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端午节
端午节在大荔也叫“端阳节、重午节”,是农历年后的第二个节气(清明是第一个)。
按照老辈人的说法,重阳(九月九)是老人节,端午则是娃娃们的节日。因为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那些刚过门头一年的新媳妇,一个个也都翘首期盼着娘家人来送节。礼物主要是新鲜的黄瓜、梨瓜(甜瓜)、杏子以及粽子、绿豆糕等物品。又因为每年的端午节恰好是在麦收前后,所以也就和看麦黄合在一起,娘家人来时还要给女儿带上收麦用的草帽、镰刀等作为看节礼物。
大荔过端午的讲究有很多,主要有插艾草、喝雄黄酒、吃糕(粽子)、赛龙舟、做(戴)香包等习俗。
插艾草
端午这天,按照大荔老家人的传统:天刚麻麻亮,家里的男人们要早早起来到村南或村北的地头上去割一些还带着露水的艾蒿,拿回来三五个一把,用红线绳分别捆起,然后再两个一组交叉悬挂在门楣上。正因为如此,端午节过后很久,每户人家里还依然飘散着艾蒿淡淡的清香和药味。
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大荔老家另一项重要的习俗。到了端午这天,乡亲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自制的雄黄酒。由于年幼的孩子不能喝,于是大人们就把雄黄酒分别涂抹在他们的鼻孔、耳孔、额头、肚蒂以及屁眼上。说这样就可以防止各种小虫钻进小孩身体。
吃糕(粽子)
大荔有句俗话:端午讲究吃“三高(糕)三低(的)”。三高(糕),指的是油糕、甑糕、绿豆糕;三低(的),则是油的、肉的、豆腐的。大体意思是说,过端午节除了吃油糕、甑糕和绿豆糕以外,饭食还必须得丰富丰盛多彩,不能少了大油、大肉、豆腐等。
每年端午节,我们家几乎都要包粽子。母亲包粽子前,先把粽叶一张一张用清水冲洗,然后只见母亲把包粽子所需的粽叶、浸泡好的糯米及沙苑红枣、花生等物铺开。母亲先拿起三片粽叶,用手把叶片根部一扭一折,就形成了一个深浅合适的三角形,然后她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里面,再拿一只大红枣或两三颗花生嵌入,又从粽叶里抽出一片稍窄的粽叶,插入其中再三缠两绕,一个棱角分明的等腰三角形粽子赫然立在眼前的盘子里。不一会儿,盘子里堆满了等腰三角形粽子,从侧面看一个个粽子棱角分明,好像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简直如流水线上的工艺品。
我真心佩服母亲的手艺。我努力学着母亲的样子,但就是达不到母亲那样的技术,不是粽叶包不到一起,就是粽子包得不严实。待完成所有包粽子的事情后,母亲便将包好的粽子放在家里的一口大铁锅里蒸煮。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大火煮及小火煨,终于到了粽子熟了揭锅的时刻,满屋子顿时都散发着粽子的清香。母亲让我们把蒸熟的粽子及各种时令鲜果各盛上一盘,敬献给供桌前的先祖们,以表达我们晚辈对长辈深深的敬意。这时,母亲从蜂蜜罐里舀出几大勺蜂蜜,让我们吃粽子时蘸着或浇着食用。
赛龙舟
前些年,每当端午节,村民们便三三两两相约去同州湖边看赛龙舟。听村上观看过龙舟赛的村民讲:此时的同州湖两岸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后,只见一条条龙船在同州湖里穿梭,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赛龙舟的选手用尽全力划船,为了争夺第一。同州湖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为自己喜欢的船队呐喊助威。
大约四五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我应几位大荔籍乡党们的邀请专程回老家观看了一次同州湖龙舟赛。上午十点左右,只见在湖面上随着急促的鼓点声,一组组龙舟队员奋力向前冲刺,远处不时响起欢呼声。当天,同州湖当日的气温高达37度,但也抵挡不住来自西安、渭南等地体育运动学校和民间龙舟组织的50余名龙舟队员的激情,大家随着鼓手敲的鼓点,奋力划行,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刺,让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浪花,给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气氛。在我看来,龙舟赛不仅是大荔人的民俗文化,也是大荔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
做(戴)香包
端午节做香包在大荔流传已久。据今年80岁、做香包60余年的陈老太介绍,她从小跟着上辈人学习做香包。她说,做香包的关键是把雄黄、艾草、菖蒲等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做成各种式样的图案,待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戴上香包、穿上老虎鞋,除了有驱虫的功效,在民间传说中还有辟邪、寓意吉祥的说法。
时代在前进,做香包至今延续不断,香包不仅是单纯的绣品,它已融入大荔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秦川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端午节在大荔也叫“端阳节、重午节”,是农历年后的第二个节气(清明是第一个)。
