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15期:第01版 首版

贫困户讲解员周飞燕心中的“大舞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恋上你的山,恋上你的沟,热辣辣地恋着这片土。左手种希望,右手摘幸福,信天游里的故事唱响平凡醇厚……”一阵高亢、嘹亮的民歌声从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民俗文化村的展览室里飘出,融入陕北的天地,恣肆淋漓。

唱歌的姑娘叫周飞燕,这首《腰鼓山》是她创作的民歌。今年34岁的周飞燕也是安塞区建华镇王龙塔村的精准扶贫对象,因自小家境贫困,姊妹也多,高二就辍学了。今年4月,她被区里安排到冯家营民俗文化村做讲解员,经过20多天的培训,正式上岗了。

谈起陕北的农具、民俗和历史,周飞燕的讲解和她的民歌一样,带着黄土地的情、兰花花的韵。

这个有着和王二妮一样好嗓音的姑娘过去的日子过得并不美。结婚后,公公去世、婆婆体弱、丈夫重病,加上两个孩子要上学,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周飞燕带着孩子摆地摊卖玩具、卖衣服,做保育员、厨师,甚至在农村过红白事中表演唱歌,而她的民歌技艺,是在餐馆兼职卖酒的过程中练出来的。

“头几年,什么苦活都干过。我真的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打击和艰难。”说到伤心处,倔强的周飞燕两度落泪,“好在爷爷教会了我唱民歌,那时我就经常通过唱民歌来排解生活的压力。”

2015年,周飞燕一家被列为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丈夫接受了大病救助,婆婆的就医吃药问题得到解决,孩子上学也有了补助。今年,她已经拿到政府安排的新安置房的钥匙。

经历了十几年的困顿之后,周飞燕终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延安市安塞区实施“文化兴旅”发展战略,推动全域旅游,打造陕北文化名片,创办了冯家营民俗文化村,主打陕北民俗表演。民俗村今年5月开业以来,已经接待了50多万名游客,在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同时,还提供了讲解员、保洁、保安、停车场收费员、水电工等10多个公益性岗位,同时有157名贫困人员经过培训,进项目里就业和创业。

周飞燕和同是贫困户的魏娟娟上岗后穿起了正装,学会了化妆和接待礼仪。“我现在白天在文化村当讲解员,晚上在民俗村的民歌展区登台唱民歌,月收入有两三千元。”周飞燕说,“我真的没想到自己的爱好能让家里脱贫过上新生活。现在我工作虽累,但心情舒畅,每次回家都要和爷爷唱上几曲,唱对新生活的赞美,唱对党的政策的感激。”

陕北姑娘俏,山里百灵俊。看到唱民歌开启了新的大门,为了给家人攒下更好的生活,周飞燕开始苦练技艺,只要区里有免费的培训就积极参加,甚至溜进高级民歌培训班“偷学”,她还开始把自己创作的新词填到了民歌中,唱给游客听。

“我心中有个大舞台!”周飞燕说。

“你的大舞台是哪里呢?是歌舞剧院还是电视台?”笔者问道。

“我的大舞台就在安塞,在我的家乡!”这个直率、质朴的陕北姑娘一脸自豪地说。她已经计划好,来年要利用政府的帮扶政策,开一间小超市,和丈夫一起打理,联系其他贫困户提供货源,就卖陕北的特产。

“一边脱贫致富,一边唱美好的新生活。”她说。(孙波沈虹冰陈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