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吃水的变迁
□李永明
对于生于斯长于农村的我来说,对家乡吃水的历史记忆深刻。那时候,全村人吃水都是靠肩挑背扛,每天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村庄很是寂静,只有狗吠鸡鸣声响起。这时候,村民开始起床,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无精打采走进厨房,挑起水桶向水井边走去。井边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水桶排成了一条线,有人不自觉地要插队,这时候年龄大的长辈们敲响了烟杆,嘴里猛咳嗽一声,这些人又乖乖去排队。一担水要等待好长时间,有时候水井里的水下降得厉害,前面的人勉强打上水,井水就枯竭了,后面的人就够不着水了,只好眼巴巴地等待第二天井水恢复才去挑水,有人就怨天尤人。吃水紧张时,还得忍受蚊虫叮咬,烈日暴晒,忍饥挨饿,用水十分艰难。
家乡地处川道地区,水层浅,水源回流快,挑水吃能保障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需求,但对那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村民来讲,吃水贵如油了。山区人民吃水要走几公里的路程,翻山越岭,行走羊肠小道,寻找山泉水吃,一担水劳碌辛苦挑回家只剩下了半桶水,人累得腰疼腿酸,蹲在家里发牢骚,用水弥足珍贵,家人们从不敢浪费一滴水。来了客人只蒸馍、蒸米饭、蒸玉米等干饭吃,不做汤面,尽量节约水。遇到干旱年月,吃水更加困难了,酷暑高温下,河谷断流,山泉水枯竭,为了寻找水,村民们组织精壮劳力满山遍野觅水。山路弯弯,山峰峻险,险象环生,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寻水,常常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有的人手脚被荆棘划破;有的人脚后跟被刺破了皮,血流如注;还有的人衣服被树枝划破。找水的途中艰辛万苦,有时还会遇到毒蛇挡路,找不到水时,几乎失去生活的信心,万念俱灭。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发现碧绿的山崖下有珍珠状的露珠一点一滴渗出时,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万分。人们用镰刀顺着露出的泉眼小心翼翼地疏通着水路,露水变大变粗变清亮后,才排队接水,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找不到山泉水的村民,只能吃着蛤蟆滩的臭水,没水的时候就没有了生活的烟火气,大人们蹲在厨房不愿出面,每个人脸上愁云密布,心里都盼望着雨水的降临,没有水洗涤的娃们穿戴脏兮兮的,每家每户都缺水吃,洗澡都是一种奢侈,家乡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没水吃喝穷巴巴,好女不嫁五里坝。这是当年吃水难的一个真实写照。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百废俱兴,国家从上到下重视支持,实施了甘露工程,逐步解决了群众吃水等民生难题,部分群众也渐渐饮上了安全幸福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人工集雨窖,村组零星建水厂,小工程大群体,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洪流中,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把饮水列入脱贫工作中一项硬指标,家乡各地都修建了集中水厂,把水送到村民家门口,村民吃水方便快捷,提升了村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的家乡用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修建了一个大型供水厂,每家每户用水全覆盖,水厂还配备了专门的供水和检修人员,只要轻轻拧下水龙头,哗哗的清水就流淌出来,人们做饭洗涤方便快捷。通水惠及着全村人的生活,人们一水多用,门前门后的白菜、萝卜、韭菜、莴笋、葱、蒜苗等蔬菜在水的滋润下,长得青枝绿翠。除了满足家人食用外,还拿到集市上去贩卖补贴家用,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们用水发豆芽、做豆腐,建蔬菜大棚、鱼池等,有的还建园区,搞产业,不出家门就能挣钱。这些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农村不比城市差,环境美,生活便利。
周末的一天我回到了故乡,老家的屋舍修建的高端大气,花坛里的铁树、香樟树、柚子树、红掌迎风站立,郁郁葱葱,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烤火聊天,红彤彤的火苗照映在每个人笑盈盈的脸上。沿途看到有人在水池里洗红苕,有人正在翻晒被冻的粉条,有人正在浇灌门前的蔬菜。年轻的媳妇们一边干着农活,一边说说笑笑,每家每户门前的水池里流淌着清水,人们用水惬意自足。看到这些我心里很是温馨,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临走时,九十岁高龄的老村长紧紧拉着我的手说:“娃子呀,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吃穿不愁,水通电通路通,生活有奔头啦!党的恩情大如山。”我听后,心里倍感温暖,行走的脚步更加有力。(单位:汉滨区水利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李永明
