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18期:第04版 秦风

麟游血条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麟游人向来朴实厚道,极重视待客之礼,每有亲朋好友来访,必要留你吃一顿正宗的血条面。

地域特点成就了血条面的独特风味。时至今日,它只流传并风行于麟游地区,与许多古老美食一样,血条面也有着一段悠久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去乡间视察民情时,偶然发现血条面并青睐有加,才使得这道美味名声大噪,传承不衰。

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麟游人必做血条面,且家家户户都会做。面好吃,制作过程自然复杂。血条面,顾名思义,自然离不开血。山里巧厨娘麻利又能干,将新鲜温热的猪血加盐后反复搅拌,使血不再凝固,手法力道均来自长年累月练出的那一套不为外人轻易掌握的经验。接着,扯过干净的细纱网轻轻过滤,去除掉残留的杂质,至于猪血兑水的标准,无须上秤称量,分寸全在心中。

瓦盆里的精细麦面粉要用血水来搓拌,这也是考量手艺至关重要的环节,面搋得软硬程度、色泽浓淡如何,皆在一念之间。红色的面团饧上一两个钟头后,精彩一幕便要上演了:只见手执擀杖者快速而熟练地将一坨面推擀开来,且平展又均匀;提前备好的猪油涂抹在面饼上,既防止粘连,又平添柔韧。此刻,面的红,油的亮,交相映衬,让人不禁连连赞叹,看着都这么美,吃起来哪有不香的道理?

这时,将面卷成四五公分宽的条状,早就伺候在一旁的大刀利落精准地落下,一簇簇细面便堆在案板上了。这时帮忙的人会小心翼翼地将面托起来,整整齐齐摆放在蒸笼的箅子上,两层之间刷上一遍猪油,架起旺火烧锅,十几分钟后,灶膛间热气腾腾,香味袅袅,时间估算着差不多了,揭开笼盖,蒸熟的血条面就算“粉墨登场”了。

按捺不住诱惑的孩子们凑上来,叫嚷着要咥一碗干拌血条面,那可是温热鲜美的头一锅呐!娃们吃得嘴角流油,大人看得垂涎欲滴。

血条面地道不地道,浇汤颇为关键。“薄劲香、煎稀汪”是形容血条面的特点,前半句是概括面的特征,后半句则是对汤的要求。“煎”是指汤要煎和,汤温得高;“稀”是强调面少汤宽,容易出味,也就是人们平日所讲的“味道都在汤里”;“汪”字极具画面感,臊子要量足,肉丁不可或缺,有经验的师傅只需一勺上去,就能呈现一碗精彩: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

一般浇汤里,常取胡萝卜之红、豆角之绿、木耳之黑、豆腐之白,均切成小丁,炒成底菜,有些不嫌麻烦的细致人家,还会备一小块凉粉,也切成小方丁,汆进底菜里,热热闹闹,爽爽滑滑,更添一份口感上的情趣。漂菜则将鸡蛋摊成薄饼,切成菱形片,取蒜苗或韭菜少许切细,待捞面后,舀汤之前洒上,华丽尽显,妙不可言。

第一次去麟游时,文友再三叮嘱,不要吃饭,来了咱们就尝血条面。车在路上疾驰,内心不由心生顾虑,血做的面,焉能不腥?我向来鼻子尖、嘴刁、味觉灵,对入口的东西过度挑剔。亟待坐到了桌子上,一大碗红艳艳的血条面端上来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烈而美妙的爨香,我的哈喇子瞬间流了下来,管他同座有没有人瞅见,也顾不得体面与斯文,挑起筷子就吸溜开了……

几分钟的光景,面吃光,汤喝尽,陪同的祁兄乐呵呵地问我:“兄弟,咋样?能吃得惯不?”

我一边开心地拍着肚子,一边满足而惬意地回答:“太过瘾!以前咋不知道有这道美味呀,这血条面,简直绝了!”

回家后,我在市区散步转悠时也留意过,去省城开会学习时也找寻过,但却一无所获。似乎还真的印证了麟游友人调侃的戏言:“要吃实实在在的血条面,你还只能来我们麟游,这里的面,这里的血,这里的水,这里不曾中断过的烟火,再加上一辈子围着锅台转的乡亲,缺一不可哩!”

是啊,只有在麟游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才能烹制出一碗传承千载的特有美食,才能品尝到让人回味无穷的喷香血条面。□王英辉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