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06期:第01版 首版

陕西工人报融媒体企业行——走进西安动车段

关键字:走进,企业,媒体,工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为了有效落实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工作要求,加强本报与“企业新闻采写基地”单位间的合作与联系,“陕西工人报融媒体企业行”采访活动于10月26日正式启动,首站走进陕煤集团陕西煤业化工新型能源公司。11月9日,第二站走进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请看本报记者发回的部分报道——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11月9日,陕西工人报融媒体企业行——走进西安动车段。

据介绍,西安动车段地处西安市未央区草滩八路,总占地面积1650亩,是全路七大动车组检修基地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动车段,主要承担西安局集团公司配属动车组的检修任务和动车组在途中的值乘检查任务。在活动中,本报采访团访问了该企业领导,并参观了工作现场,与一线职工进行了深入交流。


动车“名医”董宏涛


“良鸟择木而栖,良医择地而居”。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也有这么一名“良医”、“名医”,他数十年如一日,在铁路上一干就是26年,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先后为货车、客车诊治过各种疑难杂症。如今,他已经成长为我国第一代动车“医生”,并成为名不虚传的动车“名医”。他就是西安动车段调度科动车组机械师,“宏涛动车难症诊疗组”组长和“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董宏涛。

11月9日,记者在西安动车段见到了这位动车“名医”,年近五旬的他身着蓝色工作服,步履稳健,一副关中汉子特有的脸庞,目光中透着睿智和笃定。说起自己二十多年的铁路从业经历和自己的小发明,董宏涛如数家珍。

在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陈列架上,记者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工具,像是摩托车的刹车把手,长约一米的钢索,一头是刹车手柄,一头则是一个黑色的管子。原来,机关就在这个黑色的管子里。董师傅拿起这件已经获得专利的工具告诉记者,以前同事们维修时需要身体蜷曲手塞进去抓取某个踏面清扫止动销,还时常会将手刮伤。有了这个工具后,只需套住螺帽,抓住刹车手柄一捏,黑色管子里的套筒便收缩轻松抓取,省时省力。

董宏涛告诉记者,从2007年从事动车检修事业至今,全路首次开始大面积开行200公里动车组。他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大提速,也成为全国铁路第一批动车组机械师。11年来,他检修动车组7万多组,相当于平均每年把全路所有的动车组检修2遍。先后攻克19道动车检修技术“疑难杂症”,改造革新实用工具11项,其中有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研制动车组碳滑板气管圆螺母安装扭矩扳手”获得国优一等奖,牵头成立的动车“空中诊疗室”先后为远程处理疑难隐患上千件。从一个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草根工人蝶变为动车检修的行家里手,他所带领的小组负责的动车故障率始终保持全路最低,是同事们眼中的动车安全“名医”和守护神。

可是,谁又了解董宏涛背后的付出呢?回忆起自己当年去兰州铁道学院求学两年的经历,董宏涛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会孩子小自己根本没有时间管,全是爱人一个人带。“我爱人对我的学习挺支持的,没有她的支持,我也不会学有所成……”董宏涛如是说。面对家人,董宏涛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陪孩子一块长大……从小学到高中,没有给女儿开过一次家长会,一家人也没出去旅游过。令董宏涛欣慰的是,如今女儿已经从西安外国语大学土耳其语专业毕业,并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女儿也特爱学习,最近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劲头特足,这点像我……”说这番话时,记者感到了一位父亲内心深处的欣慰。

今年10月,董宏涛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工会十七大,并全票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作为执行委员会中唯一一名铁路工人,代表铁路产业工人为新时代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董宏涛感慨道,近年来,“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相继诞生,中国高铁成长为中国的闪亮名片和耀眼金牌。他愿意和更多的动车检修工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做好动车组的检修和保养,为动车客运安全保驾护航。(本报记者 兰增干)


