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说起
——追踪延长石油厂的“来龙去脉”


“七一井”遗址。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延长石油七里村采油厂,这里是中国大陆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是石油工业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共延长石油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同志们,‘延一井’的成功出油,终结了中国大陆无油的错误论断,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正式开起,中国石油发展新篇章开始书写……”“我1969年12月来陕北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被招工到延长油矿……现在我家子孙三代都是延长石油人,我为百年延长石油点赞!”一位身穿红工装的老人正向游客义务讲解延长石油发展史。
10月30日,记者驱车来到国家工业遗产延长石油厂采访时看到,这里早已是网红们的打卡地,一个个网红选角度、架设备,按照延长石油“老”“红”“强”三方面内涵与网友互动,让红色基因浸润他们心田。同时,一批批前来参加主题教育的广大干部职工,驻足“延一井”前留影,聆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延长石油人以埋头苦干精神发展延长、奉献石油的诸多感人故事。
七里村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办公室主任闫世昌告诉记者:“囊括‘延一井’旧址、单独釜炼油厂旧址、石油设备展览区等核心物项的‘中国石油百年老厂’现已恢复当年开发原貌,成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和中国石油与化工行业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走进七里村延长石油厂遗址,仿佛看到老一辈延长石油人不怕困难、只争朝夕、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忙碌身影,深切感受到百年延长石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苦历程,体会到了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企业优良传统。”参观学习的中国石油业内人士纷纷表示。
“延一井”的诞生
陕北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地方。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写道:“上郡高奴(今延安)有洧水,可燃。”这是我国史料中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之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亦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入燃灯,极明。”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后在其《梦溪笔谈》中指出,“鄜延境内有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与世”,从此便有了石油一词。
经勘探确认和筹划,1905年清政府拨银8.1万两,在延长县创办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官厂。任命候补县令洪寅为总办,从国外聘请技师、工匠,订购钻机和炼油设备,具体筹办相关事宜。为了运输设备,陕西当局曾征用石工3万人、土工5万人,历时一年修筑铜川至延长马车道517华里。设备运达后,于1907年6月25日开钻,9月10日打成井深81米“延一井”,初日原油产量达1.5吨(10年后原油产量仍保持1.25吨/日,直至1934年枯竭停产,总计生产原油2550吨)。同时,老一辈延长石油人把生产出的原油运至同年投产的中国陆上第一个单独釜炼油厂——延长炼油房,生产加工煤油达14箱,并很快销往西安等地试用。其“烟微光白,可与进口煤油媲美”一时享誉国内外,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发展民族石油工业的信心。结束了石油产品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中国近代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由此起步。
自“延一井”之后,延长石油厂科研人员加大西起安塞、东至黄河长达150千米的延河河谷大面积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力度,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现在很难想象,他们仅凭一匹马、一把皮尺、一个罗盘、一把榔头和一张1:50000的地质图,在沟壑梁峁与河谷中日夜兼程、不辞辛劳、苦苦寻觅……
“功臣油矿”贡献大
延长石油油田公司宣传干事杜培华告诉记者:“延长石油的发展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史。其发展历程,在七里村采油厂石油文化展馆一一展示。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薪火。”
1935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延长石油厂迎来发展机遇期,并逐步成长为陕甘宁边区的工业支柱。同年,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在延长石油厂成立。从此,延长石油厂在党的领导下,生产的汽油、煤油、石蜡、擦枪油、凡士林和石墨等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中央机关、部队和学校等地,保证了军车行驶、机器转动、枪机润滑,点亮了无数马灯、油灯,同时为边区印刷边币、书报和宣传材料等提供了所用油墨。为了支援石油开发建设,朱德总司令曾将自己乘坐的道奇卡车赠送给延长石油厂运输油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延长石油厂扩大产能,打成“延19井”初日产原油1.6吨,被职工称为兴家立业的“起家井”,同时发现了七里村油田。
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6年,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不仅满足了边区军民用油,而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还从国统区换回电信器材、西药、布匹等诸多抗战紧俏物资。从此,延长石油厂被誉为“功臣油矿”。与此同时,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延长石油厂不但生产出大量油品,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以厂长陈振夏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亲笔为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这既是伟人给石油行业的第一次题词,也是对延长石油的最高褒奖。从此,“埋头苦干”就成为百年老厂的企业精神,成为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成为延长石油成长的根、发展的魂,这不仅代表着延长石油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更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发源于延长石油的民族石油工业自强不息和‘埋头苦干’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将代代相传。”杜培华激动地说。
科普基地“放光芒”
延长石油厂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石油技术人才的摇篮。这里曾经为中国石油工业早期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勘探、挖掘、冶炼等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达1482人。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等科学研究价值的工业遗产核心项目“延一井”“七里村炼油厂”“七一井和七三井”“延深探一井”“延长石油三大地质教育教学实践点”“延长石油厂工人何延年的窑洞”“苏联专家招待所”,不仅有车间、作坊、工厂等工业建筑、场所和由此衍生出的工业文化,还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信息。
“张家滩页岩露头、董家河天然裂缝、安沟油苗露头等野外地质教学点,是河水在高原上纵横切割下,把埋藏较浅的油层冲刷裸露在河道切割面上呈现出较为直观的地质自然景观。”闫世昌说,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科普之地,在延长石油厂工业遗址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外专家为延长石油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还能近距离观赏和研究百年延长石油在发展进程中所引进、制造、改制和使用过的具有代表性的100多套设备等,对石油专业人员来说,就是一部良好的教科书。
七里村采油厂厂长寇明灵表示,目前以“延一井”为主要代表、以石油工业为特色的中国石油科普知识教育和延长石油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陆上石油工业文化精神发祥地的知名度,填补了陕西乃至全国石油工业遗址公园项目的空白,使其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圣地和行业领域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第二课堂”,为新时代中国石油化工事业开拓创新、继往开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力促延安红色旅游和延长石油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
迄今,延长油田原油年产量已从千吨发展至万吨、十万吨、百万吨突破至千万吨以上规模“十七连稳”。由延长石油厂成长为现在的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高效开发、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为一体的世界500强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成为陕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公司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延长石油的力量。
本报记者 胡建宏

