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二代”
——记全国“最美职工”、中核陕铀公司首席技师温伟
温伟在“最美职工”发布仪式上。
王鑫 摄
从一名技校生到技能大师的途径是什么?“就是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每天坚持学习,每天就会有进步;学得越多,内心就会越充实。”温伟说。
这是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陕铀公司)产业开发部高级技师温伟在获得2023年全国“最美职工”时的一句话。
参加工作30年来,温伟立足生产科研一线,瞄准影响我国铀浓缩生产线自控系统的“卡脖子”技术,主持并参加了国家和企业科研技改项目5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三秦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自学成才 在解决问题中显才华
说起能进入计算机行业,温伟说这也是偶然。1991年,作为“核二代”,17岁的温伟进入中核陕铀公司辅助工艺运行车间,从事空气分离工作,后调入了自控仪表车间。
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成立计算机班组,班组里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温伟在技校学的是钳工,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想和这些大学生“搭班”难如登天。
温伟说:“那时候全靠自学,就是拿着大学教材看。”他先自学了大学英语,又用两年把大学计算机课程全部学了一遍,连复杂的计算机编程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他也一点一点“啃”了下来。而那时,有电脑的人家并不多,为了“速学速用”,他在业余时间,用单位的电脑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操作。但学习总会犯错,“有时候就把单位的电脑弄坏了,第二天还得让同事再修。”回忆起自己的过往,温伟说:“同事们对我的错误总是很包容!”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002年至2004年,温伟承担并完成了2个技改项目,使系统的误报警率明显降低。2004年,外方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无备件,导致系统停止运行近两年。对此,温伟提出了计算机系统替代方案,他查阅外方资料,编制了近10万行配套软件源码,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调试工作,确保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一个技术工人的价值,就是在解决生产科研问题上让才华持久绽放!”为了解决原计算机系统技术落后、老化严重等问题,2006年初,公司决定实施计算机系统技术改造。而核心技术资料不掌握在企业手中,加上接口信息与国际通用技术不兼容等难题,温伟只能选择最笨的办法对千余条输入信号进行分析、记录、重新编程,经过不懈努力,他自主研发了全部控制软件和专用接口电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完成了从“钳工小子”到“编程大师”的华丽转身。
锐意创新 在自主研发中勇当先
因工作的特殊性,温伟面对的全是外方设备。最初,大家都不太懂,企业也没有备件,每次维修任何一个备件都要进口,费时又昂贵。有过做电路板经验的温伟认为,老受制于人,还不如自己搞。“我开始认真研究电路板,进一步做出新的电路板,最后完全理解了原理,就能不断创新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其实极其艰难。“最艰难的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因为没有人替代我,遇到系统问题、技术瓶颈,无人可问,无资料可帮助,不知道该怎么弄,压力大到出现神经性皮炎、脱发……”
温伟常说,“我们父辈在一穷二白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起了我国的核工业体系,我们这一辈有责任让核工业强起来。”2013年,示范工程启动,作为自控系统调试组负责人,温伟又遇到了大考验,其中测量系统因干扰问题,产生测量不准、不稳,测量数值偏大。他积极组织排查了测量原理、电气设备辐射干扰、串电缆接触及接地等问题,通过连续两个多月的技术攻关,找到了问题并圆满解决。
在自主研发中,为了查找测评系统初期的报警故障原因,温伟进行了盘柜电缆、端子布线、电缆干扰等各个环节的试验验证工作,找出了存在的缺陷。之后,他经常加班研究软件算法,“变本加厉”进行全健改进和升级,成功研制出IV型测量系统,其技术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经过5年的自主研发,温伟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确保工程如期建成,建立了完全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工程体系。
薪火相传 在人才培养上善作为
铀浓缩自控专业是一个高尖端技术的领域,“打造智能化工厂,建设科技陕铀”是企业近年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没有止境的技术进步中,人才队伍永远稀缺,因此培养人才就成了温伟的又一项重任。
从师带徒到2017年成立“温伟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平台,温伟依靠这个平台,像科研创新一样开始培养专业人才。2019年,他又在工作室开办了一个跨专业、开放式的学习班。
“我走的路有点弯,不希望年轻人重复我的路。因此我千方百计营造宽松的氛围,来去自由,想学什么就讨论什么,技术、管理都行。”于是,在温伟的带动下企业里出现了一道新风景:每天下班后,傍晚6点半到晚上9点半,一批年轻人自动聚到工作室开始“海阔天空”。每个人都要上台“讲课”,目的是让大家能讲、说、编、干,样样都行。更多的时候,是温伟在讲,但一般并不讲具体技术。
温伟培训的秘诀是:主要交流人生态度、讨论生活、怎么做事等,重在方向上的引导,比如写程序问题,他并不直接教怎么写,而是说去看什么书;或者谁做项目,需要机器人、教材,温伟会想办法给大家创造条件。
中核陕铀公司工会主席吕永红说:“温伟的徒弟多是名校毕业,其中不乏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的研究生,但全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近年来,温伟带领大家先后承担了《某参数测量系统的实现与研究》《某自控系统模拟考核及动力单元检测装置研制》等50项重点科研及技改项目,获得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他为企业培养出自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0余人,其中多人已成长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骨干,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我国核工业领域的优秀技能人才。
获得“全国最美职工”称号后,温伟表示,要珍惜荣誉,立足岗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突破自我,一如既往地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我国的铀浓缩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温伟在“最美职工”发布仪式上。
