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块百年匾
□王雄文
我的家乡在终南山下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普通农民,家中几代人都以务农为生,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虽然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可一直延续着崇德向善的好家风。
从我记事起,常看到家中堂屋上方挂着一块两米多宽的牌匾,上书“恩德难忘”四个蓝色大字,并用碎金点缀,厚重刚健,雄浑大气。那时候年纪小,不知是啥意思,也不知道它的来历。后来听老人讲,那是一位受恩之人特意送来的,如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那是20世纪初,我太爷的母亲心地善良,收留了村中一名孤儿。孩子无爹无娘,高太奶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他体贴照顾,管吃管喝,冬有棉衣,夏有单衫,从不让他吃苦。一直抚养到成人之后,经人介绍,到秦渡镇一家木匠铺当了学徒,最后成家立业。这小伙叫王明新,为感念多年的养育之恩和对他的善德懿行,遂于1923年冬送了这块牌匾。
送匾那天,正是一个暖阳高照的日子,黑色的匾上缀着红绸子,显得格外喜庆。四个小伙抬着大匾走出秦渡镇南门,越过沣河,朝东南方向走了十五里地,才走到江村王家堡。在村口,他们放下牌匾,先放了一串鞭炮,引得街巷的人出来观看。我家人赶紧出来迎接,像是过喜事一样,举行了简短的挂匾仪式,并对来者进行了招待。
尽管这块匾是民间相赠,可也是家风的一种映照,是美德的一种褒奖。常言道:“百行善为先。”过去我奶奶常讲,做人要品行好,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见到穷人要帮助,不能欺。这普通的话里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这就是“善”。
20世纪50年代,我伯母娘家村里一名妇女患重病,丈夫远在湖南工作,临终留下一个男婴,这可急坏了孩子的父亲。无奈之下,他求助我伯母,看着可怜的孩子,伯母当即答应照管,且不需任何回报。就这样,孩子在我家长到12岁,才由父亲接走,在湖南上学工作。
后来有一位南方竹匠老人,编得一手竹器好活,白天走村串户,可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落脚点,常在别人屋檐下寄宿。我奶奶念起老人的困境,硬是挤出一间放柴禾的小屋来,让其居住,并在院中劈竹子、做竹器。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是最好的家风。到了我这辈,继承祖辈留下的家风已成为一种责任。我参军十多年,在部队一直秉承“爱国奉献,服务人民”的宗旨,热爱战友,助人为乐,做了许多公益事,部队为我记了三等功。我的妻子也坚持以善为本,保持乐善好施的家风,谁家有困难就去帮助,忙了东家忙西家。邻居的孩子放学回家,父母没下班,进不了屋,坐在门口等候,她就领进家中,给孩子做饭吃,待父母回来后再接走。我的家庭友善睦邻,还被单位和社区评为五好家庭。
好的家风是可以传承的,上辈人的言传身教,给家中注入了“善”的基因。我弟弟的儿子由部队转业后,在交警部门工作。去年一天,一位老人在路上行走,不小心摔倒在地,一时昏迷。情况危急,他报告领导后,立即驾车将老人送往西安就近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老人的家属深为感动,专程到交警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为此,单位对他进行了表彰。
今年国庆假期,我又回了趟老家,堂屋内那块百年老匾还静静地挂在那里,只是显得陈旧,有点斑斑驳驳,可它蕴藏的美德和爱心依然闪烁着光芒。
一块牌匾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颗善良的心,一块牌匾是一部书,记载着先辈们的高尚情怀。今天,我看着那块老匾,心中生出无限感慨。一百年来,那积德行善的贤德一直在流淌着,宽厚的基因一直在传承着,良好的家风一直在延续着,那块匾即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雄文
我的家乡在终南山下的一个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普通农民,家中几代人都以务农为生,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虽然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可一直延续着崇德向善的好家风。
从我记事起,常看到家中堂屋上方挂着一块两米多宽的牌匾,上书“恩德难忘”四个蓝色大字,并用碎金点缀,厚重刚健,雄浑大气。那时候年纪小,不知是啥意思,也不知道它的来历。后来听老人讲,那是一位受恩之人特意送来的,如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那是20世纪初,我太爷的母亲心地善良,收留了村中一名孤儿。孩子无爹无娘,高太奶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他体贴照顾,管吃管喝,冬有棉衣,夏有单衫,从不让他吃苦。一直抚养到成人之后,经人介绍,到秦渡镇一家木匠铺当了学徒,最后成家立业。这小伙叫王明新,为感念多年的养育之恩和对他的善德懿行,遂于1923年冬送了这块牌匾。
送匾那天,正是一个暖阳高照的日子,黑色的匾上缀着红绸子,显得格外喜庆。四个小伙抬着大匾走出秦渡镇南门,越过沣河,朝东南方向走了十五里地,才走到江村王家堡。在村口,他们放下牌匾,先放了一串鞭炮,引得街巷的人出来观看。我家人赶紧出来迎接,像是过喜事一样,举行了简短的挂匾仪式,并对来者进行了招待。
尽管这块匾是民间相赠,可也是家风的一种映照,是美德的一种褒奖。常言道:“百行善为先。”过去我奶奶常讲,做人要品行好,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见到穷人要帮助,不能欺。这普通的话里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这就是“善”。
20世纪50年代,我伯母娘家村里一名妇女患重病,丈夫远在湖南工作,临终留下一个男婴,这可急坏了孩子的父亲。无奈之下,他求助我伯母,看着可怜的孩子,伯母当即答应照管,且不需任何回报。就这样,孩子在我家长到12岁,才由父亲接走,在湖南上学工作。
后来有一位南方竹匠老人,编得一手竹器好活,白天走村串户,可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落脚点,常在别人屋檐下寄宿。我奶奶念起老人的困境,硬是挤出一间放柴禾的小屋来,让其居住,并在院中劈竹子、做竹器。这一住就是两年多。
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良是最好的家风。到了我这辈,继承祖辈留下的家风已成为一种责任。我参军十多年,在部队一直秉承“爱国奉献,服务人民”的宗旨,热爱战友,助人为乐,做了许多公益事,部队为我记了三等功。我的妻子也坚持以善为本,保持乐善好施的家风,谁家有困难就去帮助,忙了东家忙西家。邻居的孩子放学回家,父母没下班,进不了屋,坐在门口等候,她就领进家中,给孩子做饭吃,待父母回来后再接走。我的家庭友善睦邻,还被单位和社区评为五好家庭。
好的家风是可以传承的,上辈人的言传身教,给家中注入了“善”的基因。我弟弟的儿子由部队转业后,在交警部门工作。去年一天,一位老人在路上行走,不小心摔倒在地,一时昏迷。情况危急,他报告领导后,立即驾车将老人送往西安就近医院,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老人的家属深为感动,专程到交警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为此,单位对他进行了表彰。
今年国庆假期,我又回了趟老家,堂屋内那块百年老匾还静静地挂在那里,只是显得陈旧,有点斑斑驳驳,可它蕴藏的美德和爱心依然闪烁着光芒。
一块牌匾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颗善良的心,一块牌匾是一部书,记载着先辈们的高尚情怀。今天,我看着那块老匾,心中生出无限感慨。一百年来,那积德行善的贤德一直在流淌着,宽厚的基因一直在传承着,良好的家风一直在延续着,那块匾即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