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大熊猫发现记
胡永新 摄
近日,省上举办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记者特别想知道如今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是如何被发现的,于是在省林业厅宣传同志那里听到了如下这个权威的解答。
佛坪县被誉为“熊猫家园”,境内生存的秦岭大熊猫属秦岭亚种,珍贵濒危,黑白相间、浑圆娇憨,赢得了中外人民的痴迷和喜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佛坪县发现并继而保护秦岭大熊猫,却要从一名叫杨笃芳的村民的枪声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佛坪县岳坝乡(今为岳坝镇)大古坪村等属洋县管辖。1957年冬天,洋县县政府接到情报:一架敌特飞机从北方飞过秦岭,在岳坝镇一带空降下一个大麻袋。时年28岁、任岳坝乡乡长的杨笃芳接受了配合搜查的命令,带着一支由武装部、公安局人员和民兵组成的小队,从大古坪向几十里外的西河(今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发。
杨笃芳是一名神枪手,和其他山民一样常进山打猎,对山林极熟。当天下午4点多,他带着小队就走到了西河大白河口,眼尖的民兵发现前方树林里有一个身穿“白马夹”的“人”!一阵问话和警告后,那“人”毫不理睬,大家商议后迅速包抄上去,杨笃芳连放两枪,那“人”应声倒地,大家走近一瞧,根本就不是“特务”,而是一只当地俗称“花熊”的动物,大家正饿得发慌,就把它剥了皮抬着走,天黑后来到一个山崖前,生火架锅、砍竹叶铺地,准备做饭、休息。
大家围着篝火煮着“花熊”肉,突然感到有臭水撒在头上,抬头借着星光一看,发现崖上的松树枝桠里蹲着一只像狗熊的动物,被烟熏得正在向树下撒尿。俗话说“一熊二虎三野猪”,在山里遇上这三种动物是最危险的事,杨笃芳立刻举枪射击,“狗熊”从树上应声而落,砸碎了锅,汤又浇灭了火。大家点起火把一看,原来又是一只“花熊”!“花熊”可能被打中了心脏一枪毙命,丝毫没有挣扎,大家高兴地又重新生火,把这只“花熊”也剥皮烤肉充饥。经过几天的搜索,没有发现特务,杨笃芳让送干粮的民工把第二只“花熊”的皮帮他背回家,铺到床上做了褥子。
1958年春天,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带领学生来岳坝一带教学实习。杨笃芳把他见到的动物一一介绍,并把“花熊”皮褥子拿给郑光美看,郑光美看着这罕见的动物毛皮又惊又喜,却不敢确认是大熊猫皮。杨笃芳又到当年住过的山崖附近,找回一块带牙齿的下巴骨交给郑光美,并听了郑光美的话,劝诫村民们不要再猎杀这种“花熊”了,因为它“很珍贵”。郑光美回校后依据标本,很快就确认“花熊”就是生活在秦岭里的大熊猫,因当时国内许多刊物停刊整顿,直至1964年郑光美等才在《动物学杂志》复刊号上发表文章《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虽然比发现四川大熊猫晚了100多年,却从此正式确认了秦岭是大熊猫的又一集中分布地。
1973年,全国开展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杨笃芳给调查队带路时,才知道当年被他们枪杀并剥皮吃肉的“花熊”是国宝大熊猫,他和村民们怀着愧疚的心情,分头带着调查队跋山涉水,为大熊猫野外调查等不遗余力,当年又在龙潭子、三官庙、大古坪等地收集到8张大熊猫皮、2具头骨,进一步证明了大熊猫在秦岭并非个别存在。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杨笃芳积极宣传政策,教导村民放下猎枪,帮助保护区化解纠纷,常年和保护区人员上山巡护,60多岁时还为中科院等中外科考工作者当向导配合大熊猫科研,踏遍了保护区的山山水水。2011年7月21日,82岁的杨笃芳病逝,在认知大熊猫后的53年里,他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真诚地向国宝忏悔,书写了从一名猎人转变为“护宝使者”的美丽人生,而他当年的夺命枪声,更开启了秦岭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和我国动物研究史的新纪元。
