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关中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学者,其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著作。
顾炎武一生曾经四次入关。此关是指潼关,潼关北临黄河,南踞秦岭,杜甫曾有“窄狭容单车”的诗句来形容此关之险要。进入此关,便是辽阔而富饶的关中平原。
顾炎武晚年,在太华山下借重挚友王弘撰以定居,其理由,顾炎武在给《三侄书》里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再说,“然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秦地关中文化氛围好,尊师重道,这里的地理位置也好,不但“绾毂关、河之口”,各路消息灵通,而且是“三秦要道,八省之衢”,出潼关,便至中原;越秦岭,南下江淮;出萧关,出至荒漠,西别大散关,路通西域,再说果真“有警”,也能够立即入山避匿,此地在顾炎武看来,确实乃理想的“将筑山居老焉”之地。
第一次入关
顾炎武首次入关是康熙二年(1663)。进入潼关,踏上秦土,他心情格外爽朗,以历史与地理学家的眼光打量此关,有诗云:
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亭林诗集》卷四
潼关在太华山东约四十里,关在县城东南(今潼关县城之北),倨山临河,《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康熙年间,学者杨端所编撰的《潼关志》云:“关之南秦岭雄峙,东南有禁谷之险,禁谷南设十二连城以防秦岭诸谷,北有洛、渭川会黄河,抱关南下;西则华岳三峰耸还诸山,高出云霄”,又谓《山海关志》:“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势壮三辅门而扼九州之地”。潼关是历代兵家长争之地,周武王自潼关“出于河”,率大军与商的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决战;东汉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之战(今潼关县博物馆藏有马超刺曹操误中的古槐);唐安史之乱哥舒翰兵败安禄山的潼关之役。顾炎武在诗中,说“奉诏东征苦仓卒”是指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官兵连战潼关的史实,直言明廷不应该逼孙传庭仓卒间出征,以致潼关之败,遂有“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的感叹。
顾炎武登上名闻天下的西岳,诗情焕发,写有《华山》诗云:四序乘金气,三峰压大河。巨灵雄赑屃,白帝俨巍峨。地劣窥天井,云深拜斗阿。夕岚开翠巘,初月上青柯。欲摘星辰堕,还虞虎豹诃。正冠朝殿阖,持杖叱羲和。势扼双崤壮,功从驷伐多。未归桃塞马,终负鲁阳戈。山鬼知秦帝,蛮王属赵佗。出关收楚魏,浮水下江沱。老尚思三辅,愁仍续《九歌》。唯应王景略,岁晚一来过。
——《亭林诗集》卷四
这首诗,由下而上,由夕而夜,极状太华山之高峻,高古典雅,继写华阴古迹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用典极为精当。顾炎武下山后,专程前往华山北麓距离华阴县城不远的潜村,访问称誉四方的关中学者王弘撰,从此相定交。此次相见,匆匆而别,顾炎武继续西游,途中,过游骊山,依然有诗,云:长安东去是骊山,上有高台下有泉。前有幽王后秦始,覆车在昔良难纪。华清宫殿又何人,至今流恨池中水。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亦有英君御区宇,终日忧勤思下土。贤妃助内咏鸡鸣,节俭躬行迈往古。一朝大运合崩颓,三宫九市横豺虎。玄宗西幸路仍迷,宜臼东迁事还沮。我来骊山中哽咽,四顾徬徨无可语。伤今吊古怀坎轲,呜呼其奈骊山何。
——《亭林诗集》卷四
骊山,在今临潼县东南,与蓝田县之蓝田山相连,古骊戎居之,故名“骊山”。有意思的是,骊山见证了古代历史,西周幽王末,犬戎入寇,杀幽王于此山下,秦始皇建阁道于骊山,死后葬之此山北侧。山上有温泉,名“华清池”,唐玄宗建华清宫,率杨贵妃浴于此,而安禄山之乱……这首古风诗,怀古吊今,无限感慨,尤其是提出“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的观点,令人深长思之。古来亡国之君,或因为庸懦,或因为荒淫,而明思宗呢?《明史》之《烈帝庄纪》之《赞曰》说:“在位十有七年,不尔声色,忧勤惕厉,殚心治理”,然而,仍然不免亡国,故顾炎武有此质疑之句。后四句,可见其心声。顾炎武乃明之遗民,深恋故国,终生不渝,令人敬佩不已。
顾炎武至长安后,继续西行至楼观,每到一处,必有诗作,留有《长安》《楼观》《乾陵》等诗,其中的《关中杂诗》四首,云:
其一
文史生涯拙,关河岁月劳。幽情便水竹,逸韵老蓬蒿。
独雁飞常迅,寒鸡宿愈高。一窥西华顶,天下小秋毫。
其二
皇汉山樊久,兴唐洞壑馀。空嗟衣剑灭,但识水烟疏。
寥落三都赋,栖迟万卷书。西京多健作,傥有似相如。
其三
