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93期:第04版 读书

镜头里的中国古建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从不因时光流逝而消退,积淀越久越是深厚。读罢梁思成先生编著的《中国建筑史》,我对中国古建筑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珍视和感悟更深了一层。

我与中国古建筑,早就因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坐上飞驰的动车组,骑上心爱的摩托车,到达历史悠久的城市,走进故事绵远的乡村,用镜头记录泱泱大国的多姿多彩。不管到哪里,中国古建筑都是我取景框中经久不变的系列题材。

中国古建筑究竟起自何时,已成史前玄秘。但始自殷商的殿基、柱础和院落,在殷墟的历次发掘中确有考证。历朝历代,每逢治世,均是中国古建筑走向辉煌的契机,而中国古建筑的每一次兴废,总是与王朝更替、国势盛衰相伴相随,正如《中国建筑史》中所述:“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就拿我熟悉的古都西安来说,它承袭了自汉高祖刘邦在此定都以来,几经演变进化形成的格局。到盛唐时期,已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今天西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之中,以兴庆宫、大明宫、含元殿、曲江池等为代表的古建筑体系遗址遗迹,仍可以窥见一千两百多年前中国古建筑的辉煌。

历史不会只眷顾一座城池、一个时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圣杜甫的名句跨越千年,引我们感怀安史之乱后的长安之殇。到了五代初期,后梁取代了唐。为了兴建新都洛阳和东都汴梁,朱温毁长安宫殿、取筑造之材,浮河而下,才得以在百业凋敝之时建成广厦。

明清时期建成的紫禁城,使中国古建筑的艺术高度再次达到了顶峰。但到了清朝末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下,西洋建筑从租界开始蔓延,逐渐影响到我国各地的建筑风格,甚至出现了不中不西的滑稽建筑,但中华民族的伟大正在于包容和融合,就像隋唐时期佛教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互促一般,西方建筑理念、技术和人才的到来,也为中国建筑的科学化进程和中西方文化交融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上海南京路外滩、武汉江汉路等地的中西合璧风格建筑,都成了中国历史的时光缩影。

在科技文明日新月异、钢筋水泥森林遍布各地的今天,间或存留在城市角落、山野乡间的中国古建筑,成了讲述地域文化和人文故事的名片。北京、西安、南京、杭州、苏州,以及山西的平遥古城、五台山等等,都是以中国古建筑为代表的热门旅游地,宫殿、城垣、民居各具特色、各成一派。山西人盖房子,江浙人造园林,佛家建寺院,道家起观宇,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古典文化得以繁盛于当代中国,在科技无孔不入的今天,给了人们一片领略文化、感悟美好、小憩心灵的港湾。

来自五湖四海的男女老少在西安穿上古装,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在“唐朝”拍美照。在每一处亭台里、每一座楼阁前、每一道通廊内,甚至每一面红墙下,数不清的摄影师在这片千年古韵福地,将“古人们”俊俏的身影定格在取景框里,整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莫不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建筑带来的红利而实现共赢。

21世纪的今天,驻足于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诗人王维豪气的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犹在。宏伟的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色彩斑斓的唐风仿古建筑,对我们这些摄影发烧友的“诱惑”无处不在,典雅、庄重而又优美的中国古建筑一直是摄影领域经久不衰的题材和摄友圈子常聊常新的话题。

西安的古建筑摄影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毕竟曾是长安,虽然数历战火洗礼,但城内城外不少标志性古建筑挺过了千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要发展要富强,建大厦、盖高楼是绕不开的硬目标。幸而当时很多新建建筑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帮助,拥有六七十年历史的西安钟楼邮局、钟楼饭店、西安交通大学老校区、西电集团办公楼、国棉纺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都呈现出浓郁的苏式风格,这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以其传统建筑与欧洲建筑成功实现的友谊大融合,现今已经成了城市记忆的地标。□刘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