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天汉大地上
——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文明
今年67岁的张文明已退休6年,可他仍钟爱着他的事业,40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在天汉大地上做实验搞研究,乐此不疲“追梦”。每每提起水稻提质增效、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管理等农技工作,他总能如数家珍,他说:“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该不忘初心,扎根田间。”
让农民兄弟吃饱饭
1982年,当时的汉中地委决定在浅山丘陵区建立农业示范基地,专门研究浅山丘陵区农业发展问题,帮助土地承包到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毕业分配工作刚一个月的张文明,就这样一头扎进了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南郑县黄官区塘口公社。
这个公社的安子坝村四组“绵竹窝”52亩水稻,连续3年颗粒无收。张文明和同事在首次调研时,3家农户掏空家底给他们做了一顿有面片、大米和几个土豆干菜的大杂烩,而农民兄弟的碗里却只有干菜和土豆……看到此,他下定决心要让这里的农民吃上大米饭、吃饱饭。经过调研论证,他立即到留坝、宁强引进适宜高山种植的粳稻新品种“粳7608”和“粳7609”,经过他的科学指导,52亩水稻当年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并建成了水稻两段育秧温室。为了表示感谢,“绵竹窝”的农民兄弟要给张文明塑像,他硬是拒绝了。在塘口公社3年,张文明通过调研不断发现生产当中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全国第一个水稻两段育秧温室在塘口诞生,为杂交稻的推广和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
从业40年来,张文明致力研究水稻品种和制种技术,不断破解难题。他主导推广的水稻“三两法”栽培技术获得陕西省农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参与完成的《优质米生态气候区划》获农业部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退而不休取经传经
2017年6月,张文明退休,刚好赶上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行动,他总想再发挥点余热。张文明认为,贫困户大多集中在生产条件差的山区,单靠粮油生产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而依托汉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中蜂养殖业、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业则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一条捷径。
尽管中蜂养殖、食用菌等行业张文明从未涉猎,但为了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他又走村入户做调查,向种植大户学经验,并深入40多家养蜂场拜蜂农为师积累养蜂经验,6年来他先后在11个县区讲授中蜂养殖技术179场。
为了掌握附子生产先进技术,他自费到四川江油取经,帮农户改进技术。为了学习天麻种植技术,他先后到宁强、略阳、留坝、勉县、镇巴拜麻农为师,虚心向省内外专家求教。回来后,他反复做天麻的不同种植试验,终于掌握了生产技术关键。为了掌握生姜栽培技术和病害防控技术,他更是反复实践,现在已掌握生姜亩产3000公斤的生产技术。
退休6年来,张文明先后在有关村镇开展培训授课428场次,培训农民20000余人次。为农业科技人员和致富带头人讲课87场次,受训达5000余人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21年6月,张文明作为振兴乡村公司的智库专家,承担起了汉中优质水稻、汉中优质油菜、汉中特色蔬菜、汉中特色薯类、汉中特色食用菌、汉中特色蚕桑、汉中特色魔芋七个特色农产品的规划设计任务。历时一年时间,他查阅资料,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到县区镇村企业座谈,圆满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并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验收,颁布实施后还申报了陕西省科技成果登记。
稻渔综合种养是汉中近几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2020年开始,张文明自费到23个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行调研,梳理出9条应对措施,他建议汉中市农业干部学校对基层农技员和职业农民分别开办“稻渔综合种养”培训班,并主动担任授课老师,在培训班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逐条提出针对性措施。课后,他又到多个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行培训指导。
2021年,汉中市成立“人才池”,他被聘为入池专家。2022年,他又被汉中市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专家委员会专家。尽管已退休多年,无论区域内哪个地方农业生产上出现技术问题,张文明知道后都会赶到现场帮助分析解决,作为一名农技专家,他退而不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成宝华 李一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今年67岁的张文明已退休6年,可他仍钟爱着他的事业,40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在天汉大地上做实验搞研究,乐此不疲“追梦”。每每提起水稻提质增效、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管理等农技工作,他总能如数家珍,他说:“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应该不忘初心,扎根田间。”
让农民兄弟吃饱饭
1982年,当时的汉中地委决定在浅山丘陵区建立农业示范基地,专门研究浅山丘陵区农业发展问题,帮助土地承包到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毕业分配工作刚一个月的张文明,就这样一头扎进了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南郑县黄官区塘口公社。
这个公社的安子坝村四组“绵竹窝”52亩水稻,连续3年颗粒无收。张文明和同事在首次调研时,3家农户掏空家底给他们做了一顿有面片、大米和几个土豆干菜的大杂烩,而农民兄弟的碗里却只有干菜和土豆……看到此,他下定决心要让这里的农民吃上大米饭、吃饱饭。经过调研论证,他立即到留坝、宁强引进适宜高山种植的粳稻新品种“粳7608”和“粳7609”,经过他的科学指导,52亩水稻当年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并建成了水稻两段育秧温室。为了表示感谢,“绵竹窝”的农民兄弟要给张文明塑像,他硬是拒绝了。在塘口公社3年,张文明通过调研不断发现生产当中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全国第一个水稻两段育秧温室在塘口诞生,为杂交稻的推广和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
从业40年来,张文明致力研究水稻品种和制种技术,不断破解难题。他主导推广的水稻“三两法”栽培技术获得陕西省农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参与完成的《优质米生态气候区划》获农业部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退而不休取经传经
2017年6月,张文明退休,刚好赶上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行动,他总想再发挥点余热。张文明认为,贫困户大多集中在生产条件差的山区,单靠粮油生产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而依托汉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中蜂养殖业、食用菌、中药材等种植业则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一条捷径。
尽管中蜂养殖、食用菌等行业张文明从未涉猎,但为了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他又走村入户做调查,向种植大户学经验,并深入40多家养蜂场拜蜂农为师积累养蜂经验,6年来他先后在11个县区讲授中蜂养殖技术179场。
为了掌握附子生产先进技术,他自费到四川江油取经,帮农户改进技术。为了学习天麻种植技术,他先后到宁强、略阳、留坝、勉县、镇巴拜麻农为师,虚心向省内外专家求教。回来后,他反复做天麻的不同种植试验,终于掌握了生产技术关键。为了掌握生姜栽培技术和病害防控技术,他更是反复实践,现在已掌握生姜亩产3000公斤的生产技术。
退休6年来,张文明先后在有关村镇开展培训授课428场次,培训农民20000余人次。为农业科技人员和致富带头人讲课87场次,受训达5000余人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21年6月,张文明作为振兴乡村公司的智库专家,承担起了汉中优质水稻、汉中优质油菜、汉中特色蔬菜、汉中特色薯类、汉中特色食用菌、汉中特色蚕桑、汉中特色魔芋七个特色农产品的规划设计任务。历时一年时间,他查阅资料,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到县区镇村企业座谈,圆满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并通过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验收,颁布实施后还申报了陕西省科技成果登记。
稻渔综合种养是汉中近几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2020年开始,张文明自费到23个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行调研,梳理出9条应对措施,他建议汉中市农业干部学校对基层农技员和职业农民分别开办“稻渔综合种养”培训班,并主动担任授课老师,在培训班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逐条提出针对性措施。课后,他又到多个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行培训指导。
2021年,汉中市成立“人才池”,他被聘为入池专家。2022年,他又被汉中市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专家委员会专家。尽管已退休多年,无论区域内哪个地方农业生产上出现技术问题,张文明知道后都会赶到现场帮助分析解决,作为一名农技专家,他退而不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成宝华 李一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