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文旅:身临其境“触摸”风景
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上,小朋友体验沉浸式数字流动博物馆。
新华社发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让观众打破与演员的边界,走进剧中世界;一个古色古香的街区,让人们“穿越”进入一段历史岁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体验经济兴起,沉浸式文旅成为关注热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游客在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近日,文旅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见平遥》《遇见大庸》等经典演出,各种类型的沉浸式项目成为文旅业态创新的标杆。“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沉浸式业态跑出了加速度,通过文旅资源、数字技术与空间创意的融合创新,促进了当地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说。
沉浸式文旅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有哪些特色?沉浸式业态对游客的吸引力体现在哪?未来沉浸式文旅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沉浸式演艺打破传统舞台边界
今年以来,文旅消费快速增长,演艺市场百花齐放,旅游演艺也重回大众视野。数据显示,今年2至4月,全国旅游演艺观演人次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间观演人数同比增长360%。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形式更多样、场景更丰富的沉浸式演艺频频火爆“出圈”。沉浸式演艺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或让观众在行进中通过和演员互动与舞台融为一体,或通过机械装置、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打造多维视听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
在山西,已演出十年的《又见平遥》仍然是旅游演艺作品中的经典,观众步行穿过迷宫般的多重空间,感受平遥古城故事的悲壮情怀;在贵州,实景演出《天酿》将数字新媒体技术与山水空间融合,演绎茅台酒文化的历史变迁……“交互体验感已成为当前消费者的重要需求,这让沉浸式演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不断创新、拓宽产业链,让观众在游戏互动中走进历史,感受精神洗礼。”黄科说。
“沉浸式演艺可增强商业联动,打造多维业态,以商业模式转变助推产业升级。通过打造文创周边产品,实现历史与现代旅游跨界联动,是流量变现、拥抱年轻消费者的极佳路径。”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沉浸式演艺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形成可循环的沉浸式生态圈,通过游客的参与与反馈促进演艺作品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沉浸式场景带来互动感十足的体验
“踏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如同走进了真实的盛唐长安。‘李白’带我们逛长安城,介绍各种小吃,工作人员和店家也都穿着唐制汉服,将氛围感拉满。”这几天,四川游客李悠在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对唐代历史文化产生了向往,便约上朋友来到西安。一路上,传统小吃、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唐乐歌舞演出尽显唐风古韵,还会偶遇诗人与你推敲诗句,“玄奘”负笈而行询问西行路向,带着一张“通关文牒”打卡盖章,如同梦回唐朝繁华的市井生活。
这个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题街区,自2022年4月开街以来就迅速成为“爆款”,火遍网络,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一年时间,我们已接待游客超200万人。”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告诉笔者,为了营造更真实的场景,他们请100多名手工匠人制作了8000多盏灯笼以及各种道具,春游百花、烟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节、上元节、中秋节……每个季节、每个节日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游客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近年来,很多城市将打造沉浸式街区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亮点,通过修缮老建筑、还原历史布景,将独特的建筑风格、地道的当地美食、传统的节庆表演展示出来,人文古韵和商业氛围融于一体,游客深入其间,不仅能满足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从过去单一地游览景区,到今天融入景区、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游客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年轻消费者不仅喜爱新奇、互动、体验,更愿意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这也进一步助推了沉浸式业态的火热。”邹林丰说。
沉浸式展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随着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博物馆、展览馆的展陈方式也与时俱进。不少展馆应用现代化展示技术进行创新,打造沉浸式展览,导览讲解、静物展示、文字介绍等传统模式被打破,声、光、电、影与实物结合,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走进“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可以一镜到底穿越17座运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商铺间感受不同运河城市古时的繁华。“文物与高科技融合,以裸眼3D的形式,以‘5G+VR’全景视角、多媒体互动、增强现实等技术,真实比例还原历史,展示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告诉笔者,对文化内容的深入理解是搭建真实鲜活场景的基础,声光电技术与展览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当信息技术和内容创意相遇,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表达,立体化多感官沉浸体验,更直观地将历史、知识、文化呈现出来。
“在旅游过程中,文博展览、历史遗迹等景点往往深奥枯燥,很难打动消费者。而沉浸式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让人文历史生动起来,让文物鲜活起来,让文化走进大众内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说。谈到沉浸式文旅未来的发展,曾博伟认为,要更注重故事化、特色化、互动化和深入化,“技术不是目的,优质内容传达的理念和精神更能感动游客。一味模仿很难有生命力,要通过创新、挖掘特色来体现差异化,创造更多优秀的沉浸式产品”。(鲁元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2023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上,小朋友体验沉浸式数字流动博物馆。