谷口耕畬少,金门待诏多。时清尊笔札,吾道失弦歌。
夜月辞鸡树,秋风下雀罗。尚留园绮迹,终古重山阿。
其四
徂谢良朋尽,雕伤节士空。延陵虚宝剑,中散绝丝桐。
名誉荪兰并,文章日月同。今宵开敝箧,犹是旧华风。
——《亭林诗集》卷五
这些诗,一是反映了关中的名胜古迹,二是吊古喻今,寄意深远。
顾炎武游历了关中各地景观之后又折返至长安东北方向的富平,李因笃此时已经由代州归家,静候顾炎武的到来。八月的天气,正是明月山下辽阔平原的美好季节,想来在李因笃家,顾炎武不仅暂歇旅途之累,而且品尝李家精心举办的关中“秦馔”,必定留下深刻的味觉记忆吧。之后,顾炎武告别了李因笃,乘着秋凉,游历乾州。乾州,地处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长安之西北,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即在此地。顾炎武自然要游谒乾陵,作《乾陵》诗,结句是“至今寻史传,犹想狄梁公”,赞扬了狄仁杰存唐之功,既助中宗复位,又使玄宗中兴,开盛唐之伟业。
十月,顾炎武去盩厔(今周至),此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顾炎武见过关学学者李颙后,复至往长安,出关去太原。
第二次入关
第二次入关是康熙十六年(1677)秋天。顾炎武由山西入关,这次他将自己的全部书籍移至华阴,这些书籍原来都存放在祁县戴廷栻家,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家产就是这些相依为命的书籍,待安排好住宿之所,已经是冬天了。不久,顾炎武离开华阴,前往富平,与相知的朋友大诗人李因笃相会。李因笃迎其至明月山下韩家村家中,登堂拜其母,这是顾炎武第二次来李因笃家,这次有“拜其母”的行为,别有深意存焉,说明顾炎武至此,与李因笃结为兄弟,情同金兰。顾炎武行走南北,与人鲜有结拜兄弟,而独与李因笃称兄道弟,此为特例也。顾炎武有《过子德》四首,诗云:
其一
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及门初拜母,让齿忝为兄。
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相看仍慰藉,均不负平生。
其二
积雨秋方涨,相迎到华阴。水惊龙斗驶,泥怯马蹄深。
尚阻东轩伫,多烦濑口寻。白云清渭色,聊足比君心。
其三
拜跪烦儿女,追陪有弟昆。云开王翦庙,风起魏公原。
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阍。向来多感激,不觉倒清樽。
其四
拟卜南山宅,先寻北道邻。关河愁欲遍,缟纻竟谁亲。
异国逢矜式,同人待隐沦。便思来岳顶,挥手谢风尘。
——《亭林诗集》卷五
诗中“让齿忝为兄”是说与李因笃相结为兄弟之事。“让齿”,谦辞,谓年长而受尊也。李因笃小顾炎武十八岁,初次在代州相见,李因笃曾提出拜顾炎武为师,顾炎武不可,乃为友。而这次“拜其母”,也就是结为兄弟了,顾炎武在《与李湘北书》里,为李因笃陈情说:“……而以生平昆弟之交,理难坐视”(《亭林文集》卷三),可证其事。这首诗,其一言说叙述初见;其二谢相迎;其三赞扬李因笃才气纵横;其四流露出拟卜临而居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异国逢矜式”,也就是说在异地遇到了“矜式”(模式之意)的同仁。古语说,知音千载难逢,顾炎武与李因笃算是“逢”见了。李因笃才思敏捷,也有诗相酬,作《亭林先生肯访山村留宿见赠四时用韵奉答》四首,诗云:
其一
忽枉轩车辄,曾叨缟带盟。秋阳生里巷,暮霭接柴荆。
入座风威转,褰帘月影清。慈亲亲剉荐,仆马郊将迎。
其二
步屟曾徒往,驺旌乃惠临。水澄图史色,村静薜萝阴。
卜筑何时定?烧灯此夜深。华岚迎渭野,端足慰追寻。
其三
马首河山阔,春光几席温。出郊驰邑乘,联榻拥朋尊。
渚雁寒俱起,篱花晚自存。披嚢频太息,绩学为中原。
其四
契托金兰重,诗贻白雪新。有材追二雅,微尚在三秦。
日抱关烽发,霜吹戍角邻。永言随杖履,情洽和晨歌。
——《绶祺堂诗集》卷十八
李因笃的这首诗,除过描写迎接顾炎武的情景外,其中有“卜筑何时定”问句,推想顾炎武应该和李因笃就晚年定居何处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表示“永言随杖履,情洽和晨歌”,反映了顾炎武与他的深厚情谊。
顾炎武与李颙同富平当地的朱树滋等数位学者,聚会于朱树滋父亲朱廷璟修建的镜波园,不过,朱廷璟此时已经去世了,他们在温泉河岸边,花木茂盛的地方,把酒言诗,讨论学问,留下了文坛佳话。我曾经专程考察过镜波园遗址,昔日的风华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一棵苍老的皂角树,至今仍然屹立在土埝边,枝干遒劲,依然茂盛。听当地老人讲,这处地方由于临近河边,是通往河北的要道,镜波园对面只有一家专门酿酒的作坊,想来当年亦甚繁华……顾炎武与李因笃在韩家村分别后,返回太华山下,重游太华山,之后重访王弘撰于潜村……
第三次入关
顾炎武第三次入关是康熙十七年(1678)春天。他由太原入关至富平,县令郭传芳迎接先生二十里之外,他在《亭林余集·与潘次耕札》里记述道:“频阳令郭公既迎中孚而侨居其邑,今复遣人千里来迎,可称重道之风”,吴怀清在《关中三李年谱》之《李天生年谱》里说:“是年,春,在里门,邑令郭九芝传芳迎顾宁人自晋至”。推测顾炎武从太原来富平,应该先至韩家村,旋移至朱树滋斋中。