王鑫 摄
从一名技校生到技能大师的途径是什么?“就是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每天坚持学习,每天就会有进步;学得越多,内心就会越充实。”温伟说。
这是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陕铀公司)产业开发部高级技师温伟在获得2023年全国“最美职工”时的一句话。
参加工作30年来,温伟立足生产科研一线,瞄准影响我国铀浓缩生产线自控系统的“卡脖子”技术,主持并参加了国家和企业科研技改项目5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核集团首席技师、“三秦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自学成才 在解决问题中显才华
说起能进入计算机行业,温伟说这也是偶然。1991年,作为“核二代”,17岁的温伟进入中核陕铀公司辅助工艺运行车间,从事空气分离工作,后调入了自控仪表车间。
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成立计算机班组,班组里几乎都是大学毕业生,温伟在技校学的是钳工,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想和这些大学生“搭班”难如登天。
温伟说:“那时候全靠自学,就是拿着大学教材看。”他先自学了大学英语,又用两年把大学计算机课程全部学了一遍,连复杂的计算机编程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他也一点一点“啃”了下来。而那时,有电脑的人家并不多,为了“速学速用”,他在业余时间,用单位的电脑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操作。但学习总会犯错,“有时候就把单位的电脑弄坏了,第二天还得让同事再修。”回忆起自己的过往,温伟说:“同事们对我的错误总是很包容!”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002年至2004年,温伟承担并完成了2个技改项目,使系统的误报警率明显降低。2004年,外方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无备件,导致系统停止运行近两年。对此,温伟提出了计算机系统替代方案,他查阅外方资料,编制了近10万行配套软件源码,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系统的设计、施工及调试工作,确保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一个技术工人的价值,就是在解决生产科研问题上让才华持久绽放!”为了解决原计算机系统技术落后、老化严重等问题,2006年初,公司决定实施计算机系统技术改造。而核心技术资料不掌握在企业手中,加上接口信息与国际通用技术不兼容等难题,温伟只能选择最笨的办法对千余条输入信号进行分析、记录、重新编程,经过不懈努力,他自主研发了全部控制软件和专用接口电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完成了从“钳工小子”到“编程大师”的华丽转身。
锐意创新 在自主研发中勇当先
因工作的特殊性,温伟面对的全是外方设备。最初,大家都不太懂,企业也没有备件,每次维修任何一个备件都要进口,费时又昂贵。有过做电路板经验的温伟认为,老受制于人,还不如自己搞。“我开始认真研究电路板,进一步做出新的电路板,最后完全理解了原理,就能不断创新了。”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其实极其艰难。“最艰难的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因为没有人替代我,遇到系统问题、技术瓶颈,无人可问,无资料可帮助,不知道该怎么弄,压力大到出现神经性皮炎、脱发……”
温伟常说,“我们父辈在一穷二白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起了我国的核工业体系,我们这一辈有责任让核工业强起来。”2013年,示范工程启动,作为自控系统调试组负责人,温伟又遇到了大考验,其中测量系统因干扰问题,产生测量不准、不稳,测量数值偏大。他积极组织排查了测量原理、电气设备辐射干扰、串电缆接触及接地等问题,通过连续两个多月的技术攻关,找到了问题并圆满解决。
在自主研发中,为了查找测评系统初期的报警故障原因,温伟进行了盘柜电缆、端子布线、电缆干扰等各个环节的试验验证工作,找出了存在的缺陷。之后,他经常加班研究软件算法,“变本加厉”进行全健改进和升级,成功研制出IV型测量系统,其技术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经过5年的自主研发,温伟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确保工程如期建成,建立了完全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工程体系。
薪火相传 在人才培养上善作为
铀浓缩自控专业是一个高尖端技术的领域,“打造智能化工厂,建设科技陕铀”是企业近年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没有止境的技术进步中,人才队伍永远稀缺,因此培养人才就成了温伟的又一项重任。
从师带徒到2017年成立“温伟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平台,温伟依靠这个平台,像科研创新一样开始培养专业人才。2019年,他又在工作室开办了一个跨专业、开放式的学习班。
“我走的路有点弯,不希望年轻人重复我的路。因此我千方百计营造宽松的氛围,来去自由,想学什么就讨论什么,技术、管理都行。”于是,在温伟的带动下企业里出现了一道新风景:每天下班后,傍晚6点半到晚上9点半,一批年轻人自动聚到工作室开始“海阔天空”。每个人都要上台“讲课”,目的是让大家能讲、说、编、干,样样都行。更多的时候,是温伟在讲,但一般并不讲具体技术。
温伟培训的秘诀是:主要交流人生态度、讨论生活、怎么做事等,重在方向上的引导,比如写程序问题,他并不直接教怎么写,而是说去看什么书;或者谁做项目,需要机器人、教材,温伟会想办法给大家创造条件。
中核陕铀公司工会主席吕永红说:“温伟的徒弟多是名校毕业,其中不乏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的研究生,但全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近年来,温伟带领大家先后承担了《某参数测量系统的实现与研究》《某自控系统模拟考核及动力单元检测装置研制》等50项重点科研及技改项目,获得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他为企业培养出自控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0余人,其中多人已成长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骨干,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我国核工业领域的优秀技能人才。
获得“全国最美职工”称号后,温伟表示,要珍惜荣誉,立足岗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突破自我,一如既往地做好传帮带工作,为我国的铀浓缩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