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03期:第02版 综合

探访新“桃花源”

——宝鸡市渭滨区加速推进文旅融合小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桃花源度假村工作人员展示手工扎染。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寥寥数百字,却让无数读者心生向往。9月27日,“精神的力量——把青春华章写在三秦大地上”网络传播活动媒体团来到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桃花源度假村。在这里,“桃花源”从古朴的书卷中走出,成为三秦大地上一处可视、可听、可感的田园栖居地。

隐居田园  在旅修中让心有所栖

桃花源度假村于2022年开工,以绿水青山为底色,旨在打造一站式农文旅度假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从生活美学到生命美学,人与自然在此相映成趣,谱写出一首万物有灵、静谧悠远的田园诗。

“桃花源度假村是利用龙凤山村集体闲置资产改造建设,当时我们引进桃花源度假村的初衷就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盘活现有资源,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乡村经济,切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石鼓镇党委副书记李宁介绍,项目建设理念是以山水自然为本,文化铸魂、旅游塑体,利用优地理优势让《桃花源记》照进现实。

曲径通幽处,可见山野营地,行走于阡陌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度假村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山谷景观、农业观光、乡野美食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山谷自然研学,合一旅修,农耕垂钓等方式满足旅客在生活学习、同频社交、修身养性、团体活动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要打造的是一处人们心目中所渴求的世外桃源,它是一种人文自然生活,也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平移。”桃花源度假村负责人闫馨元说,该度假村作为一片理想的“净土”,应具有文化的载体。在镇村紧抓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桃花源度假村将自身特有的文化融入了产业建设中,不断丰富度假村的内涵。

近年来,宝鸡市渭滨区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和“以文促旅、以旅兴商、商体联动”的工作思路,加速推进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区委、区政府规划并制定了渭滨区文旅产业提升方案、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启动了全域旅游“八个一”行动。政策的大力支持,使桃花源度假村的打造与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坚守初心  政企携手打造东方生活美学

“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要让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现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使人们能够接受它,并能够运用到自身所学。”闫馨元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华夏民族深厚的智慧与精神,以桃花源度假村为载体,团队正在探索能够彰显个人气质与文化底蕴的新美学。

“每逢周末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跟着木匠学习传统雕刻技艺。”闫馨元说,不仅如此,在桃花源度假村内,焚香、品茗、扎染等一系列传统活动与艺术,纷纷融入旅修体验中,打造出东方生活美学。

11年的文化深耕并非易事,从杭州到宝鸡,返乡创业的过程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困难。闫馨元说:“得益于渭滨区人民政府的扶持和指导,让我们有了许多与其他企业及地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的机会。”

在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及项目帮扶下,桃花源度假村的用水管道全部接通,公厕修建到位,排污管道铺设完成。镇村积极与周边群众沟通,初步计划流转10座民居发展民宿。在全区线上线下联动宣传中,桃花源度假村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入选“宝鸡户外十大露营基地”。

展望未来  以自然为主题实现产业融合

近年来,在《2023年渭滨区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工作计划》等政策指导下,桃花源度假村积极推动组建农业合作社,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一步步绘就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的新图景。

据闫馨元介绍,团队正在更精准地磨合每个项目的负责人,不断优化课程。以“自然”为主题,以确定目标客群为基础,孵化市场。根据客群的旅修目的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打磨课程、匹配导师,这是桃花源度假村的核心优势,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桃花源度假村不仅实地打造“人文自然生活”村庄,还致力于开创数字世界的“世外桃源”——通过线上平台联动实体店铺与会所,实现文化产业的无限扩张,使线上线下用户形成一个导流体系。未来,桃花源度假村将以“桃花源”为文化载体,走产业化道路,让村民共享数字红利。

坐落于村镇,发展于村镇,石鼓镇也将为桃花源度假村的发展谋篇布局。“下一步,我们计划带动桃花源度假村周边群众探索发展民宿,丰富游客体验感,不仅让游客‘进得来’,而且要‘留得住’,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石鼓样板。”李宁表示。

文/图  本报记者  兰增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