朱树滋藏书甚多,给顾炎武读书作文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且朱树滋是李因笃的表弟,生活里能提供诸多方便。顾炎武此时作《与潘次耕札》,除谈到他的行程与生活安排外,极称赞李因笃“天生之学,乃是绝尘而去,吾且瞠乎其后,不意晚季乃有斯人”,并谈到近来读李因笃所撰的“《解易录》一卷,吾自手录之,学问亦日进”。又说,他的“著述诗文,天生与吾弟各留一本,不别与人以供其改窜也”。他在另一札中,提到其甥徐氏处亦藏有他的作品,但“凡在徐处旧作,可一字不存”(《亭林余集》之《与潘次耕札》)。由此可见,顾炎武与观众学者的交谊深厚如此。
这年,关陇一带酷暑久旱,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里说:“陇西、上郡、平凉皆旱荒,恐为大同之续”(见《亭林文集》卷三)。眼见明月山下田地里大片的庄稼在炎炎烈日下干枯,农民焦急万分,此境况引起顾炎武的关注,作《夏日》诗,云:渴日出林表,炎风下高山。火旻云去微,谷井泉来悭。晨露薄不濡,夕氛横空殷。百卉变其姿,蕉萃侔榛菅。深居废寝兴,无计离人寰。而况蚩蚩氓,谋食良已艰。眷此负耒勤,羡彼濯流还。素月方东生,易忍桑榆间。乃悟处乱规,无营心自闲。讵如触热人,未老毛发班。坐须爽节至,一尊散襟颜。
——见《亭林诗集》卷五
干渴的夏日刚刚走出树林的边沿,就觉得炎炎热风从山上吹来,凉爽的秋云纹丝不动,深深的水井里流不出泉水。“而况蚩蚩氓,谋食良已艰”,何况那些忙忙碌碌的老百姓,谋食求生异常艰难,“坐须爽节至,一尊散襟颜”,让我们等待凉爽的季节早早到来,再端起一杯酒,清除这烦闷的心怀。这首诗,前半部分以诗人亲身体会的角度,写关中酷暑旱荒,形象而深刻,尤其是后半部分的抒情咏志,写出顾炎武对劳动人民的看法,又极为真切。明月山下的这段日子,顾炎武接触到真实的农村灾年生活,表示出深切的忧虑以及对农民的同情,这是难能可贵的情感转变。
第四次入关
顾炎武第四次入关是康熙十八年(1679),他回到华阴自己的新斋。新斋面向太华山,翠影遮阴,群峰映窗,泉水竹林,读书作文,端得好去处。在这里,他心情平缓,整日埋头窗前,整理自己的各种著作,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他从华阴出游山西曲沃为止。
康熙二年(1663)至康熙二十年(1681),十八年间,顾炎武四次入关,他非常热爱黄河太华山之间的这块土地,在关中的这些时光,他前后两次登临华山。这次,他拾路缓缓而上,一边攀援,游览景观,一边把主要精力放在遍访山间摩崖石刻上,寻找陈抟的遗迹,作有《云台观寻希夷先生遗迹》诗,诗云:旧是唐朝士,身更五代余。每怀淳古意,聊卜华山居。月落岩阿寂,云来洞口虚。果哉非荷蒉,独识太平初。
他还有《华阴古迹》诗两首。其一,《平舒道》:何处平舒道,西风卷夕云。空留一片璧,为遗滈池君。其二,《回谷》:回溪非故隘,九虎失西东。惟有黄金匮,依然又省中。
《平舒道》里的“平舒”,指古代的平舒城,在华阴县西南十里(见清代学者顾栋高、吴树平编著的《春秋大事表》);“道”,是道路;“璧”,司马迁《史记》之《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又据《水经注》之《渭水》:“昔秦之将亡也,江神送璧于华阴平舒道。”“滈池君”,指水神。顾炎武行走在古代平舒城外的道路上,联想由此展开,想到秦朝灭亡前有滈池的水神在此送给秦始皇璧的历史传闻,其兴衰之叹,引人深思。
《回谷》诗之“回谷”,古水名,《后汉书》之《冯异传》李贤注:“回谷,今俗所谓回阬,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其谷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也。”今地在河南洛宁东北。冯异曾与赤眉军激战于此,大败。后又收集散卒,大破赤眉军于崤底。光武帝刘秀说:“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谷因之著名。“九虎”,《汉书》之《王莽传》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汉书》之《王莽传》:“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十六匮,黄门、钩盾、藏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而且“长乐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准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却只“赐九虎士人止四千钱。众皆重怨,无斗意”。又据《邓晔传》,更始初,晔与析县人于匡等起兵应汉军,败王莽虎士于回谷,遂开武关,引军至长安,共诛王莽。九虎东失于回谷,西失之于华阴,是东西两失也。从地理区域来看,平舒道属于华阴,而回谷不属于,顾炎武之所以有此诗,应该所赋不在其地而意在述其事,暗喻明秦王拥重金而不恤其兵士,西安破,藏金为李自成所有,重蹈王莽九虎之辄呀!
