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绿”三色绘就铜川产改新画卷
“比起搞管理,我更喜欢在业务上钻研!”“‘兵王’挺好,收入跟领导层一样,还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铜川广大一线技术工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产改启动以来,铜川市总工会切实扛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协调产改小组成员单位,围绕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铜川特色的亮点工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厚植“红色基因”信念更加坚定
“白釉特别透,不能有一丝黑点,打磨环节最复杂!”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日用瓷制造部副主任、雕刻师梁晓慧满脸严肃地说。
当该公司接下十四运会国宴用瓷任务后,公司从上到下精益求精。作为数十道制作工序中的一环,梁晓慧负责打磨工序。她对着灯光反复对比,不放过任何一处。“都神经质了,明明确认过没有任何问题,临拿走又忍不住看一遍!”梁晓慧不好意思地说。“这是特殊任务,必须高标准完成!”这也是所有参与工人一致的信念。
铜川是一块红色热土,市总工会坚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讲好鲜活红色故事与劳模故事、工匠故事结合起来,在市广播电视台、《铜川日报》开设“奋斗新时代、致敬劳动者”“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等专题栏目,大力宣传报道一线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帮助产业工人凝心铸魂,不断夯实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基础。
培育“蓝领工匠”渠道更加通畅
2021年11月,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检修部继电保护班班长曹少飞到华能陕西新能源光伏电站交流学习时,发现光伏板因积灰等问题影响发电效率后,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种光伏板智能监测告警装置,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给予1万元奖励。
这是该公司积极实施产改后,一线职工善于创新的一个变化。除了利用创新工作室带动职工创新外,该公司还推出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一线职工全员创新。“以前大家总想着当领导来增加收入,现在认识都变了,从业务上突破更简单!”曹少飞说。
市总工会还积极实施“铜川工匠”培育计划,搭建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平台,入选“铜川工匠”“铜川市首席技师”“铜川传统工艺技术名师”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1万元奖励。近两年来,全市共有101名各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入选,涌现出“三秦工匠”5人、“铜川工匠”10人;申报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争取到省级人才培训专项资金148万元,支持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培训学校累计举办各类培训活动65期,产业工人参加培训2000余人次,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此外,印发《铜川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扶持计划》,持续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带动培育创新型班组347个、孵化“一线工人创客达人”1100余人,获各类专利创新成果1236项、先进操作法309项,名师带徒培养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102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先锋队、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人才蓄水池、推进改革发展的动力源。
做实“绿色关爱”幸福感更加彰显
“我每月工资能拿到1万多元,前年获评三秦工匠,去年获评省劳模,今年还当选了省人大代表。”说到变化,西安重装铜川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车工王红来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幸福。他2014年入职,凭着苦干实干和创新钻研,逐步升任机加工车间数控技术总监,享受了产改带来的红利,成为铜川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际受益者。
在推进产改过程中,铜川市总工会做实“绿色关爱”,在“提高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方面持续用力,聚焦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感受得到的尊重,增强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努力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劳模等先进评选中的名额比例,积极推荐劳模、产业工人中的先进人物在群团组织中兼职,不断提高广大产业工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铜川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王小建说。
据统计,出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代表中,产业工人有46名,占一线代表比例的38.6%;还有2名产业工人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占铜川一线代表比例的18%。在2022年五年一度的省市劳模评选中,全市共推荐评选17名省劳模和省先进工作者,其中产业工人7名,占42%;评选表彰59名市劳模,其中产业工人18名,占31%;全市共有5名产业工人劳模代表选派至市区两级工会任兼(挂)职副主席。
与此同时,制定出台《铜川市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原则,建立完善技术工人收入增长机制和技术创新参与分配机制,推动23家企业签订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不断提高广大技术工人经济收入。
