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10期:第04版 读书

为民间手艺人立传

——浅析蒋典军诗歌集《百年守艺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叶柏成

印象中,蒋典军先生是一个性格内敛、行事低调、不善张扬、涵养深厚的人。然而,当我一次又一次研读他诗歌作品的时候,我发现他藏匿的情愫却在他的诗歌中彰显无遗。在他的诗歌集《百年守艺人》中,这情愫或汹涌澎湃,尽情挥洒;或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诗句中充盈着浓烈的生活诗情诗味。正如诗人臧克家先生曾说过:这“诗味”种种,是诗把深切的生活经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浓烈而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酝酿、熔炼而成。的确,蒋典军先生的诗歌就是这样。贯穿作品始终的是他有棱有角、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爱憎分明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是他热爱生活、发现生活,善于挖掘生活底层人物的精气神,并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劳动者的尊重与歌赞。

从他款款行走,浅吟低唱,长长短短的诗句里,那些走远的乡村技艺,那些铁匠、木匠、石匠、篾匠等熟悉而亲切的身影,正踽踽独行在岁月深处,季节的风雨吹打着他们的脸庞,皱纹里刻下他们深深浅浅、阡陌纵横的疲惫与磨难。蒋典军先生用他饱含深情的笔墨,把那些生活在乡间平凡而普通的手艺人,那些用一门技艺养活一家人生计、甚至几代人生计的匠人,给予了充分理解,无限的祈祷与深情的祝福。

“行走在乡间/那张弓比山路还弯/你背后的路/是村庄/抽出来的一根牵挂/一家老小/托嘱给一张木弓/柴米油盐/紧绷在一根牛皮弦上……让棉团在皮弦上跳舞/跳成一朵花/开在冬天的被窝……”这是蒋典军先生在描写行走在山间小径中一位《弹花匠》的诗行。很显然,诗人对弹棉花的匠人的生活习性和劳作过程是非常熟悉的。诗人通过抽象、形象的长长短短的诗行,让这位朴素而勤劳的匠人,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弹棉花这种枯燥而又单调的劳作过程,抒写得神采飞扬,富有情趣。发现生活,细心地观察生活中人物的细节,在诗人蒋典军的诗歌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信手拈来,比比皆是。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领悟深邃而扎实。

在生活旮旯处,在宽窄不一的、长长的大街小巷中,在高高低低的屋檐下,在灰瓦土黄色的墙角边,蹲坐着一个个修伞匠。请看他的诗歌《修伞匠》:“伞杆是雨中/努力向上的/一根骨头/撑起油纸塑料布匹/缝制的彩云/水,爬到半空倒下/叫雨/雨在下落之前/伞,借走了它的翅膀……”蒋典军把修伞匠为生计所迫,带来的辛苦劳累,漫长难熬的等待,以及雨伞这种司空见惯的生活工具,给予人们遮风避雨的意义,写得形象传神,入木三分,无不叫人感叹,再三品味。

水,爬到半空叫雨,雨在下落之前,伞,借走了它的翅膀,用一个“爬”字,一个“借走”为一种动态词,把雨水形成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把雨伞抵挡雨水的肆虐、浇淋写得巧妙而婉转,不拘泥,不坚硬,诗意妖娆,余音袅袅。把伞和雨水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且写得如此这般的神形兼备,无不叫人拍手称快。整首诗歌在描写修伞匠细节的词语运用上,做到了分寸把握恰到好处,动词拿捏得十分精准。

蒋典军先生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历,有着在乡村栉风沐雨的生活,酸甜苦辣的阅历。他与乡村、与父老乡亲有着剪不断理还乱,浓稠得化不开、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和情愫牵挂。因此,他的诗歌作品,绝不是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臆造出来的。他的诗歌有着自然通畅,硬朗富含哲理的意境;营造的淳朴原汁原味的滋味;散发出一缕缕淡淡幽香的诗歌氛围与动静相宜的意象组合。这都是诗人在对渐渐走远的、身怀养家糊口技艺匠人的多次走访交谈中,从他们的行为艺术里,提炼出中国手艺人身上散发的技艺魅力。还有这个群体坚强面对生活乐观向上的阳光态度,勤劳执着的脾性,惊艳绝伦的精神概括,是从手艺匠人血液里吸收的健康营养,又一次升华过滤,又一次炫目的高光折射。

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诗歌《铁匠》:“铁匠的生活,铁铺里的空间/都填满了音乐/在硬的心事/放在砧板上一顿饱锤/就成了器……使出一身的力气/口传心授/淬炼锋利的技艺/从没想过/去伤仁义。”二十几行长短的诗句,将铁匠工作的场景写得叮当作响、火星四射,充满情调。我的耳畔仿佛又一次响起,那高举头顶的大铁锤,重重砸向烧得通红的毛铁上的景象,铿锵之声,震人耳鼓,嗡嗡作响。诗作一语双关,道出了人只有通过千锤百炼,吃苦耐劳,方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道理。

“攥紧刀把/篾刀领着阳光/走进竹子内心/破解笋的密码/修饰每一个竹节的孤独……子孙将篾器藏进博物馆/你双手摁膝/最后一次立起来/传承竹的耿直和挺拔……”阳光引路,篾刀咔嚓咔嚓地划过青青地标致修长的竹子,像一个个乖乖听话的孩子,在篾刀娴熟地破解中,变成宽窄不一,宛如面条似的篾片。这是蒋典军先生用他的诗歌作品《篾匠》,为我们徐徐拉开的一幅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温馨感人的农家画面。这画面亲切得让人情不自禁地呼唤着自己已故的亲人。那亲人是我逝去的银发皓髯的舅爷,他曾是一位任河两岸远近闻名的篾匠。蒋典军用他的诗歌,让篾匠再次复活,那远去的篾匠像一根竹子一样耿直而挺拔,无论何时何地,都腰杆挺直坦荡做人。

蒋典军先生用他独有的诗歌语言,用精准到位的抒写技巧,用丰厚的生活经验和与手艺匠人深入采访的细致过程,成就了他为非物质传承匠人描绘出一幅幅肖像。这些肖像通过一个画面、一个侧影、一个片段、一次回眸,让匠人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画出了他们负重前行的背影,画出了他们面对蹉跎岁月坚毅柔韧的目光;画出了他们做人的硬气、底气与灵魂的元气。品读蒋典军的诗歌,我们无不对这群活跃在诗行中的中国匠人感佩有加,肃然起敬!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