康熙二年(1663)十月间,暑热消退,蓝天白云,逶迤横亘于关中南部边缘的秦岭,依然幽深葱郁,顾炎武前往周至访李颙。周至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名邑,有道教圣地楼观台,传说老子骑青牛入关曾在此写就影响我国思想哲学两千多年的《道德经》,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流传千古的名作《长恨歌》的仙游寺,如果继续西行,进入眉县境内的绛帐镇,这是北宋关学大儒张载的故乡……
李颙并未居住在周至县城,而是在县城之北约十几里地的二曲堡(今周至县府所在地)。这地方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村舍俨然,李颙家属于典型的关中农村农家院落,绿树掩映,土墙房屋,但“门虽设而常关”。因为李颙苦读成名,“不惟士绅忘贵忘年,千里就正,即农工杂技,亦仰若祥麟瑞凤,争以识面为快”(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之《李二曲年谱》),他闭门在家,“敛迹罕出,谢绝应酬”。顾炎武的到来,是否依照关中汉俗“拥彗迎门”,不得而知,大概延之上屋,以为上客是不错的。《二曲先生年谱》记述:“东吴顾宁人来访,博物宏通,学如郑樵,先生与之从容盘桓,上下古今,靡不辩订。既而叹曰:尧舜之知,急先务也。吾人当务之急,原自有在,若舍而不务,惟鹜精神于上下古今之间,正昔人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顾为之怃然。”
顾炎武“为之抚然”,而李颙有此叹,有其缘由,所宗学派不相同焉。赵俪生先生在《顾炎武与张尔岐》中曾经分析道:“二曲是王学派,他所使用持钵贫儿两句,恰好就是王阳明本人常说的话,所以顾可能听不进去,而露出‘怃然’的感情。但他二人在当时的民族矛盾问题上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友谊不至于为了辩论程朱和陆王,为了辩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而受到伤害。的确,二曲对顾的治学方法,一直是有意见的。他说‘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圣人之学也。何谓求之乎?’可见二曲一直批评考据派。”这个分析是正确的,指出了顾炎武与李颙在思想上与学术上的分歧。然而,固然有分歧,却也不影响其之间的学人友谊。
康熙十六年(1677)冬季,顾炎武第二次于富平访李颙,“因寓军寨之北密迩。先生时至卧室盘桓,语必达旦”(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之《李二曲年谱》)。“语必达旦”,估计顾炎武与李颙大多是互相讨论思想哲学等学术问题,从夜色初降一直说到天亮,可能有赞同也有分歧。所以,彻夜不眠,可以推测出是比较深入的讨论吧。
次年的春天,顾炎武从太原至富平,县令郭九芝在城外二十里地迎接,延请至李颙在富平军寨的家中入住。闰三月,顾炎武派遣李因笃的家人至曲河北曲周接李云沾、衍生,期会于军寨家。这是顾炎武与李颙第三次相会。这次相会,未见史料有详尽的记述。顾炎武有写给李颙的《梓潼篇赠李中孚》诗篇。
康熙二十年(1681)七八月之交,顾炎武将去华阴而往山西,临行之前,对关中风光留恋不舍,在《与李中孚书》曰:“目下暂往河东,奉主有日,仍当至此。倘遇春融,当一览杜曲、终南之胜,并叩精庐,足下其勿以阔别为悲也。”李颙比顾炎武小十四岁,顾炎武三次访谈,可见他对李颙的尊重和学问的推崇。
康熙二十年(1681),顾炎武从华阴出游山西曲沃,他本一直计划在华阴定居以度晚岁么,怎么突然变更计划?他在《与熊耐荼书》中说:“三峰之下,弟所愿棲迟以卒岁者,而土瘠差繁,地冲民贫,非所以为后人计……故东向而思托足耳。”难道顾炎武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产生了移居曲沃的念头?在这段话里,顾炎武似乎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关内秦地“土瘠差繁,地冲民贫”,也就是说,经过他在华阴的切身感受,这里多为山地,并不肥沃,加之各种差役和赋税繁重,人民不堪负担。王弘撰在《复施愚山侍讲》里说:“而今每为徭赋所迫,不免拮据”(《砥斋集》卷八)。就连王弘撰这样的世家大族也在经济上陷入“拮据”困境,再说,顾炎武曾经想在华阴买水田四五十亩,估计也难以落实,还有李因笃表弟曾一再对他说:“长源(按:朱树滋)谓秦俗最薄,劝吾归吴,至于再四”(《蒋山佣残稿》卷三《与子德书》),这些应该是顾炎武最后下决心远走曲沃的主要原因。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顾炎武到达曲沃后,初四日他早早起床,预备趋府答谢曲沃县令熊耐荼,不料,上马坠地,正月初九先生去世。去世前作《酬子德二十四韵》绝笔诗,这是顾炎武最为著名的诗篇。□柏峰

《亭林诗集》书影

