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93期:第04版 憩心亭

画幅长留天地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雄文

人间四月天,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我的恩师——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著名摄影家王天育先生驾鹤西去,走完了他85岁的人生历程,让人不禁为之伤感。他留下的成千上万张照片,犹如一轴轴画卷,记载着陕西的山川新貌、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王天育先生早年参军,1959年转业至西安电影制片厂从事新闻纪录电影工作,1962年调入陕西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亲自教、帮、带,培养了一大批新闻摄影人才。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1985年出版了《新闻摄影》一书,摄影界老前辈吴印咸评价此书是“新闻摄影理论建设中又一可喜收获”。当时该书成为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教科书,我在西北大学学习时就使用的这一教材。他热爱党的新闻事业,陕西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勤奋的足迹,陕南陕北、关中平原,他跑遍了陕西100多个县区,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镜头和事实说话,将众多劳动者的形象呈现在报端之上,也将陕西建设事业的新面貌、新成就反映在众人面前。

几十年间,他把所有心血倾注在新闻摄影事业上,仅在《人民日报》上刊发反映陕西发展的摄影专版就有50多个。1990年,他出版了大型文图集《三秦风采》一书,每个县市均有介绍,充分反映陕西各个区县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作家李沙铃看到这部书后感慨道:“寸高之著把三秦所有县市古今人文纵横编织,汇集成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史诗,无愧一本‘秦国彩图’,一本在手可知陕西天高地厚,文化之丰。”世界摄影大师郎静山赞叹此书是“陕西的百科全书”。退休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只身一人重走三秦,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曾在太白山夜居山洞,在陕北上山时不慎滑倒,摔伤脊椎骨,康复一年后又以坚强的毅力重新上路,将陕西的各县又走了一遍,将过去的黑白照片全换成了彩色,出版了全部彩版的《三秦风采》。

王天育先生是我新闻路上的良师,他的精神品格一直激励着我。我在陕西日报社工作时,他常教导我照片怎么拍、文章怎么写,使我受益匪浅。我们亦师亦友,互相合作,多次参加采访活动。记得1995年西安至安康铁路开工不久,他萌生了想去现场采访的念头,于是我便与承担施工建设的中铁一局联系,4月28日从西安出发,中午到达秦岭山口,稍作休息后,下午便投入采访。

当时隧道掘进有1000多米,我们戴上安全帽走进隧道,只见工人们正在忙碌,有的在清理石碴,有的在排除洞顶的悬石,最里面是掌子面机器正在作业,那庞大的机器一次带动10几个钻杆,将岩石打得像蜂窝煤一样,最后爆破,向前掘进。施工的场面真让人激动,一个记者的责任感使王天育一门心思将照片拍好,他手持相机,一次次按动快门,一次次调换角度,将工人们辛勤劳动的姿态收入镜头之中。因隧道已进入大山之中,洞内顶部的岩石上不停有水珠滴答着落下,专心拍摄的他全然不顾,等走出隧道才发现衣服已被水滴打湿。

当晚我们同工人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第二天一早又拍摄了工人们的住房和外部环境。下午回到西安,我们分工合作,由我撰写文稿,他来冲洗制作照片。第二天我们将照片选好,文字定稿,送到编辑部。5月1日,《陕西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了这一报道,引起良好反响,给一线施工的工人们以极大鼓励。

此后,我们又一同赴韩城、蒲城一带采访黄河防护和抽黄灌溉工程。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到一线,用镜头捕捉感人事件。一次,我们到建筑工地采访,正值盛夏,钢管被晒得发烫,他手扶钢管,脚踩脚手架,在烈日下拍摄建筑工人挥汗如雨、默默奉献的身影。

王天育先生在新闻摄影方面颇有建树,不少新闻照片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有的还参加国际影展,被誉为“摄影大家”。他长期担任陕西日报社摄影部负责人,曾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用影像讲好陕西故事,为陕西的摄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先生是去年5月发病的,医院进行了多方救治,由于年高体弱,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不能言语,临终没有留下一句话,让人遗憾。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那一条条胶片犹如一道道彩虹辉映天际,张张影像耀三秦,画幅长留天地间!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