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89期:第04版 视角

三原美食与文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图中从上至下依次为:疙瘩面、金线油塔、蓼花糖。

三原史称“池阳”,是我国古代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京畿要地。《汉书》就有歌谣“池阳谷口……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历代志书皆称三原为关中“壮县”。明代右副都御史马理曾著文赞道:“三原天下商旅所集,凡四方及诸边服用,率取给予此,故三原明显天下。”因而,为商旅服务的饮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考证,三原饮食之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颂曰:“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五谷垂颖,桑麻铺棻”。据说唐代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故里在三原县楼底镇(今楼底村),进宫之后,要饮清、浊二河的水,要品峪口产的水果,要吃三原做的糕点。为此,唐代初期,就在鲁桥镇南边建起了大批供应宫廷糕点的作坊,今日的坊南村,即以此得名。还从楼底镇至长安筑修了一条三丈多宽的道路,以便向长安运送水、糕点和果品。唐代贞观三年,三原生产的糕点、陈醋、水果,就闻名于京师长安。宋代已呈现“村村酒熟传箫鼓,帝力何知自乐康”的一片繁荣景象。(清人屠楷纂《雍正泾阳县志》卷八)明嘉靖年间,左都御史温纯在《默庵诗抄》中赞美三原食品“岂止适口腹,且足清肺肝。忻然一餐后,俯仰天地宽。”明清之时,三原糕点美食的花色品种,已多达近百个。

传统美食熠熠生辉

蓼花糖,是三原县的传统名贵食品,堪称三秦一绝,已有460多年的历史。

三原蓼花糖始制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时临腊月,南方商贩将当地优质江米制成年糕,运到当时西北的商业贸易中心--三原售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就寄存在亲友家里,放在阴凉角落。次年来,将已经干硬的年糕捣碎,和成条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油一炸,内部蓬松,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又称棉花糖。

据传这种棉花糖最早生产于鲁桥镇老字号糕点作坊景元德,是一名叫辽化的师傅所做。后辽化移足三原县城有名的南茂号,他将制作方法进一步提升,用饴糖煎浸后,外粘芝麻,里面酥脆,香甜可口。为了纪念这位糕点师傅,当地百姓、士绅和名流联名恳请南茂号老板,把这种糕点改名“辽化糖”。《三原食萃》载,清康熙进士三原人温仪有诗赞曰:“红毡延青佩,金盘缀彩球,幽香及冷姿,相伴过春秋。”“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西安。泾阳县安吴堡女商人周莹拿出雪花纹银十万两,又捧上三原特产蓼花糖、水晶饼、玉兰片、百合酥、什锦南糖、玫瑰乾饼(糖罗)等,奉献给慈禧太后。

慈禧见了雪中送炭的白花花银子和形形色色的民间食品,眉开眼笑。她虽贵为太后,可从没见过辽化糖这种吃货,轻咬一口,触齿即碎,粘唇即消,近鼻香气诱人,入口甘美无比,过后回味无穷。只是这吃货叫辽化糖太俗,她想起入关进宫前,在草原见到一种蓼花,辽化糖很像蓼花的穗形花序,一时兴起,将辽化糖改名“蓼花糖”,一直沿用至今。慈禧回北京之后,将蓼花糖列为贡品。从此,这一民间食品就成了清宫食品之一。

蓼花糖经过三原数代人传承改革,制作工艺多达24道工序。成品外形似藕状或球状,外表黄棕色,外层黏附着去皮的白芝麻,丰满圆润,内部状如网状,洁白细腻,入口酥脆香甜,芝香浓郁。有对联称赞:黄金鼓槌敲开美味殿,白色珍珠松甜酥脆香。

1985年和1987年,三原蓼花糖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为三原蓼花糖题写“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字,并加盖印鉴。2011年,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遗名录。2015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三原蓼花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6月,三原蓼花糖地方标准由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开始施行。使蓼花糖产业成了三原人走出陕西、迈向全国、放眼世界的一张闪亮的食品文化名片。

三原的疙瘩面,源远流长。相传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三原县城内有个叫“悦来馆”的小吃店,店内有一名叫李善思、绰号“帽盖李”的小伙计,精明能干,善于创新。他凭借三原盛产小麦的原料优势,适应当地商贾饮食讲究及其生活习性,创制成功了一种疙瘩面,在饮食行业引起轰动,小店生意由平转盛,一时宾客盈门。“帽盖李”也成为这家小店的店主,从此财源滚滚。

三原县明德亭饭店,将疙瘩面推向一个高峰。民国奇才、著名爱国诗人、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每次回三原都要去明德亭品尝疙瘩面和地方风味菜点。

明德亭在民国时就已有盛名。创办者张荣为人忠厚仗义,1929年关中遭遇年馑,张荣每天做两锅稀饭或杂菜汤饭,在饭馆门口赈济灾民。度过荒年,张荣的人品德行广传,使其生意日渐兴隆。