《日知录》书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学者,其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著作。
顾炎武一生曾经四次入关。此关是指潼关,潼关北临黄河,南踞秦岭,杜甫曾有“窄狭容单车”的诗句来形容此关之险要。进入此关,便是辽阔而富饶的关中平原。
顾炎武晚年,在太华山下借重挚友王弘撰以定居,其理由,顾炎武在给《三侄书》里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再说,“然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秦地关中文化氛围好,尊师重道,这里的地理位置也好,不但“绾毂关、河之口”,各路消息灵通,而且是“三秦要道,八省之衢”,出潼关,便至中原;越秦岭,南下江淮;出萧关,出至荒漠,西别大散关,路通西域,再说果真“有警”,也能够立即入山避匿,此地在顾炎武看来,确实乃理想的“将筑山居老焉”之地。
第一次入关
顾炎武首次入关是康熙二年(1663)。进入潼关,踏上秦土,他心情格外爽朗,以历史与地理学家的眼光打量此关,有诗云:
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亭林诗集》卷四
潼关在太华山东约四十里,关在县城东南(今潼关县城之北),倨山临河,《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康熙年间,学者杨端所编撰的《潼关志》云:“关之南秦岭雄峙,东南有禁谷之险,禁谷南设十二连城以防秦岭诸谷,北有洛、渭川会黄河,抱关南下;西则华岳三峰耸还诸山,高出云霄”,又谓《山海关志》:“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势壮三辅门而扼九州之地”。潼关是历代兵家长争之地,周武王自潼关“出于河”,率大军与商的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决战;东汉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之战(今潼关县博物馆藏有马超刺曹操误中的古槐);唐安史之乱哥舒翰兵败安禄山的潼关之役。顾炎武在诗中,说“奉诏东征苦仓卒”是指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官兵连战潼关的史实,直言明廷不应该逼孙传庭仓卒间出征,以致潼关之败,遂有“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的感叹。
顾炎武登上名闻天下的西岳,诗情焕发,写有《华山》诗云:四序乘金气,三峰压大河。巨灵雄赑屃,白帝俨巍峨。地劣窥天井,云深拜斗阿。夕岚开翠巘,初月上青柯。欲摘星辰堕,还虞虎豹诃。正冠朝殿阖,持杖叱羲和。势扼双崤壮,功从驷伐多。未归桃塞马,终负鲁阳戈。山鬼知秦帝,蛮王属赵佗。出关收楚魏,浮水下江沱。老尚思三辅,愁仍续《九歌》。唯应王景略,岁晚一来过。
——《亭林诗集》卷四
这首诗,由下而上,由夕而夜,极状太华山之高峻,高古典雅,继写华阴古迹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用典极为精当。顾炎武下山后,专程前往华山北麓距离华阴县城不远的潜村,访问称誉四方的关中学者王弘撰,从此相定交。此次相见,匆匆而别,顾炎武继续西游,途中,过游骊山,依然有诗,云:长安东去是骊山,上有高台下有泉。前有幽王后秦始,覆车在昔良难纪。华清宫殿又何人,至今流恨池中水。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亦有英君御区宇,终日忧勤思下土。贤妃助内咏鸡鸣,节俭躬行迈往古。一朝大运合崩颓,三宫九市横豺虎。玄宗西幸路仍迷,宜臼东迁事还沮。我来骊山中哽咽,四顾徬徨无可语。伤今吊古怀坎轲,呜呼其奈骊山何。
——《亭林诗集》卷四
骊山,在今临潼县东南,与蓝田县之蓝田山相连,古骊戎居之,故名“骊山”。有意思的是,骊山见证了古代历史,西周幽王末,犬戎入寇,杀幽王于此山下,秦始皇建阁道于骊山,死后葬之此山北侧。山上有温泉,名“华清池”,唐玄宗建华清宫,率杨贵妃浴于此,而安禄山之乱……这首古风诗,怀古吊今,无限感慨,尤其是提出“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的观点,令人深长思之。古来亡国之君,或因为庸懦,或因为荒淫,而明思宗呢?《明史》之《烈帝庄纪》之《赞曰》说:“在位十有七年,不尔声色,忧勤惕厉,殚心治理”,然而,仍然不免亡国,故顾炎武有此质疑之句。后四句,可见其心声。顾炎武乃明之遗民,深恋故国,终生不渝,令人敬佩不已。
顾炎武至长安后,继续西行至楼观,每到一处,必有诗作,留有《长安》《楼观》《乾陵》等诗,其中的《关中杂诗》四首,云:
其一
文史生涯拙,关河岁月劳。幽情便水竹,逸韵老蓬蒿。
独雁飞常迅,寒鸡宿愈高。一窥西华顶,天下小秋毫。
其二
皇汉山樊久,兴唐洞壑馀。空嗟衣剑灭,但识水烟疏。
寥落三都赋,栖迟万卷书。西京多健作,傥有似相如。
其三
谷口耕畬少,金门待诏多。时清尊笔札,吾道失弦歌。
夜月辞鸡树,秋风下雀罗。尚留园绮迹,终古重山阿。
其四
