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66期:第04版 读书

只图谱牒铭先贤

——读《故里家族谱修阅漫笔》有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与明烛是合阳中学高中部的上下级同学。1962年他入学,我退学,因此过去并不认识,但从同村友人口中得知,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挺有个性。他在校期间曾是大名鼎鼎的救火英雄,毕业后从三线、群团几经辗转,后调任报社任记者、编辑二十余年,报上许多有分量的大块文章大都出自其手。

20世纪90年代,我们相识于合阳县百里坊布衣文人杨琛老家,都已近花甲之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虽相见不多,但他的每篇文章我只要看到必认真拜读,敬佩他的亲民情结、扎实功底和流畅文笔。

明烛兄近年来痴迷于家乡族谱的编撰,主修或参与策划合阳县平政一带《杨氏族谱》《小村刘氏族谱》《任氏族谱》《郑氏族谱》等多册族谱。在实践中,他总结出不少经验。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把这些真知灼见视为私产,而是以“漫笔七题”的形式洋洋洒洒写成万余言的文稿,用讲故事的方法给那些有志于谱牒文化、传承文脉却不知从何入手的人提供借鉴和参考。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明烛兄就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授人以渔者”。你想捕鱼吗?好,我就以亲身体会来告诉你如何结网、何处下网、何时收网。只要是有心人,读罢明烛兄的《故里家族谱修阅漫笔》定然会豁然开朗,进入柳暗花明之境。实践出真知,明烛兄以亲身经历告诫我们,万万不可忽视“遗墨残篇”,必须反复研读、仔细分析。还有对“乡老”“游子”的寻访求教,以及顺藤摸瓜式的“异地觅踪”,说不定开锁的钥匙和密码就藏在那里。

伟人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而船和桥就是过河的方法。明烛兄的《故里家族谱修阅漫笔》教给我们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几乎在修谱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锁),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钥匙。这些钥匙,即便是在大学课堂上也没有人为你提供,因为他认认真真、实实在在、仔仔细细地做了包括跨县、跨市、跨省区的跟踪寻访,以及实录编撰,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少次的“山重水复”,多少次的“柳暗花明”,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才总结出这“七个经典环节”的探索、思考与升华之果。明烛兄的治学精神,于此也可见一斑。

合阳乡间有句话:“吃下米儿面的人还就是不一样!”这些年,古莘大地上续修族谱的人不少,但没见过明烛兄这样善于总结的人,而且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无私地奉献出来供更多的爱好者参考。你觉得无路可走了,我为你指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你感到前行困难,我赠你一根手杖,助你行稳致远。

“不求丹青追太史,只图谱牒铭先贤。”我敬佩明烛兄这种“授人以渔”的良善之举,感谢他的辛勤笔耕和奉献精神,期待他更多振聋发聩、有血有肉、深接地气的美文。□史耀增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