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82期:第02版 综合

鹮飞翩翩兮,“啊嗷”传恩情

——一只雌性朱鹮的自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赵纳勋  摄(资料图)

“啊嗷,啊嗷——”

我是一只雌性朱鹮,昵称“鹮鹮”,24岁,相当于人类72岁。

2023年,我们种群突破1万只,保护级别从极危降为濒危。2024年马上到了,我想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故事。

1999年,我在老家汉中洋县出生,基因谱系“056”,是1981年发现的最后七只野生朱鹮的后代,也是第一代人工繁殖鸟。2002年,为了种群繁育安全,人类保护下的170只种群“分家”。我和59名小伙伴来到秦岭北麓楼观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

这些年,我生了17个孩子,还代养了2个孩子,繁衍几代,幸福满满。

落户秦岭北麓

过去21年,我特别感恩张军风团队。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张军风是我们的“导师”,孩子们的“奶妈”。

记得刚来到楼观台的第一个冬天,张军风团队怕我们扛不住严寒,制作保温棚给体弱者保温,安装热能灯给食物“御寒”,确保我们安全过冬。

2003年,我的第一胎四个宝宝降临。他们没日没夜地守护着,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在秦岭北麓,我们的主食泥鳅较少,他们从洋县买、从河南购,甚至从更远的东北调,原则只有一个:活的、无公害。

我们只吃新鲜食物,如何提高泥鳅的成活率便是一道坎。多年来,张军风团队不断改进泥鳅池环境,增氧不行,过度消毒不行,空间密闭不行……经过多次尝试,他们总结出保持泥鳅活性的秘诀:流水、通风。

同人类一样,我们也会生病。这些年,新城疫、禽流感和肠道疾病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张军风团队基本不使用抗生素,依靠“秘方”——中草药调理,让我们挺过了一拨又一拨疫情。

吃得好,身体壮,后代繁衍水到渠成。

“伙食好,长得快。”我有三个孩子是“张军风们”代抚养的。40天龄内,五种套餐,每天喂食五六次。20天龄左右的,一天体重增长八九十克,比我养的孩子都健壮。

这些年,张军风团队连续攻克了人工育雏、自然繁殖、义亲抚养三大难关,繁育成活朱鹮近600只。在他们指导下,浙江异地人工繁育种群300多只,加上四川峨眉山、广东珠海等繁育基地的,可谓硕果累累。

最近,张军风女士正在编制《野生动物保护繁育——朱鹮》国家标准,未来,我们家族必将更加兴旺。

北跨长江流域

人工种群壮大,回归自然提上日程。

2007年,国家开展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试验,坐标为秦岭深处的宁陕县。为了提高野外生存率,张军风团队和洋县团队分别建造野化训练营,把种子选手送进“学校”。

“飞行训练”!

“上树栖息”!

“自主觅食”!

……

儿孙们和洋县亲朋通过考试,参加回归野外试验。16年过去了,他们在秦岭深处繁育后代300余只,为拓展野生种群开了个好头。

熟稔自然繁育,放飞才有意义。

张军风团队绞尽脑汁提高我们的育雏技能。分配住宅时,安排没经验和有经验的成为邻居。繁育期间,确保饮食新鲜充足,创造舒适环境,减少人为干扰。

落户宁陕的那一年,我们村自然添丁29只,破了自然育雏纪录。2013年,家族成员在秦岭以北的铜川落脚。十年来,这里种群达到200只左右。2014年,30只老家乡党在宝鸡千阳被放飞,如今,他们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回归自然,儿孙在哪儿找?说实话,我都说不清。可张军风总结出规律:沿着河流小溪找,在直径30厘米以上的大树上找。哪里是喜鹊窝?哪里是白鹭巢?哪里是我们的家?她可谓门清。

“放飞要中青幼结合,关中地区最好是在少雨的十月中下旬。”我欣赏她的观点。

如今,我们的家园北跨秦岭,沿着黄河流域向北不断拓展。在陕西,2021年,孙辈重孙辈在华山脚下翱翔。2023年,后代在蓝田山里扎根。出陕西,同为黄河流域的河南信阳也不错,野外种群达到489只。

布局迁徙路线

野外种群扩容,恢复迁徙习性提上日程。

2022年,一只宁陕籍幼鸟飞过秦岭,到70公里外的老家洋县寻亲。前几年,张军风团队还监测到一铜川籍晚辈,北到延安葫芦河,又经铜川翻越秦岭,迁徙超过200公里。

迁徙虽是个案,但人类加快迁徙地试验布局。

2022年,老家30名同胞在山东黄河入海口安家。今年10月,老家20名同胞北上延安“常住”体验。同月,我们村20名后生到榆林“越冬”试验。

我们能适应陕北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吗?张军风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打消了顾虑:陕北的冬天有苍鹭等伴生鸟踪迹,可以尝试。

“陕北有地暖,后生乐不思蜀。”张军风女士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榆林两青年谈恋爱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陕西族群能恢复小范围迁徙习性:冬天南跨秦岭,夏天北飞繁殖。

放眼全国,在浙江、四川、北京、河北、广东、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我们扩群至1400余只。这些年,我国还向日本和韩国输出种源。目前,日本700余只,韩国500余只。我坚信,我们6000万年的迁徙习性会全面恢复。

42年来,我们由7只到突破万只。这得益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拯救极危种群的成功经验。回顾来路,秘诀何在?

你们说,“和平共生”是丛林法则!

你们说,“道法自然”是人类智慧!

你们说,“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