按照老辈人的说法,重阳(九月九)是老人节,端午则是娃娃们的节日。因为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那些刚过门头一年的新媳妇,一个个也都翘首期盼着娘家人来送节。礼物主要是新鲜的黄瓜、梨瓜(甜瓜)、杏子以及粽子、绿豆糕等物品。又因为每年的端午节恰好是在麦收前后,所以也就和看麦黄合在一起,娘家人来时还要给女儿带上收麦用的草帽、镰刀等作为看节礼物。
大荔过端午的讲究有很多,主要有插艾草、喝雄黄酒、吃糕(粽子)、赛龙舟、做(戴)香包等习俗。
插艾草
端午这天,按照大荔老家人的传统:天刚麻麻亮,家里的男人们要早早起来到村南或村北的地头上去割一些还带着露水的艾蒿,拿回来三五个一把,用红线绳分别捆起,然后再两个一组交叉悬挂在门楣上。正因为如此,端午节过后很久,每户人家里还依然飘散着艾蒿淡淡的清香和药味。
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大荔老家另一项重要的习俗。到了端午这天,乡亲们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自制的雄黄酒。由于年幼的孩子不能喝,于是大人们就把雄黄酒分别涂抹在他们的鼻孔、耳孔、额头、肚蒂以及屁眼上。说这样就可以防止各种小虫钻进小孩身体。
吃糕(粽子)
大荔有句俗话:端午讲究吃“三高(糕)三低(的)”。三高(糕),指的是油糕、甑糕、绿豆糕;三低(的),则是油的、肉的、豆腐的。大体意思是说,过端午节除了吃油糕、甑糕和绿豆糕以外,饭食还必须得丰富丰盛多彩,不能少了大油、大肉、豆腐等。
每年端午节,我们家几乎都要包粽子。母亲包粽子前,先把粽叶一张一张用清水冲洗,然后只见母亲把包粽子所需的粽叶、浸泡好的糯米及沙苑红枣、花生等物铺开。母亲先拿起三片粽叶,用手把叶片根部一扭一折,就形成了一个深浅合适的三角形,然后她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在里面,再拿一只大红枣或两三颗花生嵌入,又从粽叶里抽出一片稍窄的粽叶,插入其中再三缠两绕,一个棱角分明的等腰三角形粽子赫然立在眼前的盘子里。不一会儿,盘子里堆满了等腰三角形粽子,从侧面看一个个粽子棱角分明,好像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简直如流水线上的工艺品。
我真心佩服母亲的手艺。我努力学着母亲的样子,但就是达不到母亲那样的技术,不是粽叶包不到一起,就是粽子包得不严实。待完成所有包粽子的事情后,母亲便将包好的粽子放在家里的一口大铁锅里蒸煮。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大火煮及小火煨,终于到了粽子熟了揭锅的时刻,满屋子顿时都散发着粽子的清香。母亲让我们把蒸熟的粽子及各种时令鲜果各盛上一盘,敬献给供桌前的先祖们,以表达我们晚辈对长辈深深的敬意。这时,母亲从蜂蜜罐里舀出几大勺蜂蜜,让我们吃粽子时蘸着或浇着食用。
赛龙舟
前些年,每当端午节,村民们便三三两两相约去同州湖边看赛龙舟。听村上观看过龙舟赛的村民讲:此时的同州湖两岸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后,只见一条条龙船在同州湖里穿梭,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赛龙舟的选手用尽全力划船,为了争夺第一。同州湖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为自己喜欢的船队呐喊助威。
大约四五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我应几位大荔籍乡党们的邀请专程回老家观看了一次同州湖龙舟赛。上午十点左右,只见在湖面上随着急促的鼓点声,一组组龙舟队员奋力向前冲刺,远处不时响起欢呼声。当天,同州湖当日的气温高达37度,但也抵挡不住来自西安、渭南等地体育运动学校和民间龙舟组织的50余名龙舟队员的激情,大家随着鼓手敲的鼓点,奋力划行,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刺,让湖面上激起了层层浪花,给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祥和的气氛。在我看来,龙舟赛不仅是大荔人的民俗文化,也是大荔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
做(戴)香包
端午节做香包在大荔流传已久。据今年80岁、做香包60余年的陈老太介绍,她从小跟着上辈人学习做香包。她说,做香包的关键是把雄黄、艾草、菖蒲等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做成各种式样的图案,待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戴上香包、穿上老虎鞋,除了有驱虫的功效,在民间传说中还有辟邪、寓意吉祥的说法。
时代在前进,做香包至今延续不断,香包不仅是单纯的绣品,它已融入大荔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秦川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