本报记者在西安动车段一线采访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大数据”背后的神圣使命

11月9日11点01分,走进西安动车段数据诊断组办公室不到半分钟时间,主屏幕上就接收到了十几条动车行驶时传来的新代码。“这些代码代表着动车的一个个系统。”数据诊断组梁博说。梁博指着侧面的两个屏幕告诉记者,那是铁路线的显示,线上带型号的绿色标志就是运行中的动车。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动车的温度、时速、时间等所有系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代码。只要有代码传来,就能知道哪个车组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大数据”让老一辈列车工人拿着手电找故障的时代经成为历史。“有了大数据支撑,动车除特殊情况外是不会晚点的,安全上更是为动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其成为新时代乘客出行必选的交通工具。”梁博评价道。动车为何不会晚点?梁博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说,现在动车在发现问题时,系统都会第一时间向数据诊断组远程自动发送故障信息,而且每组动车上也有自己的车载数据可供工作人员随时下载。同时,每组动车上还配有一名随车机械师负责车辆突发事件和故障的处理,从而确保及时修复和准点出发或到达。

谈及大数据下的动车时,小组几人颇为感慨。

“我们一组有4人,接收数据、下一线和分析数据是我们组明确的分工。接收数据后,通过分析排除正常代码,将有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当天负责接收数据的贾文婷不好意思地说,实在抱歉,数据太多,这份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

时钟指向12时,辛华斌还在一线忙碌。记者向贾文婷、敏彦打招呼告辞,她们因为专注于屏幕数据,以至于喊了好几声才反应过来。记者走出数据组办公室时,梁博已经加入了小组的其他工作。或许,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动车“大数据”科技背后的神圣使命!(本报记者 王何军)

米亚卓责任扛在肩上

“空调罩板需要检查螺栓防松标记清晰无错位,若不清晰,需要进行涂打,必要时进行力矩校核,必须分毫不差……”95后的动车组机械师米亚卓说。初看这个体重不超过90斤的小姑娘,没有任何胭脂粉饰,一身工作装,戴着安全帽在检修库中对车头内部进行检修,她那自信娴熟的动作看着很美很优雅。

“我们很年轻,我们有力量”,米亚卓开玩笑似的说,“动车多数是在晚上‘回家’,我们的工作就是将每一个回家的孩子再梳洗打扮一番,第二天美美地出去”,从她的语言和神情可以感受到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虽然她把工作描述得如此轻松,但是观察过她们的操作后,着实让人震惊。每一辆动车进库后,都需要对车身、车侧、车顶、车头及车体内部进行全方位检修,每辆车的各个部件的连接处有上百个,螺丝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需要机械师一一进行检修测试,完成一辆车的检修要四个小时左右,这工作强度和精度是无法计量的,但是她们将“认真、精细、高标准”的核心价值观熟记于心。

当看到动车每天平安归来时,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米亚卓说,自己所在班组的平均年龄24岁,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家庭,而且班组经常会组织一些诸如看电影、游玩活动,也让大家在枯燥的工作之余,内心充满爱心与阳光。

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没有去追求这个年纪本该有的美丽动人,却在一直做着最美的事,展现着新时代女性的新风采!(实习记者 牟影影)

西安动车段迎来五周年华诞

本报讯(记者 王何军)11月12日,西安动车段迎来了自己5周年华诞。截至10月底,由西安北开行的运营交路已增加到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方向,而伴随着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西安动车段动车组的配属量、检修任务量翻了3倍。

据了解,西安动车段成立于2013年11月,总占地面积1650亩,是全路七大动车组检修基地之一。

目前,该段配备动车组检修、运用关键设备1583台套,动车组运用修检查库2座,每昼夜可实施动车组一级修60组,二级修20组。今年3月,为满足未来银西高铁开通后动车组检修量增加的实际需求,在原有2座动车组检修库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1座银西动车组检修库,设计能力基本满足40个标准组动车组的运用整备、存放以及一、二级修作业。正式投用后,该段总体能力可基本满足140个标准组动车组的作业需求,进一步提升我国西部最大的动车组运用所的检修能力,最大保障运营交路再现昔日古丝路繁荣。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