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脚下是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墙,远眺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俯瞰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已无数次登上西安城墙的讲解员马潘,仍不住感慨:“城墙见证了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参与了地方发展与时俱进。”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陕西,古老与现代贯通,厚重与时尚相融,以丰富多姿的样貌呈现于世。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厚植文化根基,勇立发展潮头,陕西不断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文化建设体系,一幅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在三秦大地铺展。
以文兴业 赋予发展新动能
来到西安,巴西青年安安时常身着传统汉服,漫步于现代城市的街头。这般“穿越”的奇妙感受令他着迷。
周礼秦制、唐风汉韵。古今交融之地,传统亦是时尚。以文兴业,气象万千——
西安大唐不夜城,从写满诗词的灯饰下穿行,与唐装“仕女”擦肩而过,“李白”正于灯火阑珊处邀游客吟诗作对。走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恍若梦回大唐,数十台唐文化主题演艺一步一景。历史文化融入主题演艺,文旅消费活力激增。
秦巴山区,藤蔓、竹条在非遗传承人翻飞的手指间变成精致箱包,销往海内外。昔日山里人的小买卖,如今变身大产业,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技艺年产值过亿元。
巍巍宝塔山下,“小小讲解员”童声嘹亮,讲述延安时期峥嵘岁月。中秋国庆假期,445处革命旧址游人如织,红色舞台剧一票难求。
陕西富集的文化资源正转化为发展优势。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8609.7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83.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57%、109.37%。
“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赓续文脉中不断探索文化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宁说。
见微知著。“对于一家内容创作的科技公司而言,文化是不竭的灵感源泉。”站在写字楼远眺大雁塔,西安雷霆创享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彤磊有感而发。这家坐落于西安曲江新区的初创文化科技公司,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不到5年时间,实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昔日文人墨客流连的曲江池畔,一个现代文化产业高地正在崛起。西安曲江新区加速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挖掘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更新文化产业门类。”西安曲江新区党工委委员寇雅玲说。
今年上半年,陕西1630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3.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锚定万亿级文旅产业目标,陕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数字赋能、金融支撑,助推文旅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以文惠民 精神富足增进民生福祉
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里,村民们换上行头,烧灶头、推碾子,把“农耕记忆”变成致富资源。原生态实景演艺《高高山上一头牛》7年间演出1300余场,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
600多公里外,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乡土变为艺术空间,田野化为展演现场,交响乐、秦腔、戏剧,接续响彻田间。农民丰收后的笑脸被绘入主题壁画,废弃的秸秆组成大地画幅。
在转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中,老百姓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陕西省文化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孙辉说,通过兴建场馆、聚集文艺人才、创新组织服务形式,推动文化惠民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兴文化”的转变。
267座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60余项文物数字化项目和143家博物馆数字化网络虚拟馆上线运行……得益于一系列惠民举措,在陕西,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精神滋养渐成潮流。
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话剧《路遥》正在进行第四轮巡演;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延水谣》今年9月首演;陕北民歌博物馆里,一首首曲调唱出表里山河……透过一部部作品,时代风貌得以淋漓表达。
“80多年前文艺工作者集聚延安,‘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如今《延水谣》等作品展现文艺与信仰的力量。”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
西安市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在秦岭山下喝咖啡、在麦田里听音乐会成为乡村生活的新常态,文化魅力已然变成发展动力。
以文架桥 根植文脉联接世界
千百年来,始于长安城的古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见证文明交融。而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陕西正以文化为纽带,以开放、包容之姿拥抱世界。
联合考古延展千年丝路情。从2009年起,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带领团队多次往返于丝路古道,与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发现重要文化遗存,唤醒了丝路沿线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
今年4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西安成立,各方将围绕“人类探源”“文明起源”“丝绸之路”等主题实施合作考古,挖掘亚洲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愈发紧密。
旅游合作创造共赢新机遇。今年4月29日,33人旅行团从西安出发飞往乌兹别克斯坦。自此,每周都有三四个旅行团从西安和成都前往中亚。
“旅游合作已不局限于线路考察推介和互送游客,中亚国家的同仁希望与我们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服务质量提升、中文导游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陕西旅游集团副总经理赵月望说。
人文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桥梁。“西安多元文化交融。”克罗地亚知名演员和制片人维托米拉·隆查尔说。2016年,她和丈夫伊维萨·西米奇选择在西安生活,并在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展现真实的中国。
从外国人到外企,再到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以文化人、以文会友的陕西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陕西国际友城遍布全球五大洲41个国家,数量达108个。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轮番登场……
今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中,中方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各相关方将积极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启动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等,一幅文明互鉴的多彩图景已然绘就。