于右任对张荣十分敬重,爱屋及乌,明德亭也成了于右任用餐的首选之地。于右任更喜欢品尝明德亭以应时鲜菜烹制而成的菜肴,如用搅瓜、白萝卜等做的假鱼翅、仿燕窝、珍珠玉米、西瓜鸡、冬瓜盅、神仙葫芦等物美价廉的普通百姓食品。每每食之,赞不绝口。于右任对这些菜点的制作技艺和风味特色倍加赞赏,一次餐后,兴趣盎然,乘兴挥写了“名厨师张荣”条幅及“明德亭”招牌,分赠张荣和明德亭饭店。张荣以五尺长、手腕粗的五根芝麻糖筒回赠。于右任和乡亲们见状,无不捧腹大笑。从而使这家餐馆,蜚声遐迩,誉满三秦。

三原明德亭饭店的门楣上,至今依然悬挂着于右任题字的大牌匾。

疙瘩面又称“一面三吃”:一是用筷子夹出一疙瘩面放入空碗,抖开,加上肉臊子或素臊子吃,此谓“干拌”。二是用筷子夹出一疙瘩面放入滚烫的酸汤之中,抖开,涮热,再捞出,放入空碗,加上臊子拌着吃,此谓“过桥”。三是将一疙瘩面放入酸汤中吃,此谓“汤面”。食用前,先舀几小勺酸汤,谓之“喝汤”尝鲜。

疙瘩面食用时,拌上或荤或素的臊子,必将疙瘩面挑起抖开,而这个动作又需多次。旧时,堂倌在客人用面时,高唱:“一挑友谊长久,二挑好运彩头,三挑金银财宝。”那时,能吃上疙瘩面的,自然只有少数商贾巨富、达官贵人。而今,疙瘩面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口。随着时代变迁,服务员在教客人如何用面时,会动情地说:“一抖精神抖擞,二抖友谊长久,三抖样样都有。”让食客享受到那种舌尖与心理上的双重美味。

金线油塔,亦名千层油饼、金线油塔,俗名抹布串油饼。相传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婢擅长制作此品,在40多年时间里,她曾将此技艺传授给100多名女婢,但得其真传的只有9人。西安民间传说,真正能够继承段丞相家老女婢制作技艺的只有一人,足见其此制作技艺不易掌握。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天授年间,长安城里就有这种“油塌”。《朝野佥载》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官员,位至四品,武则天决定加一品,升他为三品官。一日他退朝归来,路过街市,忽觉香气扑鼻,下马一看,原来是刚出笼的热“油塌”。张衡垂涎欲滴,便悄悄买了一个在马背上就食,被御史弹劾,因而丢了乌纱帽。

到了清代末期,在继承唐代“油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改革,使油饼层次增多,改饼状为塔状,改烙为蒸,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金线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打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十样锦泡菜等,别有风味。

三原金线油塔1983年被评为陕西省名贵食品。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线油塔经过千余年的变化,制作技术更加考究。金线油塔现已成为三原人招待贵客的上乘美食。

创新美食多不胜数

由于三原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因而,引进了兄弟省市和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和制作工艺,已经与本土紧密结合。清代著名学者宋伯鲁就为三原食品题写吊牌“满汉茶食,红绫果品”,悬挂在南茂号门上。清代引进的扬州、湖州、苏州、徽州、常州、宁波、泗安等江南褚地食品,如寸金糖、牛皮糖、麻酥、豆酥、藕丝、浇切糖、花生蘸、果板糖、脆松条等,三原糕点师从中选出民众喜爱的十种,做成“什锦南糖”出售,也成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三原糕点有鸡蛋卷、芝麻饼、绿豆糕、山楂糕、蜜三刀、江米条、酥饺、酥糖、玉兰片、天鹅蛋、菊花饼、梅花酥、桂花糖、香蕉酥、杨梅酥、灶饼、姜饼、茶酥、寿桃、幸福酥、包仁紫酥等逾百种。随着时代的前进,三原美食博采众长,荟萃南北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的风味和特色。

1942年,于右任入蜀途中,在陕南宁强县城品尝了著名的王家核桃烧饼。此饼清朝时曾作为皇家贡品,酥脆油香,回味悠长,营养丰富。于右任食后赞不绝口,后把这核桃烧饼引回故乡三原,略加改进,发展为核桃薄脆,一直延续热销至今。

而今,三原食品获得百姓口碑且畅销不衰的已逾百种:小磨香油、芝麻酱、蟠桃、铃铃枣、大曹杏、鸡腿葱、鸡心黄(橘心黄)柿子……琳琅满目。果木烤鸭、荷香排骨、锅盔肘子、传统蒸肉等等,难以计数。如想一一品尝,没有一年半载,绝难如意!

近年,不少文人墨客、影视大腕、美食男女,或从京城或从西安或从周边省市专程来三原,探秘古迹遗址,饱享特色美食。

三原籍著名导演吴天明生前多次回三原,都是在老黄家品尝疙瘩面、泡儿油糕、金线油塔、贵妃饺子、金钱饼、笼笼肉等三原名特小吃。京城的几位陕西籍文坛大家王巨才、阎纲、周明和省市文友来三原参加文化活动,也同样在老黄家品尝三原名特小吃。这渐渐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观念:天南海北来三原的客人,不吃三原的疙瘩面、泡儿油糕、金线油塔,就如同没有来过三原!□吴树民

三原城隍庙(航拍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