对于生于斯长于农村的我来说,对家乡吃水的历史记忆深刻。那时候,全村人吃水都是靠肩挑背扛,每天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村庄很是寂静,只有狗吠鸡鸣声响起。这时候,村民开始起床,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无精打采走进厨房,挑起水桶向水井边走去。井边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水桶排成了一条线,有人不自觉地要插队,这时候年龄大的长辈们敲响了烟杆,嘴里猛咳嗽一声,这些人又乖乖去排队。一担水要等待好长时间,有时候水井里的水下降得厉害,前面的人勉强打上水,井水就枯竭了,后面的人就够不着水了,只好眼巴巴地等待第二天井水恢复才去挑水,有人就怨天尤人。吃水紧张时,还得忍受蚊虫叮咬,烈日暴晒,忍饥挨饿,用水十分艰难。
家乡地处川道地区,水层浅,水源回流快,挑水吃能保障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需求,但对那些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村民来讲,吃水贵如油了。山区人民吃水要走几公里的路程,翻山越岭,行走羊肠小道,寻找山泉水吃,一担水劳碌辛苦挑回家只剩下了半桶水,人累得腰疼腿酸,蹲在家里发牢骚,用水弥足珍贵,家人们从不敢浪费一滴水。来了客人只蒸馍、蒸米饭、蒸玉米等干饭吃,不做汤面,尽量节约水。遇到干旱年月,吃水更加困难了,酷暑高温下,河谷断流,山泉水枯竭,为了寻找水,村民们组织精壮劳力满山遍野觅水。山路弯弯,山峰峻险,险象环生,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寻水,常常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有的人手脚被荆棘划破;有的人脚后跟被刺破了皮,血流如注;还有的人衣服被树枝划破。找水的途中艰辛万苦,有时还会遇到毒蛇挡路,找不到水时,几乎失去生活的信心,万念俱灭。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发现碧绿的山崖下有珍珠状的露珠一点一滴渗出时,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万分。人们用镰刀顺着露出的泉眼小心翼翼地疏通着水路,露水变大变粗变清亮后,才排队接水,辛苦程度不言而喻。找不到山泉水的村民,只能吃着蛤蟆滩的臭水,没水的时候就没有了生活的烟火气,大人们蹲在厨房不愿出面,每个人脸上愁云密布,心里都盼望着雨水的降临,没有水洗涤的娃们穿戴脏兮兮的,每家每户都缺水吃,洗澡都是一种奢侈,家乡曾留下这样一句话:没水吃喝穷巴巴,好女不嫁五里坝。这是当年吃水难的一个真实写照。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百废俱兴,国家从上到下重视支持,实施了甘露工程,逐步解决了群众吃水等民生难题,部分群众也渐渐饮上了安全幸福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人工集雨窖,村组零星建水厂,小工程大群体,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洪流中,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把饮水列入脱贫工作中一项硬指标,家乡各地都修建了集中水厂,把水送到村民家门口,村民吃水方便快捷,提升了村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的家乡用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修建了一个大型供水厂,每家每户用水全覆盖,水厂还配备了专门的供水和检修人员,只要轻轻拧下水龙头,哗哗的清水就流淌出来,人们做饭洗涤方便快捷。通水惠及着全村人的生活,人们一水多用,门前门后的白菜、萝卜、韭菜、莴笋、葱、蒜苗等蔬菜在水的滋润下,长得青枝绿翠。除了满足家人食用外,还拿到集市上去贩卖补贴家用,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们用水发豆芽、做豆腐,建蔬菜大棚、鱼池等,有的还建园区,搞产业,不出家门就能挣钱。这些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农村不比城市差,环境美,生活便利。
周末的一天我回到了故乡,老家的屋舍修建的高端大气,花坛里的铁树、香樟树、柚子树、红掌迎风站立,郁郁葱葱,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烤火聊天,红彤彤的火苗照映在每个人笑盈盈的脸上。沿途看到有人在水池里洗红苕,有人正在翻晒被冻的粉条,有人正在浇灌门前的蔬菜。年轻的媳妇们一边干着农活,一边说说笑笑,每家每户门前的水池里流淌着清水,人们用水惬意自足。看到这些我心里很是温馨,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临走时,九十岁高龄的老村长紧紧拉着我的手说:“娃子呀,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吃穿不愁,水通电通路通,生活有奔头啦!党的恩情大如山。”我听后,心里倍感温暖,行走的脚步更加有力。(单位:汉滨区水利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