泱泱华夏,亘古江河;楮墨流辉,万里同风。古丝路起点正将新时代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陈晨 蔡馨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脚下是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墙,远眺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俯瞰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已无数次登上西安城墙的讲解员马潘,仍不住感慨:“城墙见证了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参与了地方发展与时俱进。”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陕西,古老与现代贯通,厚重与时尚相融,以丰富多姿的样貌呈现于世。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厚植文化根基,勇立发展潮头,陕西不断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文化建设体系,一幅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在三秦大地铺展。
以文兴业 赋予发展新动能
来到西安,巴西青年安安时常身着传统汉服,漫步于现代城市的街头。这般“穿越”的奇妙感受令他着迷。
周礼秦制、唐风汉韵。古今交融之地,传统亦是时尚。以文兴业,气象万千——
西安大唐不夜城,从写满诗词的灯饰下穿行,与唐装“仕女”擦肩而过,“李白”正于灯火阑珊处邀游客吟诗作对。走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恍若梦回大唐,数十台唐文化主题演艺一步一景。历史文化融入主题演艺,文旅消费活力激增。
秦巴山区,藤蔓、竹条在非遗传承人翻飞的手指间变成精致箱包,销往海内外。昔日山里人的小买卖,如今变身大产业,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技艺年产值过亿元。
巍巍宝塔山下,“小小讲解员”童声嘹亮,讲述延安时期峥嵘岁月。中秋国庆假期,445处革命旧址游人如织,红色舞台剧一票难求。
陕西富集的文化资源正转化为发展优势。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8609.7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283.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57%、109.37%。
“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赓续文脉中不断探索文化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宁说。
见微知著。“对于一家内容创作的科技公司而言,文化是不竭的灵感源泉。”站在写字楼远眺大雁塔,西安雷霆创享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彤磊有感而发。这家坐落于西安曲江新区的初创文化科技公司,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不到5年时间,实现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昔日文人墨客流连的曲江池畔,一个现代文化产业高地正在崛起。西安曲江新区加速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挖掘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更新文化产业门类。”西安曲江新区党工委委员寇雅玲说。
今年上半年,陕西1630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3.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锚定万亿级文旅产业目标,陕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数字赋能、金融支撑,助推文旅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以文惠民 精神富足增进民生福祉
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里,村民们换上行头,烧灶头、推碾子,把“农耕记忆”变成致富资源。原生态实景演艺《高高山上一头牛》7年间演出1300余场,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
600多公里外,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乡土变为艺术空间,田野化为展演现场,交响乐、秦腔、戏剧,接续响彻田间。农民丰收后的笑脸被绘入主题壁画,废弃的秸秆组成大地画幅。
在转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中,老百姓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陕西省文化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孙辉说,通过兴建场馆、聚集文艺人才、创新组织服务形式,推动文化惠民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兴文化”的转变。
267座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60余项文物数字化项目和143家博物馆数字化网络虚拟馆上线运行……得益于一系列惠民举措,在陕西,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精神滋养渐成潮流。
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话剧《路遥》正在进行第四轮巡演;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延水谣》今年9月首演;陕北民歌博物馆里,一首首曲调唱出表里山河……透过一部部作品,时代风貌得以淋漓表达。
“80多年前文艺工作者集聚延安,‘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如今《延水谣》等作品展现文艺与信仰的力量。”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
西安市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在秦岭山下喝咖啡、在麦田里听音乐会成为乡村生活的新常态,文化魅力已然变成发展动力。
以文架桥 根植文脉联接世界
千百年来,始于长安城的古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见证文明交融。而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陕西正以文化为纽带,以开放、包容之姿拥抱世界。
联合考古延展千年丝路情。从2009年起,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带领团队多次往返于丝路古道,与中亚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发现重要文化遗存,唤醒了丝路沿线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
今年4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西安成立,各方将围绕“人类探源”“文明起源”“丝绸之路”等主题实施合作考古,挖掘亚洲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愈发紧密。
旅游合作创造共赢新机遇。今年4月29日,33人旅行团从西安出发飞往乌兹别克斯坦。自此,每周都有三四个旅行团从西安和成都前往中亚。
“旅游合作已不局限于线路考察推介和互送游客,中亚国家的同仁希望与我们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服务质量提升、中文导游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陕西旅游集团副总经理赵月望说。
人文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桥梁。“西安多元文化交融。”克罗地亚知名演员和制片人维托米拉·隆查尔说。2016年,她和丈夫伊维萨·西米奇选择在西安生活,并在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展现真实的中国。
从外国人到外企,再到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以文化人、以文会友的陕西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陕西国际友城遍布全球五大洲41个国家,数量达108个。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轮番登场……
今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中,中方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各相关方将积极推动互设文化中心、启动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等,一幅文明互鉴的多彩图景已然绘就。
泱泱华夏,亘古江河;楮墨流辉,万里同风。古丝路起点正将新时代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
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陈晨 蔡馨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