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不果腹”到“吃出健康”
张林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民在从受压迫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的奋进道路上,对吃的追求有了从量到质的飞跃转变。书面语上,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矛盾转变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口语中,从奶奶口中的“食不果腹”到女儿嘴里的“吃出健康”,也可以真切感受到。
奶奶曾说过:“糠和野菜,就是最好的选择。”
小时候,父母为了一家7口的生活,白天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后,晚上经常到村子里的砖厂干活挣钱,我和哥哥、妹妹晚上则由奶奶照料。那时候,村子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空调,夏天晚上睡觉完全是靠奶奶手中的蒲扇和口中的故事。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堂,讲出的故事虽然没有童话故事般的细腻,但却饱含深意。
“你们不知道,奶奶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就去地主家熬活,因为太小,抢不到好活,只能给地主家的猪、骡子等拔点草。一大筐子草也换不来多少吃的,但是没办法,不干就一点吃的都没有,干这个虽然给的吃的少,但至少还有点。有时运气好点,负责收青草的长工会趁地主不注意,偷偷抓几把麸糠放到我的衣兜里,那心情就和你们现在过年一样,有好东西吃了。只要一出地主家的门,就开始一路小跑,怕被地主发现,手还要一直压在口袋上,生怕撒出来让别人看到后追到家里来。你们没有吃过用野菜和麸糠混在一起蒸的黑馍馍,在当时就是奶奶能吃到的最好的食物了。”
母亲说过:“红薯片是家常,窝窝头是稀罕,白面馒头是奢求。”
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生活不算富裕,中午饭不在食堂吃,母亲每天都会走很远的坡路,为我和妹妹送来可口的饭菜,卤面、麻食、麦饭等变换着一周不重样。在我和妹妹麻利地把饭往嘴里刨的时候,母亲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布袋,去食堂的餐桌上装那些不要的剩饭剩菜,每每都是满满一袋,在这样的收获面前,母亲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哎,现在的娃真是造孽,多好的粮食呀,就这么浪费了,以前闹年景,这得救活多少性命!”这基本上都快成母亲的口头禅了。“我上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你们姥爷就去下矿拉煤,每次回来都能背上一点山玉米。因此,我和你舅舅们就盼望着你姥爷能早点回来,这样就不用啃红薯片,能吃上窝窝头了。”“现在的娃每天都是在过年,我们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上一口白面馍,全家一年才能分到一斤油,炒菜的话无非就是用油刷子在锅底刷一下。”
女儿却说:“少盐多醋、少油多素,我们要吃出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收获季,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苦,吃的饭基本都是白里白外。而女儿则更像是生在了蜜罐里,蒸炒煎炸,味道由国内尝到了国外,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特别是同一种食材,可以吃到酸甜香辣不同口味。
“妈,你这菜里以后少放一点油,太腻了,油吃多了不好,容易长胖。还有,有空蒸一点玉米面馍吧,感觉那个挺好吃的。”“妈,以后咱们的晚饭尽可能做得简单一点,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早上吃得要像皇上,中午吃得要像平民,晚上吃得要像乞丐。”“爸,这家饭店的菜都吃过了,听说前面开了一家鲁菜馆,咱们去尝一下有名的葱爆海参吧。”“妈妈,你看我最近是不是胖了一点,这衣服咋穿起来有点紧。现在开始我要减肥,水煮白菜就是我的主食,这周末咱们去挖野菜吧,也改善一下生活。”
正是因为改革的福利,我避开了奶奶因食不果腹而不知该吃什么的窘境,避开了母亲期盼吃上窝窝头的无奈,而是幸运地能够“一日三白”,陪着女儿追求健康饮食。我有过思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真正强起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时候,我们的饮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继续向前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脚步也似乎变得更加稳重了。(陕钢集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张林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民在从受压迫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的奋进道路上,对吃的追求有了从量到质的飞跃转变。书面语上,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矛盾转变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口语中,从奶奶口中的“食不果腹”到女儿嘴里的“吃出健康”,也可以真切感受到。
奶奶曾说过:“糠和野菜,就是最好的选择。”
小时候,父母为了一家7口的生活,白天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后,晚上经常到村子里的砖厂干活挣钱,我和哥哥、妹妹晚上则由奶奶照料。那时候,村子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空调,夏天晚上睡觉完全是靠奶奶手中的蒲扇和口中的故事。奶奶没有上过一天学堂,讲出的故事虽然没有童话故事般的细腻,但却饱含深意。
“你们不知道,奶奶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就去地主家熬活,因为太小,抢不到好活,只能给地主家的猪、骡子等拔点草。一大筐子草也换不来多少吃的,但是没办法,不干就一点吃的都没有,干这个虽然给的吃的少,但至少还有点。有时运气好点,负责收青草的长工会趁地主不注意,偷偷抓几把麸糠放到我的衣兜里,那心情就和你们现在过年一样,有好东西吃了。只要一出地主家的门,就开始一路小跑,怕被地主发现,手还要一直压在口袋上,生怕撒出来让别人看到后追到家里来。你们没有吃过用野菜和麸糠混在一起蒸的黑馍馍,在当时就是奶奶能吃到的最好的食物了。”
母亲说过:“红薯片是家常,窝窝头是稀罕,白面馒头是奢求。”
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生活不算富裕,中午饭不在食堂吃,母亲每天都会走很远的坡路,为我和妹妹送来可口的饭菜,卤面、麻食、麦饭等变换着一周不重样。在我和妹妹麻利地把饭往嘴里刨的时候,母亲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布袋,去食堂的餐桌上装那些不要的剩饭剩菜,每每都是满满一袋,在这样的收获面前,母亲却始终高兴不起来。
“哎,现在的娃真是造孽,多好的粮食呀,就这么浪费了,以前闹年景,这得救活多少性命!”这基本上都快成母亲的口头禅了。“我上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你们姥爷就去下矿拉煤,每次回来都能背上一点山玉米。因此,我和你舅舅们就盼望着你姥爷能早点回来,这样就不用啃红薯片,能吃上窝窝头了。”“现在的娃每天都是在过年,我们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上一口白面馍,全家一年才能分到一斤油,炒菜的话无非就是用油刷子在锅底刷一下。”
女儿却说:“少盐多醋、少油多素,我们要吃出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收获季,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苦,吃的饭基本都是白里白外。而女儿则更像是生在了蜜罐里,蒸炒煎炸,味道由国内尝到了国外,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特别是同一种食材,可以吃到酸甜香辣不同口味。
“妈,你这菜里以后少放一点油,太腻了,油吃多了不好,容易长胖。还有,有空蒸一点玉米面馍吧,感觉那个挺好吃的。”“妈,以后咱们的晚饭尽可能做得简单一点,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早上吃得要像皇上,中午吃得要像平民,晚上吃得要像乞丐。”“爸,这家饭店的菜都吃过了,听说前面开了一家鲁菜馆,咱们去尝一下有名的葱爆海参吧。”“妈妈,你看我最近是不是胖了一点,这衣服咋穿起来有点紧。现在开始我要减肥,水煮白菜就是我的主食,这周末咱们去挖野菜吧,也改善一下生活。”
正是因为改革的福利,我避开了奶奶因食不果腹而不知该吃什么的窘境,避开了母亲期盼吃上窝窝头的无奈,而是幸运地能够“一日三白”,陪着女儿追求健康饮食。我有过思考,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真正强起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时候,我们的饮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继续向前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脚步也似乎变得更加稳重了。(陕钢集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