延长石油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延长油矿苏联专家招待所旧址)。

1907年,延长石油厂全景。

朱德总司令赠送的道奇卡车。

1948年,连续釜炼油工艺。

“七三井”遗址。

设备展览区。

采油作业体验区。
(图片由延长石油集团油田公司宣传部提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七一井”遗址。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延长石油七里村采油厂,这里是中国大陆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是石油工业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地方,也是中共延长石油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同志们,‘延一井’的成功出油,终结了中国大陆无油的错误论断,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正式开起,中国石油发展新篇章开始书写……”“我1969年12月来陕北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被招工到延长油矿……现在我家子孙三代都是延长石油人,我为百年延长石油点赞!”一位身穿红工装的老人正向游客义务讲解延长石油发展史。
10月30日,记者驱车来到国家工业遗产延长石油厂采访时看到,这里早已是网红们的打卡地,一个个网红选角度、架设备,按照延长石油“老”“红”“强”三方面内涵与网友互动,让红色基因浸润他们心田。同时,一批批前来参加主题教育的广大干部职工,驻足“延一井”前留影,聆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延长石油人以埋头苦干精神发展延长、奉献石油的诸多感人故事。
七里村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办公室主任闫世昌告诉记者:“囊括‘延一井’旧址、单独釜炼油厂旧址、石油设备展览区等核心物项的‘中国石油百年老厂’现已恢复当年开发原貌,成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和中国石油与化工行业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走进七里村延长石油厂遗址,仿佛看到老一辈延长石油人不怕困难、只争朝夕、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忙碌身影,深切感受到百年延长石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苦历程,体会到了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企业优良传统。”参观学习的中国石油业内人士纷纷表示。
“延一井”的诞生
陕北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地方。早在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地理志》中写道:“上郡高奴(今延安)有洧水,可燃。”这是我国史料中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之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亦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入燃灯,极明。”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后在其《梦溪笔谈》中指出,“鄜延境内有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与世”,从此便有了石油一词。
经勘探确认和筹划,1905年清政府拨银8.1万两,在延长县创办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官厂。任命候补县令洪寅为总办,从国外聘请技师、工匠,订购钻机和炼油设备,具体筹办相关事宜。为了运输设备,陕西当局曾征用石工3万人、土工5万人,历时一年修筑铜川至延长马车道517华里。设备运达后,于1907年6月25日开钻,9月10日打成井深81米“延一井”,初日原油产量达1.5吨(10年后原油产量仍保持1.25吨/日,直至1934年枯竭停产,总计生产原油2550吨)。同时,老一辈延长石油人把生产出的原油运至同年投产的中国陆上第一个单独釜炼油厂——延长炼油房,生产加工煤油达14箱,并很快销往西安等地试用。其“烟微光白,可与进口煤油媲美”一时享誉国内外,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发展民族石油工业的信心。结束了石油产品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中国近代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由此起步。
自“延一井”之后,延长石油厂科研人员加大西起安塞、东至黄河长达150千米的延河河谷大面积地质调查和测量工作力度,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现在很难想象,他们仅凭一匹马、一把皮尺、一个罗盘、一把榔头和一张1:50000的地质图,在沟壑梁峁与河谷中日夜兼程、不辞辛劳、苦苦寻觅……
“功臣油矿”贡献大
延长石油油田公司宣传干事杜培华告诉记者:“延长石油的发展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史。其发展历程,在七里村采油厂石油文化展馆一一展示。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薪火。”