铜川市各级工会每年组织一线职工健康体检、疗休养,实施学历提升“求学圆梦”和“周末公益课堂”,改善产业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等,努力解决广大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使广大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快乐生活。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比起搞管理,我更喜欢在业务上钻研!”“‘兵王’挺好,收入跟领导层一样,还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入,铜川广大一线技术工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产改启动以来,铜川市总工会切实扛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协调产改小组成员单位,围绕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铜川特色的亮点工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厚植“红色基因”信念更加坚定
“白釉特别透,不能有一丝黑点,打磨环节最复杂!”陕西火凤凰艺术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日用瓷制造部副主任、雕刻师梁晓慧满脸严肃地说。
当该公司接下十四运会国宴用瓷任务后,公司从上到下精益求精。作为数十道制作工序中的一环,梁晓慧负责打磨工序。她对着灯光反复对比,不放过任何一处。“都神经质了,明明确认过没有任何问题,临拿走又忍不住看一遍!”梁晓慧不好意思地说。“这是特殊任务,必须高标准完成!”这也是所有参与工人一致的信念。
铜川是一块红色热土,市总工会坚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讲好鲜活红色故事与劳模故事、工匠故事结合起来,在市广播电视台、《铜川日报》开设“奋斗新时代、致敬劳动者”“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等专题栏目,大力宣传报道一线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帮助产业工人凝心铸魂,不断夯实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基础。
培育“蓝领工匠”渠道更加通畅
2021年11月,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检修部继电保护班班长曹少飞到华能陕西新能源光伏电站交流学习时,发现光伏板因积灰等问题影响发电效率后,便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种光伏板智能监测告警装置,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给予1万元奖励。
这是该公司积极实施产改后,一线职工善于创新的一个变化。除了利用创新工作室带动职工创新外,该公司还推出一系列奖励政策促进一线职工全员创新。“以前大家总想着当领导来增加收入,现在认识都变了,从业务上突破更简单!”曹少飞说。
市总工会还积极实施“铜川工匠”培育计划,搭建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平台,入选“铜川工匠”“铜川市首席技师”“铜川传统工艺技术名师”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1万元奖励。近两年来,全市共有101名各行业优秀技能人才入选,涌现出“三秦工匠”5人、“铜川工匠”10人;申报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争取到省级人才培训专项资金148万元,支持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培训学校累计举办各类培训活动65期,产业工人参加培训2000余人次,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此外,印发《铜川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扶持计划》,持续开展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带动培育创新型班组347个、孵化“一线工人创客达人”1100余人,获各类专利创新成果1236项、先进操作法309项,名师带徒培养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102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先锋队、产业工人由“工”变“匠”的人才蓄水池、推进改革发展的动力源。
做实“绿色关爱”幸福感更加彰显
“我每月工资能拿到1万多元,前年获评三秦工匠,去年获评省劳模,今年还当选了省人大代表。”说到变化,西安重装铜川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车工王红来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幸福。他2014年入职,凭着苦干实干和创新钻研,逐步升任机加工车间数控技术总监,享受了产改带来的红利,成为铜川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际受益者。
在推进产改过程中,铜川市总工会做实“绿色关爱”,在“提高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方面持续用力,聚焦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感受得到的尊重,增强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努力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劳模等先进评选中的名额比例,积极推荐劳模、产业工人中的先进人物在群团组织中兼职,不断提高广大产业工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铜川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王小建说。
据统计,出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代表中,产业工人有46名,占一线代表比例的38.6%;还有2名产业工人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占铜川一线代表比例的18%。在2022年五年一度的省市劳模评选中,全市共推荐评选17名省劳模和省先进工作者,其中产业工人7名,占42%;评选表彰59名市劳模,其中产业工人18名,占31%;全市共有5名产业工人劳模代表选派至市区两级工会任兼(挂)职副主席。
与此同时,制定出台《铜川市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原则,建立完善技术工人收入增长机制和技术创新参与分配机制,推动23家企业签订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不断提高广大技术工人经济收入。
铜川市各级工会每年组织一线职工健康体检、疗休养,实施学历提升“求学圆梦”和“周末公益课堂”,改善产业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等,努力解决广大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使广大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快乐生活。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