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19期:第02版 综合

让三秦大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省政协“推动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界别协商座谈会小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三秦大地有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曲、陕西演艺、陕北民歌、长安画派等文化品牌,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的鲜明特色。如何推动陕西文化品牌建设,形成更多地方特色品牌,让三秦大地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10月25日,省政协召开“推动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界别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聚焦主题,建言献策。

构建地方戏传承模式

打造国际影响特色品牌

我省现有本土戏曲剧种22个,其中秦腔、同州梆子、汉调二黄等11个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我省戏曲面临着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群众基础持续减弱、人才紧缺后继无人等问题亟待解决。

“完善基础资料、推进精品创作、开发数字场景、加强创新转化、优化人才支撑。”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员会秘书长宋杨表示,应积极探索构建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陕西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他建议,出版《陕西戏曲全书》《陕西戏曲研究》一批大型系列丛书,形成系列经典戏曲研究品牌。推进精品创作,打造一批由新排剧目与传统剧目新旧交融、相互促进的陕西地方戏曲剧目品牌。依托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展戏曲微剧目、微选段等适合群众文化消费喜好的数字化戏曲作品。推进戏曲与影视、动漫等其他陕西代表性文化品牌的融合,推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在中小学设立地方戏曲通识课程、戏曲选修课,不断提升青少年对于戏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戏曲素养。

繁荣“陕派小剧场”

让话剧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话剧《白鹿原》《长安第二碗》《平凡的世界》等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走出陕西,在全国既有奖杯又有口碑,形成了独特的“陕派话剧”现象,成为陕西文化又一新的标志性符号。

“在繁荣发展大型舞台戏剧的同时,着眼于符合文化市场消费需求的小型舞台剧(小剧场话剧),是当下推动文化产品消费的又一路径。”民进陕西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仝斌说,小剧场话剧具有生活气息浓郁、大众化气质鲜明的特点,更容易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更容易走入寻常百姓家。

基于现有小剧场话剧产量少、场次少,难以满足当前文化市场需求的状况,仝斌建议,充分挖掘利用陕西独特的文化资源,探索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新样态,打造“陕派小剧场”品牌,形成以“小”见“大”的文化产业链,促进陕西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保护地方民间音乐

让“秦派民乐”唱得更响

就民间音乐而言,陕西有两大优势:一是西安鼓乐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以“古”为主要标志的所有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和民间戏曲、曲艺音乐等)。与诗歌、散文、戏剧相比,其音乐文化具有“古”“特”“广”“深”的属性,为其他各省所不及。

“保护发展秦域地方民间音乐,对我省深挖民间艺术潜力、张扬艺术个性、繁荣演艺艺术创作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仍存在已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资料丢失损坏等情况。”省政协文史委人才库特聘专家、文化学者、研究员雷达建议,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收集整理未编入国家卷的所有民间音乐资料,编辑出版《陕西民间音乐大全》丛书。

省政协人才库特聘专家党红岩建议,陕西要打造“秦派民乐”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加大文旅惠民演出支持力度,让更多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平“秦派民乐”音乐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擦亮唯一流派品牌

传承长安画派精神

不断依托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使其“活”起来,形成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是“长安画派”需要探索的路径。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长安画派”以其鲜明的革命性、人民性、创新性和地域性艺术特征,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唯一绘画流派。

但在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看来,制约长安画派品牌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认知分歧、人才梯队断层、影响力不足等。他提出,大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可以借助西部影视优势,探索影视项目与长安画派融合发展,通过拍摄纪录片、影视作品,客观还原长安画派历史,更好传承长安画派精神。”

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