1935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延长石油厂迎来发展机遇期,并逐步成长为陕甘宁边区的工业支柱。同年,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在延长石油厂成立。从此,延长石油厂在党的领导下,生产的汽油、煤油、石蜡、擦枪油、凡士林和石墨等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中央机关、部队和学校等地,保证了军车行驶、机器转动、枪机润滑,点亮了无数马灯、油灯,同时为边区印刷边币、书报和宣传材料等提供了所用油墨。为了支援石油开发建设,朱德总司令曾将自己乘坐的道奇卡车赠送给延长石油厂运输油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延长石油厂扩大产能,打成“延19井”初日产原油1.6吨,被职工称为兴家立业的“起家井”,同时发现了七里村油田。
据统计,从1939年至1946年,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不仅满足了边区军民用油,而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还从国统区换回电信器材、西药、布匹等诸多抗战紧俏物资。从此,延长石油厂被誉为“功臣油矿”。与此同时,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延长石油厂不但生产出大量油品,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以厂长陈振夏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亲笔为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这既是伟人给石油行业的第一次题词,也是对延长石油的最高褒奖。从此,“埋头苦干”就成为百年老厂的企业精神,成为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成为延长石油成长的根、发展的魂,这不仅代表着延长石油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更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发源于延长石油的民族石油工业自强不息和‘埋头苦干’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将代代相传。”杜培华激动地说。
科普基地“放光芒”
延长石油厂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石油技术人才的摇篮。这里曾经为中国石油工业早期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勘探、挖掘、冶炼等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达1482人。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等科学研究价值的工业遗产核心项目“延一井”“七里村炼油厂”“七一井和七三井”“延深探一井”“延长石油三大地质教育教学实践点”“延长石油厂工人何延年的窑洞”“苏联专家招待所”,不仅有车间、作坊、工厂等工业建筑、场所和由此衍生出的工业文化,还记录了中国石油工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信息。
“张家滩页岩露头、董家河天然裂缝、安沟油苗露头等野外地质教学点,是河水在高原上纵横切割下,把埋藏较浅的油层冲刷裸露在河道切割面上呈现出较为直观的地质自然景观。”闫世昌说,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科普之地,在延长石油厂工业遗址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外专家为延长石油事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还能近距离观赏和研究百年延长石油在发展进程中所引进、制造、改制和使用过的具有代表性的100多套设备等,对石油专业人员来说,就是一部良好的教科书。
七里村采油厂厂长寇明灵表示,目前以“延一井”为主要代表、以石油工业为特色的中国石油科普知识教育和延长石油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陆上石油工业文化精神发祥地的知名度,填补了陕西乃至全国石油工业遗址公园项目的空白,使其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圣地和行业领域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第二课堂”,为新时代中国石油化工事业开拓创新、继往开来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力促延安红色旅游和延长石油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
迄今,延长油田原油年产量已从千吨发展至万吨、十万吨、百万吨突破至千万吨以上规模“十七连稳”。由延长石油厂成长为现在的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高效开发、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为一体的世界500强大型能源化工企业,成为陕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公司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正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埋头苦干”的石油精神,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延长石油的力量。
本报记者 胡建宏
延长石油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延长油矿苏联专家招待所旧址)。
1907年,延长石油厂全景。
朱德总司令赠送的道奇卡车。
1948年,连续釜炼油工艺。
“七三井”遗址。
设备展览区。
采油作业体验区。
(图片由延长石油集团油田公司宣传部提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