新华社发
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让观众打破与演员的边界,走进剧中世界;一个古色古香的街区,让人们“穿越”进入一段历史岁月……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体验经济兴起,沉浸式文旅成为关注热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游客在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近日,文旅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见平遥》《遇见大庸》等经典演出,各种类型的沉浸式项目成为文旅业态创新的标杆。“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沉浸式业态跑出了加速度,通过文旅资源、数字技术与空间创意的融合创新,促进了当地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说。
沉浸式文旅与传统旅游项目相比有哪些特色?沉浸式业态对游客的吸引力体现在哪?未来沉浸式文旅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沉浸式演艺打破传统舞台边界
今年以来,文旅消费快速增长,演艺市场百花齐放,旅游演艺也重回大众视野。数据显示,今年2至4月,全国旅游演艺观演人次比去年同期提升184%,“五一”期间观演人数同比增长360%。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形式更多样、场景更丰富的沉浸式演艺频频火爆“出圈”。沉浸式演艺打破了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或让观众在行进中通过和演员互动与舞台融为一体,或通过机械装置、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打造多维视听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
在山西,已演出十年的《又见平遥》仍然是旅游演艺作品中的经典,观众步行穿过迷宫般的多重空间,感受平遥古城故事的悲壮情怀;在贵州,实景演出《天酿》将数字新媒体技术与山水空间融合,演绎茅台酒文化的历史变迁……“交互体验感已成为当前消费者的重要需求,这让沉浸式演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不断创新、拓宽产业链,让观众在游戏互动中走进历史,感受精神洗礼。”黄科说。
“沉浸式演艺可增强商业联动,打造多维业态,以商业模式转变助推产业升级。通过打造文创周边产品,实现历史与现代旅游跨界联动,是流量变现、拥抱年轻消费者的极佳路径。”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表示,“沉浸式演艺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形成可循环的沉浸式生态圈,通过游客的参与与反馈促进演艺作品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沉浸式场景带来互动感十足的体验
“踏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如同走进了真实的盛唐长安。‘李白’带我们逛长安城,介绍各种小吃,工作人员和店家也都穿着唐制汉服,将氛围感拉满。”这几天,四川游客李悠在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后,对唐代历史文化产生了向往,便约上朋友来到西安。一路上,传统小吃、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唐乐歌舞演出尽显唐风古韵,还会偶遇诗人与你推敲诗句,“玄奘”负笈而行询问西行路向,带着一张“通关文牒”打卡盖章,如同梦回唐朝繁华的市井生活。
这个坐落在大唐不夜城的主题街区,自2022年4月开街以来就迅速成为“爆款”,火遍网络,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打卡。“一年时间,我们已接待游客超200万人。”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告诉笔者,为了营造更真实的场景,他们请100多名手工匠人制作了8000多盏灯笼以及各种道具,春游百花、烟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节、上元节、中秋节……每个季节、每个节日有不同的主题活动,游客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近年来,很多城市将打造沉浸式街区作为文旅产业发展亮点,通过修缮老建筑、还原历史布景,将独特的建筑风格、地道的当地美食、传统的节庆表演展示出来,人文古韵和商业氛围融于一体,游客深入其间,不仅能满足休闲、娱乐、社交等需求,也能更深入地读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从过去单一地游览景区,到今天融入景区、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游客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年轻消费者不仅喜爱新奇、互动、体验,更愿意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感受,这也进一步助推了沉浸式业态的火热。”邹林丰说。
沉浸式展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随着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博物馆、展览馆的展陈方式也与时俱进。不少展馆应用现代化展示技术进行创新,打造沉浸式展览,导览讲解、静物展示、文字介绍等传统模式被打破,声、光、电、影与实物结合,让文物和历史“活”起来。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走进“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可以一镜到底穿越17座运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商铺间感受不同运河城市古时的繁华。“文物与高科技融合,以裸眼3D的形式,以‘5G+VR’全景视角、多媒体互动、增强现实等技术,真实比例还原历史,展示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繁华景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告诉笔者,对文化内容的深入理解是搭建真实鲜活场景的基础,声光电技术与展览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当信息技术和内容创意相遇,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表达,立体化多感官沉浸体验,更直观地将历史、知识、文化呈现出来。
“在旅游过程中,文博展览、历史遗迹等景点往往深奥枯燥,很难打动消费者。而沉浸式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让人文历史生动起来,让文物鲜活起来,让文化走进大众内心。”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说。谈到沉浸式文旅未来的发展,曾博伟认为,要更注重故事化、特色化、互动化和深入化,“技术不是目的,优质内容传达的理念和精神更能感动游客。一味模仿很难有生命力,要通过创新、挖掘特色来体现差异化,创造更多优秀的沉浸式产品”。(鲁元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