徂谢良朋尽,雕伤节士空。延陵虚宝剑,中散绝丝桐。
名誉荪兰并,文章日月同。今宵开敝箧,犹是旧华风。
——《亭林诗集》卷五
这些诗,一是反映了关中的名胜古迹,二是吊古喻今,寄意深远。
顾炎武游历了关中各地景观之后又折返至长安东北方向的富平,李因笃此时已经由代州归家,静候顾炎武的到来。八月的天气,正是明月山下辽阔平原的美好季节,想来在李因笃家,顾炎武不仅暂歇旅途之累,而且品尝李家精心举办的关中“秦馔”,必定留下深刻的味觉记忆吧。之后,顾炎武告别了李因笃,乘着秋凉,游历乾州。乾州,地处关中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长安之西北,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即在此地。顾炎武自然要游谒乾陵,作《乾陵》诗,结句是“至今寻史传,犹想狄梁公”,赞扬了狄仁杰存唐之功,既助中宗复位,又使玄宗中兴,开盛唐之伟业。
十月,顾炎武去盩厔(今周至),此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顾炎武见过关学学者李颙后,复至往长安,出关去太原。
第二次入关
第二次入关是康熙十六年(1677)秋天。顾炎武由山西入关,这次他将自己的全部书籍移至华阴,这些书籍原来都存放在祁县戴廷栻家,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家产就是这些相依为命的书籍,待安排好住宿之所,已经是冬天了。不久,顾炎武离开华阴,前往富平,与相知的朋友大诗人李因笃相会。李因笃迎其至明月山下韩家村家中,登堂拜其母,这是顾炎武第二次来李因笃家,这次有“拜其母”的行为,别有深意存焉,说明顾炎武至此,与李因笃结为兄弟,情同金兰。顾炎武行走南北,与人鲜有结拜兄弟,而独与李因笃称兄道弟,此为特例也。顾炎武有《过子德》四首,诗云:
其一
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及门初拜母,让齿忝为兄。
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相看仍慰藉,均不负平生。
其二
积雨秋方涨,相迎到华阴。水惊龙斗驶,泥怯马蹄深。
尚阻东轩伫,多烦濑口寻。白云清渭色,聊足比君心。
其三
拜跪烦儿女,追陪有弟昆。云开王翦庙,风起魏公原。
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阍。向来多感激,不觉倒清樽。
其四
拟卜南山宅,先寻北道邻。关河愁欲遍,缟纻竟谁亲。
异国逢矜式,同人待隐沦。便思来岳顶,挥手谢风尘。
——《亭林诗集》卷五
诗中“让齿忝为兄”是说与李因笃相结为兄弟之事。“让齿”,谦辞,谓年长而受尊也。李因笃小顾炎武十八岁,初次在代州相见,李因笃曾提出拜顾炎武为师,顾炎武不可,乃为友。而这次“拜其母”,也就是结为兄弟了,顾炎武在《与李湘北书》里,为李因笃陈情说:“……而以生平昆弟之交,理难坐视”(《亭林文集》卷三),可证其事。这首诗,其一言说叙述初见;其二谢相迎;其三赞扬李因笃才气纵横;其四流露出拟卜临而居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异国逢矜式”,也就是说在异地遇到了“矜式”(模式之意)的同仁。古语说,知音千载难逢,顾炎武与李因笃算是“逢”见了。李因笃才思敏捷,也有诗相酬,作《亭林先生肯访山村留宿见赠四时用韵奉答》四首,诗云:
其一
忽枉轩车辄,曾叨缟带盟。秋阳生里巷,暮霭接柴荆。
入座风威转,褰帘月影清。慈亲亲剉荐,仆马郊将迎。
其二
步屟曾徒往,驺旌乃惠临。水澄图史色,村静薜萝阴。
卜筑何时定?烧灯此夜深。华岚迎渭野,端足慰追寻。
其三
马首河山阔,春光几席温。出郊驰邑乘,联榻拥朋尊。
渚雁寒俱起,篱花晚自存。披嚢频太息,绩学为中原。
其四
契托金兰重,诗贻白雪新。有材追二雅,微尚在三秦。
日抱关烽发,霜吹戍角邻。永言随杖履,情洽和晨歌。
——《绶祺堂诗集》卷十八
李因笃的这首诗,除过描写迎接顾炎武的情景外,其中有“卜筑何时定”问句,推想顾炎武应该和李因笃就晚年定居何处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表示“永言随杖履,情洽和晨歌”,反映了顾炎武与他的深厚情谊。
顾炎武与李颙同富平当地的朱树滋等数位学者,聚会于朱树滋父亲朱廷璟修建的镜波园,不过,朱廷璟此时已经去世了,他们在温泉河岸边,花木茂盛的地方,把酒言诗,讨论学问,留下了文坛佳话。我曾经专程考察过镜波园遗址,昔日的风华早就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一棵苍老的皂角树,至今仍然屹立在土埝边,枝干遒劲,依然茂盛。听当地老人讲,这处地方由于临近河边,是通往河北的要道,镜波园对面只有一家专门酿酒的作坊,想来当年亦甚繁华……顾炎武与李因笃在韩家村分别后,返回太华山下,重游太华山,之后重访王弘撰于潜村……
第三次入关
顾炎武第三次入关是康熙十七年(1678)春天。他由太原入关至富平,县令郭传芳迎接先生二十里之外,他在《亭林余集·与潘次耕札》里记述道:“频阳令郭公既迎中孚而侨居其邑,今复遣人千里来迎,可称重道之风”,吴怀清在《关中三李年谱》之《李天生年谱》里说:“是年,春,在里门,邑令郭九芝传芳迎顾宁人自晋至”。推测顾炎武从太原来富平,应该先至韩家村,旋移至朱树滋斋中。
