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18期:第02版 综合

随迁老人的“西漂”生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5月24日早晨,送完孙子上幼儿园的李冰赶紧和邻居们一起在小区健身区打太极。回想起3年前自己刚从汉中来到西安时的“不得劲儿”,56岁的李冰坦言,如今最大的感受是不想离开西安。

在雁塔区杜城街道融创宸院社区,像李冰这样的随迁老人还有很多。在繁忙的都市中,他们为了家庭为了子女,离开熟悉的家乡,踏上随迁之路。

如何帮助这些随迁老人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异乡的生活,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享受幸福晚年生活,杜城街道融创宸院社区下足了功夫。

“孤独围城”  随迁老人的需求被看见

“刚到小区的时候,我甚至分不清东南西北,买个菜都费劲,更别提什么娱乐活动了,在这个陌生环境,总有一种要逃离的冲动。”在汉中生活了大半辈子,李冰刚来时很难适应西安的生活。

以前在老家时,李冰白天干干家务活和老姐妹们跳跳舞,晚上还可以和邻居一起聊家常。来到西安后,除了帮女儿带孩子、做家务,李冰几乎再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女儿女婿一回家总是抱着手机,一天也没个说心里话的人。在她看来,虽说大城市生活很方便,但没有在老家待着自在。

李冰的生活也是诸多随迁老人的缩影。去年3月,融创宸院社区开展“敲门问需”活动,发现收集到的300多份老年人“需求清单”中有近70%的问题指向“随迁老人”。一一翻阅这些“需求清单”,社工发现老人们的需求集中体现在想要增强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生活,还有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个人价值……

“破冰融雪”  引导随迁老人走出桎梏

就这样,一项为辖区随迁老人打造的专属社区融入项目在融创宸院社区循序落地。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随迁老人排解孤独,寻求认同,改善被边缘化的情况,重建他们的社交圈,实现个人价值,以“舞”促融就是社区的一次大胆尝试。

去年4月,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入户走访,社区文体专干李夏努力“凑”出了社区的第一支由“随迁老人”组成的文体队伍——缘聚舞蹈队。

“我不会跳舞”“我不好看”“我不灵活”“我不喜欢被人看到”……起初,老人们都比较拘谨,李夏鼓励大家共同参与编创,让大家在愉悦的心情中享受运动,提升自信心,帮助老人建立自我认可和自我接纳度。

“社区的小李找到我的时候,我很惊讶,她说社区要组建舞蹈队让我去热闹一下,我想去又感到害怕,拒绝过好几次,但大家的热情感染了我。”说起自己加入社区舞蹈队的经历,李冰心怀感激。

“刚接触李阿姨时她很拘谨,句句都是婉拒,但是我们能在她的眼中看到渴望,打破现实的桎梏对于随迁老人来说真的需要勇气,这个勇气社区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赋予她们。”李夏说。

舞蹈队成立一年来,从最初的5人,发展成现在的30余人。李冰也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及对邻居的责任心,晋升成为队长,经常出席社区及街办组织的各类演出。“我不再感到孤单,有了我的社交圈,有了我的邻里姐妹,十分快乐。”

勇敢迈步  随迁老人迎接新生活

时至今日,李冰在西安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周一、周三上午舞蹈队排练,周二下午合唱团常规排练,周四瑜伽课,周五下午书法班。“每周都有不同的活动,根本闲不下来。”李冰说。

“这里是我常去的菜店,她家的菜特别新鲜;这里是‘益邻集市’上免费给大家理发的理发店;这里是社区……”说起社区里的事,李冰如数家珍,在社区开展的“手绘社区资源图”活动中,她主动担任起讲解员的角色,为新加入到社区大家庭的随迁老人介绍资源分布情况,帮助“新成员”尽快融入。

此外,通过融入项目,社工还将有相同爱好的随迁老人聚在一起组成小队,链接资源,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活动,为老年人“隔代教养”支妙招;开展手机使用培训,让老年人不再为“数字鸿沟”而烦恼;开展非遗手工体验活动,带老年人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实快乐过好每一天……

在“老朋友”的带动下,社区的“新朋友”也变得多了起来,由随迁老人为主要力量的社区社会组织纷纷建立起来,从最早的缘聚舞蹈队、安全巡逻志愿服务队,到夕阳红太极队,再到丹霞书画队、精艺合唱团、巾帼志愿服务队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热情励志的志愿服务,进一步架起了随迁老人交往的桥梁。

“日常生活没麻烦,还能在一个新的熟人社会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让我们这些随迁老人有了归属感,我爱我的新故乡。”李冰说。(王甜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