本报记者 郝振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胡永新 摄
近日,省上举办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记者特别想知道如今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是如何被发现的,于是在省林业厅宣传同志那里听到了如下这个权威的解答。
佛坪县被誉为“熊猫家园”,境内生存的秦岭大熊猫属秦岭亚种,珍贵濒危,黑白相间、浑圆娇憨,赢得了中外人民的痴迷和喜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佛坪县发现并继而保护秦岭大熊猫,却要从一名叫杨笃芳的村民的枪声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佛坪县岳坝乡(今为岳坝镇)大古坪村等属洋县管辖。1957年冬天,洋县县政府接到情报:一架敌特飞机从北方飞过秦岭,在岳坝镇一带空降下一个大麻袋。时年28岁、任岳坝乡乡长的杨笃芳接受了配合搜查的命令,带着一支由武装部、公安局人员和民兵组成的小队,从大古坪向几十里外的西河(今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发。
杨笃芳是一名神枪手,和其他山民一样常进山打猎,对山林极熟。当天下午4点多,他带着小队就走到了西河大白河口,眼尖的民兵发现前方树林里有一个身穿“白马夹”的“人”!一阵问话和警告后,那“人”毫不理睬,大家商议后迅速包抄上去,杨笃芳连放两枪,那“人”应声倒地,大家走近一瞧,根本就不是“特务”,而是一只当地俗称“花熊”的动物,大家正饿得发慌,就把它剥了皮抬着走,天黑后来到一个山崖前,生火架锅、砍竹叶铺地,准备做饭、休息。
大家围着篝火煮着“花熊”肉,突然感到有臭水撒在头上,抬头借着星光一看,发现崖上的松树枝桠里蹲着一只像狗熊的动物,被烟熏得正在向树下撒尿。俗话说“一熊二虎三野猪”,在山里遇上这三种动物是最危险的事,杨笃芳立刻举枪射击,“狗熊”从树上应声而落,砸碎了锅,汤又浇灭了火。大家点起火把一看,原来又是一只“花熊”!“花熊”可能被打中了心脏一枪毙命,丝毫没有挣扎,大家高兴地又重新生火,把这只“花熊”也剥皮烤肉充饥。经过几天的搜索,没有发现特务,杨笃芳让送干粮的民工把第二只“花熊”的皮帮他背回家,铺到床上做了褥子。
1958年春天,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带领学生来岳坝一带教学实习。杨笃芳把他见到的动物一一介绍,并把“花熊”皮褥子拿给郑光美看,郑光美看着这罕见的动物毛皮又惊又喜,却不敢确认是大熊猫皮。杨笃芳又到当年住过的山崖附近,找回一块带牙齿的下巴骨交给郑光美,并听了郑光美的话,劝诫村民们不要再猎杀这种“花熊”了,因为它“很珍贵”。郑光美回校后依据标本,很快就确认“花熊”就是生活在秦岭里的大熊猫,因当时国内许多刊物停刊整顿,直至1964年郑光美等才在《动物学杂志》复刊号上发表文章《秦岭南麓发现大熊猫》,虽然比发现四川大熊猫晚了100多年,却从此正式确认了秦岭是大熊猫的又一集中分布地。
1973年,全国开展第一次野外大熊猫调查,杨笃芳给调查队带路时,才知道当年被他们枪杀并剥皮吃肉的“花熊”是国宝大熊猫,他和村民们怀着愧疚的心情,分头带着调查队跋山涉水,为大熊猫野外调查等不遗余力,当年又在龙潭子、三官庙、大古坪等地收集到8张大熊猫皮、2具头骨,进一步证明了大熊猫在秦岭并非个别存在。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杨笃芳积极宣传政策,教导村民放下猎枪,帮助保护区化解纠纷,常年和保护区人员上山巡护,60多岁时还为中科院等中外科考工作者当向导配合大熊猫科研,踏遍了保护区的山山水水。2011年7月21日,82岁的杨笃芳病逝,在认知大熊猫后的53年里,他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真诚地向国宝忏悔,书写了从一名猎人转变为“护宝使者”的美丽人生,而他当年的夺命枪声,更开启了秦岭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和我国动物研究史的新纪元。
本报记者 郝振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