朱树滋藏书甚多,给顾炎武读书作文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且朱树滋是李因笃的表弟,生活里能提供诸多方便。顾炎武此时作《与潘次耕札》,除谈到他的行程与生活安排外,极称赞李因笃“天生之学,乃是绝尘而去,吾且瞠乎其后,不意晚季乃有斯人”,并谈到近来读李因笃所撰的“《解易录》一卷,吾自手录之,学问亦日进”。又说,他的“著述诗文,天生与吾弟各留一本,不别与人以供其改窜也”。他在另一札中,提到其甥徐氏处亦藏有他的作品,但“凡在徐处旧作,可一字不存”(《亭林余集》之《与潘次耕札》)。由此可见,顾炎武与观众学者的交谊深厚如此。
这年,关陇一带酷暑久旱,顾炎武在《与公肃甥书》里说:“陇西、上郡、平凉皆旱荒,恐为大同之续”(见《亭林文集》卷三)。眼见明月山下田地里大片的庄稼在炎炎烈日下干枯,农民焦急万分,此境况引起顾炎武的关注,作《夏日》诗,云:渴日出林表,炎风下高山。火旻云去微,谷井泉来悭。晨露薄不濡,夕氛横空殷。百卉变其姿,蕉萃侔榛菅。深居废寝兴,无计离人寰。而况蚩蚩氓,谋食良已艰。眷此负耒勤,羡彼濯流还。素月方东生,易忍桑榆间。乃悟处乱规,无营心自闲。讵如触热人,未老毛发班。坐须爽节至,一尊散襟颜。
——见《亭林诗集》卷五
干渴的夏日刚刚走出树林的边沿,就觉得炎炎热风从山上吹来,凉爽的秋云纹丝不动,深深的水井里流不出泉水。“而况蚩蚩氓,谋食良已艰”,何况那些忙忙碌碌的老百姓,谋食求生异常艰难,“坐须爽节至,一尊散襟颜”,让我们等待凉爽的季节早早到来,再端起一杯酒,清除这烦闷的心怀。这首诗,前半部分以诗人亲身体会的角度,写关中酷暑旱荒,形象而深刻,尤其是后半部分的抒情咏志,写出顾炎武对劳动人民的看法,又极为真切。明月山下的这段日子,顾炎武接触到真实的农村灾年生活,表示出深切的忧虑以及对农民的同情,这是难能可贵的情感转变。
第四次入关
顾炎武第四次入关是康熙十八年(1679),他回到华阴自己的新斋。新斋面向太华山,翠影遮阴,群峰映窗,泉水竹林,读书作文,端得好去处。在这里,他心情平缓,整日埋头窗前,整理自己的各种著作,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他从华阴出游山西曲沃为止。
康熙二年(1663)至康熙二十年(1681),十八年间,顾炎武四次入关,他非常热爱黄河太华山之间的这块土地,在关中的这些时光,他前后两次登临华山。这次,他拾路缓缓而上,一边攀援,游览景观,一边把主要精力放在遍访山间摩崖石刻上,寻找陈抟的遗迹,作有《云台观寻希夷先生遗迹》诗,诗云:旧是唐朝士,身更五代余。每怀淳古意,聊卜华山居。月落岩阿寂,云来洞口虚。果哉非荷蒉,独识太平初。
他还有《华阴古迹》诗两首。其一,《平舒道》:何处平舒道,西风卷夕云。空留一片璧,为遗滈池君。其二,《回谷》:回溪非故隘,九虎失西东。惟有黄金匮,依然又省中。
《平舒道》里的“平舒”,指古代的平舒城,在华阴县西南十里(见清代学者顾栋高、吴树平编著的《春秋大事表》);“道”,是道路;“璧”,司马迁《史记》之《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又据《水经注》之《渭水》:“昔秦之将亡也,江神送璧于华阴平舒道。”“滈池君”,指水神。顾炎武行走在古代平舒城外的道路上,联想由此展开,想到秦朝灭亡前有滈池的水神在此送给秦始皇璧的历史传闻,其兴衰之叹,引人深思。
《回谷》诗之“回谷”,古水名,《后汉书》之《冯异传》李贤注:“回谷,今俗所谓回阬,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其谷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也。”今地在河南洛宁东北。冯异曾与赤眉军激战于此,大败。后又收集散卒,大破赤眉军于崤底。光武帝刘秀说:“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谷因之著名。“九虎”,《汉书》之《王莽传》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汉书》之《王莽传》:“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十六匮,黄门、钩盾、藏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而且“长乐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准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却只“赐九虎士人止四千钱。众皆重怨,无斗意”。又据《邓晔传》,更始初,晔与析县人于匡等起兵应汉军,败王莽虎士于回谷,遂开武关,引军至长安,共诛王莽。九虎东失于回谷,西失之于华阴,是东西两失也。从地理区域来看,平舒道属于华阴,而回谷不属于,顾炎武之所以有此诗,应该所赋不在其地而意在述其事,暗喻明秦王拥重金而不恤其兵士,西安破,藏金为李自成所有,重蹈王莽九虎之辄呀!
