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21期:第04版 创造

铜川的窑院 三代人的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雷焕

西安往北约一百公里,便进入了铜川境内。沿210国道两边的乡村,随处可以看到一座座四四方方的窑院,有的饱经沧桑,有的亮丽气派。

所谓窑院,以窑洞为主,多是砖窑洞,院子两边再盖几间平房、一间厨房、一间洗澡间,其余也可居住或当成储物间。门楼上多是“耕读传家”“家和万事兴”“宁静致远”等醒目的瓷砖牌匾。

我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有四十多年了。寒来暑往,春种秋播,夏收冬藏,窑院至今还是我们最喜欢的家。

四十多年前,家里住着父母亲一耙子又一耙子、一锨又一锨挖成的土窑洞。窑洞所在的庄基地,长约十五米,宽十米,朝北高约十米,东西南三面高五六米。难以想象,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父母亲白天要去生产队下地劳动,仅凭着一双手,不知道如何挤出时间,愣是挖出了一个有上千方土的院子?

院子南边留出了两米宽的门洞,方便架子车进出。有了院子,父亲找来大姨父,在靠北边与东边的土崖上各画出两个窑洞的轮廓,每日下地回来,吃完饭,父亲就和母亲开始了愚公移山般的劳作。

打土窑洞不同于简单的土方劳动,需要更多的人力,于是外婆帮忙做饭,还在上中学的三舅、小舅、小姨趁着假期也来帮忙。整整挖了半年,北边与东边的四个窑洞总算挖成了。那年冬天,父亲请来二舅爷打算裹泥北边的两口大窑洞。二舅爷走进窑里仔细端详,捋着山羊胡摇了摇头,说这两个窑洞土质过软,窑帮上有裂缝,有倒塌的危险,不敢住人,只能将就放些杂物。

面西的两口窑洞与其说是窑洞,不如说是两个窑窝,受地形限制,本打算当成杂物间。二舅爷与大姨父帮忙裹泥了窑顶与窑帮,用胡基砌了面墙,安上旧木门窗,盘了一个大土炕。母亲找来黄土和白土,黄土刷窑顶,白土刷窑帮。大窑洞还未住人即成了危房,我们一家五口只好住进这逼仄的小土窑里。面西的另一个小窑洞用胡基扎了半面墙,盘了土灶,当成厨房。

土是天然的保温材料,故而土窑洞冬暖夏凉。土也是害虫的乐园,土脚地、土炕、土窑顶,老鼠打架,跳蚤横行,夏天有时还会被蝎子蜇。遇到下雨天,雨水冲刷着面墙上的土块“啪啪”落地,让人心惊胆战。但在那个年代,土窑洞却是我们一家人的安乐窝。

1984年,我家的土窑洞因处在煤矿采空区,窑背上遇到连阴雨天就会渗水,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村上批了新的宅基地,父母亲便倾其积蓄,决心建三口新的砖窑洞。新的宅基地集中在村子中心,由村上统一规划。平地上建砖窑洞比挖土窑洞更繁琐,需要大量石头、白灰、胡基、红砖等建筑材料,就连地基里挖出的土也弥足珍贵。

我的家乡铜川不缺石头,满山青石是烧水泥上好的原料,但需要雇车去买。为了节省费用,父母亲每天天不亮就拉着架子车去漆水河捡石头,一车能拉三四百斤,一天捡四五车石头。足足捡了一个多月,才勉强捡够了砖窑地基所需的石头。那时候,仅凭一家人的力量难以建起一个院子,难能可贵的是亲戚之间的相互帮衬。四个舅舅、两个姨、两个姑,一有空就来我家帮忙,男人当小工,女人做饭,和灰、打胡基、抱石头、搬砖,工地上尽是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这儿管建砖窑洞叫“匠窑”,泥瓦匠叫“匠人”。村上有一户张姓人家,弟兄几个常年给人盖房匠窑,我们家的砖窑洞就出自他们之手。匠窑先要由匠人用白灰在庄基地上画出地基的轮廓,父亲、几个舅舅、姨父等人按照轮廓用耙子、圆铣向下挖一米深,翻出地基里的土,找铁头锤子打地基,瓷实后垫一层白灰与土再锤,地基垫层离地面五十厘米时,匠人开始砌石头。石粉与白灰混合物做黏合剂,不规则的石头在匠人的瓦刀与小锤下变得棱角分明,石头墙一直要高出地面两米,才在上面砌红砖,这样能节省不少的红砖。石头墙上垂直往上砌一米红砖后,匠人开始按照半圆形弧度砌砖。

砖窑洞的主体工程大概半个月时间就建好了,暂时辞了匠人与小工,接下来主要是给窑顶上头垫土,我们这叫“垫崖(nái)背”。垫崖背全凭两个肩膀担土,一担一担从窑背后斜搭的竹架板上挑到窑顶,地基挖出的黏土远远不够,多亏了小舅用拖拉机一车一车拉回了黏土,外婆、母亲、小姨三人用锨往笼里铲土,父亲、小姨父、两个舅舅往崖背上担土,我和哥哥用笼抬土,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父亲驼着的背就是当年担土所致。垫崖背是建砖窑洞最大的工程量,多选在少雨的初冬季节,趁土没有上冻,往崖背上担土、垫土前前后后至少要两个月,在缺少机械的八十年代,一孔孔砖窑洞更像是汗水浇灌成的。

崖背垫成已是腊月了,第二年开春,家里再叫来匠人砌窑背墙、面墙、盘炕、盖厨房。窑背墙、面墙都是胡基砌的,砌成后用麦草和成的泥抹平,面墙还需要白灰刷白。门窗是老式的木门窗,两口窑里盘了火炕,剩下一口窑放粮食、柴火、农具等杂物。当时没有条件加盖防雨顶棚,面墙就往窑内缩了30厘米,窑顶上加了两排脊瓦用来防雨。厨房围墙用胡基砌成,顶棚是牛毛毡搭的,盘了灶火。三个砖窑洞建成,家里花光了积蓄,已经没有钱再砌院子的围墙了,但相比逼仄的土窑洞,砖窑洞宽敞明亮,多雨季节再也不用担心有倒塌的危险。

1985年冬天,我们全家搬进了新建的砖窑洞。可是,一到夏天,尤其遇到雷阵雨,脊瓦做的半米防雨顶棚,根本挡不住西面的雨。记不清多少次雨水打湿了炕上的铺盖和我的书本,有时候半夜下大雨,全家人起来往外扫水……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家里先是用红砖砌了围墙,盖了门楼,盖了一间瓦房当厨房,2001年我结婚时盖了窑沿子(窑面墙上的水泥顶棚),又拆了瓦房,盖了一间平房当厨房。

2013年,我将住了近三十年的老宅翻修一新,门楼上选用了“家和万事兴”的瓷砖牌匾,院子里加盖了几间平房,盖了洗澡间,装上太阳能,用红砖砌了窑背墙,用瓷砖贴了面墙,换了新式的铝合金门窗,铺了地板砖,将老式的土炕换成新式的炉子炕,家里焕然一新。我考虑到父亲年纪大了,不敢再爬到四米高的窑顶割崖背(下过雨后用碌碡碾压崖背上的土层,以防漏雨),就用一百多张石棉瓦做了崖背的防雨顶棚。2022年夏初,我又把红砖铺的院子改成混凝土院子,方便闲不住的父母亲在院子里晾晒麦子、花椒、辣椒、玉米、豆子。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城里买楼房,村里再也没有人匠窑了。现有的窑洞大多是以前建成的,窑洞上的一砖一瓦,也更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单位:铜川声威建材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