工余时间去水库、江边钓鱼。正因为他经常去水边,所以他多次搭救落水群众,曾先后三次在水中救起了四人。

1969年,父亲所在单位从甘肃省兰州市搬到了汉中洋县谢村。有一天,父亲正在汉江边钓鱼,他单位的一个老工人和两个青年人在江边洗澡,突然那个老工人碰上漩涡,被卷下水去,两个青年人吓得大声呼救,父亲听到后,衣服也顾不上脱,就从浮桥上跳下去,将其救上岸。

1970年,在西乡县茶镇,父亲单位的一台推土机因施工需要在汉江支流的一块沙洲上推沙,突降暴雨水位猛涨,驾驶员和推土机被困住了。父亲闻讯后立即跑去江边,发现推土机已经被水淹没,驾驶员站在推土机上,水已没过脚面,可是水深浪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父亲借了一只小船,冒着翻船的危险,在大家的帮助下,把驾驶员救了回来。

1977年,年近六旬的父亲在铜川耀县(现耀州区)第三次从水中救人,而且一次救起了两个人。那是7月的一个星期天,父亲来到了离家较远的桃曲坡水库钓鱼,刚走到水库西边大坝,就听到呼救的声音。他循着声音跑过去,发现落水的人在水库东边,可他在水库西边,要是沿水坝从西跑到东时间太久,救人是来不及的,只有直接游过去才能最快到达,看到他要跳入十几米深的水中过去救人,岸上围观的群众劝他:“老同志,您年纪太大了,太危险,不要下水,等水库的人来了再让他们去救吧。”

可时间不等人,父亲跳入水中游到东边,在岸上群众的协助下,将两位落水者救上了岸,给他们做人工呼吸,直到两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两位年仅18岁的少年得救后,父亲穿上衣服悄悄回家了。被救的两位少年的家人及所在单位领导经多方打听,找到了父亲。知道父亲是台湾人,他们还特意学会鸡蛋面线煮给父亲吃。后来,父亲水库救人的事迹传开了,耀县政府也对父亲进行了嘉奖。

因为工作出色、舍己救人,自1978年起,父亲先后被推选为耀县(现耀州区)、铜川市人大代表;渭南市政协常委、人大代表,并在1983年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台湾同胞为祖国做贡献经验交流会”,受到了邓小平、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成绩面前,父亲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担任渭南市政协常委期间,父亲虽已年届70,但他不辞辛劳,仍然与其他同志一起骑自行车下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望断故乡,落叶未能归根

离开故乡几十年,无论走到哪里,父亲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始终没有改变,他始终没有忘记故乡台北板桥那距离“林家花园”不远的低矮小屋和门前那棵荔枝树……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明确提出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父亲听到广播中《告台湾同胞书》:“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时,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期盼着可以早日回到故乡台湾寻找亲人,早日带儿女祭拜先祖。

1987年11月,台湾开放了民众赴大陆探亲,开启了两岸的交流序幕。父亲的思乡之情更加深切,他不断委托家有亲戚从台湾来大陆探亲、旅游的朋友,或从大陆回台湾探亲的台胞帮助寻找自己的亲人,但由于父亲离开家乡时年龄太小,朋友们虽多方努力,但却一直未能帮助父亲找到家乡的亲人。

1997年3月,父亲得了一场大病,昏迷的父亲念叨的依然是台湾板桥和淡水河。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身体渐渐康复了,但身体状况已明显不如从前硬朗,可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那时,他常常在清晨拄着拐杖站在高坡上向东方眺望,望着太阳升起的那边,那里就是阿里山,就是他的故乡台湾。七十年的离别,七十年的期盼,七十年的泪水,七十年的磨难,一切都化作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他苍老的面颊流着泪水,多么希望那升起的太阳能给自己架起一座回家的彩桥,使他跨越那高山大海,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1999年7月,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父亲离开了人世。那段日子,父亲似乎预感到此生无法回到家乡台湾,孱弱的他在昏迷中要吃芭乐,会一段一段地讲闽南话……清醒时,他会跟我说,家乡的甘蔗最甜、淡水河的鱼虾最鲜;他还跟我说,有机会去台湾,一定要带上一把他的骨灰撒在家乡的土地上,以告慰天堂的爷爷奶奶。父亲去了,然而他祈盼回到故乡、叶落归根的夙愿却始终未了……

1985年,父亲(左一)与一起参加公祭黄帝陵典礼的陕西台胞合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