康熙二年(1663)十月间,暑热消退,蓝天白云,逶迤横亘于关中南部边缘的秦岭,依然幽深葱郁,顾炎武前往周至访李颙。周至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名邑,有道教圣地楼观台,传说老子骑青牛入关曾在此写就影响我国思想哲学两千多年的《道德经》,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流传千古的名作《长恨歌》的仙游寺,如果继续西行,进入眉县境内的绛帐镇,这是北宋关学大儒张载的故乡……
李颙并未居住在周至县城,而是在县城之北约十几里地的二曲堡(今周至县府所在地)。这地方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村舍俨然,李颙家属于典型的关中农村农家院落,绿树掩映,土墙房屋,但“门虽设而常关”。因为李颙苦读成名,“不惟士绅忘贵忘年,千里就正,即农工杂技,亦仰若祥麟瑞凤,争以识面为快”(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之《李二曲年谱》),他闭门在家,“敛迹罕出,谢绝应酬”。顾炎武的到来,是否依照关中汉俗“拥彗迎门”,不得而知,大概延之上屋,以为上客是不错的。《二曲先生年谱》记述:“东吴顾宁人来访,博物宏通,学如郑樵,先生与之从容盘桓,上下古今,靡不辩订。既而叹曰:尧舜之知,急先务也。吾人当务之急,原自有在,若舍而不务,惟鹜精神于上下古今之间,正昔人所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顾为之怃然。”
顾炎武“为之抚然”,而李颙有此叹,有其缘由,所宗学派不相同焉。赵俪生先生在《顾炎武与张尔岐》中曾经分析道:“二曲是王学派,他所使用持钵贫儿两句,恰好就是王阳明本人常说的话,所以顾可能听不进去,而露出‘怃然’的感情。但他二人在当时的民族矛盾问题上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友谊不至于为了辩论程朱和陆王,为了辩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而受到伤害。的确,二曲对顾的治学方法,一直是有意见的。他说‘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圣人之学也。何谓求之乎?’可见二曲一直批评考据派。”这个分析是正确的,指出了顾炎武与李颙在思想上与学术上的分歧。然而,固然有分歧,却也不影响其之间的学人友谊。
康熙十六年(1677)冬季,顾炎武第二次于富平访李颙,“因寓军寨之北密迩。先生时至卧室盘桓,语必达旦”(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之《李二曲年谱》)。“语必达旦”,估计顾炎武与李颙大多是互相讨论思想哲学等学术问题,从夜色初降一直说到天亮,可能有赞同也有分歧。所以,彻夜不眠,可以推测出是比较深入的讨论吧。
次年的春天,顾炎武从太原至富平,县令郭九芝在城外二十里地迎接,延请至李颙在富平军寨的家中入住。闰三月,顾炎武派遣李因笃的家人至曲河北曲周接李云沾、衍生,期会于军寨家。这是顾炎武与李颙第三次相会。这次相会,未见史料有详尽的记述。顾炎武有写给李颙的《梓潼篇赠李中孚》诗篇。
康熙二十年(1681)七八月之交,顾炎武将去华阴而往山西,临行之前,对关中风光留恋不舍,在《与李中孚书》曰:“目下暂往河东,奉主有日,仍当至此。倘遇春融,当一览杜曲、终南之胜,并叩精庐,足下其勿以阔别为悲也。”李颙比顾炎武小十四岁,顾炎武三次访谈,可见他对李颙的尊重和学问的推崇。
康熙二十年(1681),顾炎武从华阴出游山西曲沃,他本一直计划在华阴定居以度晚岁么,怎么突然变更计划?他在《与熊耐荼书》中说:“三峰之下,弟所愿棲迟以卒岁者,而土瘠差繁,地冲民贫,非所以为后人计……故东向而思托足耳。”难道顾炎武放弃了原先的想法,产生了移居曲沃的念头?在这段话里,顾炎武似乎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关内秦地“土瘠差繁,地冲民贫”,也就是说,经过他在华阴的切身感受,这里多为山地,并不肥沃,加之各种差役和赋税繁重,人民不堪负担。王弘撰在《复施愚山侍讲》里说:“而今每为徭赋所迫,不免拮据”(《砥斋集》卷八)。就连王弘撰这样的世家大族也在经济上陷入“拮据”困境,再说,顾炎武曾经想在华阴买水田四五十亩,估计也难以落实,还有李因笃表弟曾一再对他说:“长源(按:朱树滋)谓秦俗最薄,劝吾归吴,至于再四”(《蒋山佣残稿》卷三《与子德书》),这些应该是顾炎武最后下决心远走曲沃的主要原因。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顾炎武到达曲沃后,初四日他早早起床,预备趋府答谢曲沃县令熊耐荼,不料,上马坠地,正月初九先生去世。去世前作《酬子德二十四韵》绝笔诗,这是顾炎武最为著名的诗篇。□柏峰
《亭林诗集》书影
《日知录》书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